黄体

✍ dations ◷ 2025-04-04 20:48:38 #黄体
黄体是雌性哺乳动物卵巢内的临时性细胞团结构,是富有血管的腺体样细胞团,是内分泌系统的一部分,产生相对较高水平的孕酮与温和水平的雌二醇与抑制素A,以抑制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的释放,从而释放黄体化激素与卵泡刺激素。黄体的颜色为明黄色,这是由于从膳食中浓缩了类胡萝卜素(包括叶黄素)。每次月经周期形成一个新的黄体。黄体的基本功能是合成和分泌孕酮,这种激素可使子宫为妊娠做好准备。在月经周期或发情周期中,卵泡会释放次级卵母细胞,即排卵,余下的卵泡在卵巢内,卵泡壁塌陷,排卵后原滤泡中的囊腔很快会由增殖的颗粒细胞充填,卵泡膜内的血管和结缔组织伸入卵泡颗粒层,黄体期时在黄体化激素的作用下,卵泡壁的细胞体积增大,分化为一个体积很大并富含血管的内分泌细胞团,刚形成时呈黄色,称为黄体。卵泡到黄体的发育中间阶段被称为血体,不过血体这一概念是指卵泡破裂排卵后剩下的可见的血液。当卵母细胞(如果受精则为受精卵)经过输卵管进入子宫时,黄体仍停留在卵巢内。黄体的尺寸相对于卵巢来说是相当大的。人类的黄体的直径在2 cm到5 cm。黄体的细胞来源于卵泡周围的细胞。卵泡膜细胞发育成(即“黄体化”)小黄体细胞(small luteal cell)或称膜黄体细胞(thecal-lutein cells),卵泡颗粒细胞发育成(即“黄体化”)大黄体细胞(large luteal cell)或称颗粒黄体细胞(granulosal-lutein cells),二者形成了黄体。粒黄体细胞较大,呈多角形,染色较浅,数量多;膜黄体细胞较小,圆形或多角形,染色较深,数量少,分布于黄体的周边。绝大多数动物的黄体主要由颗粒细胞转化而成,但灵长类和大鼠的膜细胞也是黄体组成成分。这些颗粒细胞在黄体化时由原来直径12~14μm,增加到35~50μm。颗粒细胞胞浆和核的比例增大,胞浆所含分泌颗粒和脂肪滴增加,并含有黄色色素。线粒体形态也发生变化,粗面内质网消失,同时滑面内质网增加,与这些形态变化相应的是在黄体化过程中,大小黄体细胞均能从胆固醇合成类固醇激素如孕酮。低密度胆固醇复合体结合到黄体细胞的质膜的受体上并内化。胆固醇在细胞内被释放并以胆固醇酯(英语:Cholesteryl ester)的形式存储,在进一步的胆固醇转运中被回收。大黄体细胞能产生更多的孕酮,这是由于其细胞内不受抑制/基础水平的蛋白激酶A之活动。小黄体细胞有黄体化激素受体,能调节细胞内蛋白激酶A的活动。蛋白激酶A能磷酸化固醇激素合成急性调节蛋白(英语:steroidogenic acute regulatory protein)(StAR)与外周苯二氮卓受体(英语:peripheral benzodiazepine receptor)(PBR)以从线粒体外膜转运胆固醇到线粒体内膜。黄体发育过程伴随着类固醇生成酶——胆固醇侧链裂解酶P450scc(英语:Cholesterol side-chain cleavage enzyme)浓度的升高,该酶在线粒体中把胆固醇转化为孕烯醇酮。孕烯醇酮再被转化为孕酮,分泌出细胞,进入血液。孕酮在细胞质内浓度的增加伴随着P450scc与其电子供体蛋白的增加,指示了孕酮分泌是黄体中P450scc增强表达的结果。线粒体的P450系统电子转运链包括肾上腺皮质铁氧还蛋白还原酶(英语:adrenodoxin reductase)与肾上腺皮质铁氧还蛋白(英语:adrenodoxin)已经被证实会泄漏电子导致形成了超氧自由基。显然,为处理这些黄体细胞线粒体产生的自由基并增强线粒体的新陈代谢,抗氧化物酶(英语:antioxidant enzyme)——过氧化氢酶与超氧化物歧化酶,与黄体中的类固醇合成增强而平行增加。类似于前身的卵泡膜层细胞,膜黄体细胞缺少芳香酶(英语:aromatase),不能把类固醇生成时产生的雄激素转化为雌激素。粒黄体细胞有芳香酶,使用该酶可以把膜层黄体细胞生成的雄激素转化为雌激素;而粒黄体细胞自身缺乏生成雄激素所需的17α-羟化酶(英语:17α-hydroxylase)、17,20裂解酶(英语:17,20 lyase)所以不能产生雄激素。黄体退化(regress,也称退行、撤退)时,孕酮分泌停止,血中孕酮水平下降(功能性退化),黄体细胞数量减少,LH受体减少,细胞浆体积缩小,核酸内切酶活性大大增加,核固缩,DNA总数减少,dNA小片段增加(结构体退化)。最后成纤维细胞侵入,将腺体转变为瘢痕结缔组织—白体。黄体功能和结构上的自行退化对于正常的月经周期是必不可少的。它使下一个月经周期正常启动,新的滤泡发育生长,LH高峰正常来临而随之排卵。黄体退化的生理机理与细胞凋亡相关。黄体是雌性哺乳动物建立并维持怀孕所必需的。黄体分泌的黄体激素,作为一种类固醇激素负责子宫内膜的剥落退化。如果卵子没有受精,黄体将停止分泌孕酮并蜕化为白体(对于人类在14天之后)。这称为月经黄体(corpus luteum of menstruation)。没有孕酮,子宫内膜将剥离并通过阴道排出(对于具有月经周期的哺乳动物),成为月经。;对于具有发情周期的动物,子宫内膜将退化为正常大小。如果卵子受精并着床发生,在受精后第9天开始,胚泡的合体滋养细胞(由滋胚层发育而来)分泌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或其他动物的类似激素)。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使得黄体继续孕酮的分泌,从而维持了子宫内膜增厚,为受精卵胚泡发育提供了丰富的血管网。从这时起,黄体被称为妊娠黄体(corpus luteum graviditatis),直径可达4~5cm,可保持6个月,以后也退化为白体。妊娠黄体的粒黄体细胞还分泌松弛素(relaxin),它可使妊娠子宫平滑肌松弛,以维持妊娠。这时前列腺素的注入会导致黄体蜕化从而造成胎儿流产。但是,对于胎盘动物如人类,胎盘最终接过了孕酮的制造,黄体蜕化为白体并不会导致胚胎/胎儿流产。黄体支持(英语:Luteal support)是指使用药物(常为黄体制剂)以增加着床与人胚胎发生(英语:Human embryogenesis)成功率,因而补充了黄体功能。黄体的黄颜色及其命名,类似于视网膜中的黄斑,是由于含有高浓度的类胡萝卜素,特别是叶黄素。从膳食中摄入的类胡萝卜素被黄体浓缩利用。黄体破裂:卵巢的黄体在发育过程中可能会因为某些原因破坏了卵巢表面的微血管,黄体内部出血,黄体破裂为一种妇科急症之一,几率低,因不多见导致常有误诊,发病年龄16~45岁,以20~30岁最多,临床表现是腹部下侧疼痛,疼痛程度不一,严重时可能休克甚至丧命。人类的卵巢,其中有发育完成的黄体卵巢滤泡囊肿,利用苏木精-伊红染色

相关

  • 肾源性尿崩症2肾源性尿崩症(Nephrogenic diabetes insipidus (NDI))主要是源于肾脏病理的一种尿崩症。这是相对于中央/神经性尿崩症(neurogenic diabetes insipidus),神经性尿崩症是由抗利尿激
  • 啮齿目源性松鼠形亚目 Sciuromorpha 河狸亚目 Castorimorpha 鼠形亚目 Myomorpha 鳞尾松鼠亚目 Anomaluromorpha 豪猪亚目 Hystricomorpha啮齿目是哺乳动物中的一目,其特征为上颌和下颌
  • 产后产后护理是指针对分娩女性所做的护理工作,而这段时期也叫产褥或产褥期。该护理工作视各地民情,经济等因素,而有不同的照料方式。例如中国或越南等亚洲国家即有名称为坐月子的产
  • 乌尔大陆乌尔大陆(Ur)是个史前大陆,存在于30亿年前的太古代。其名称是以希腊神话中的乌拉诺斯(Uranus)为名。乌尔大陆可能是目前已知最早的大陆,年代比北极大陆早5亿年,但也可能晚于36到31
  • 品红品红(英语:Fuchsine)有苯胺红基、一品红基、碱式一品红、玫苯胺盐酸盐等十几种别名。为一颜料,其溶入蒸馏水后通入二氧化硫所制得溶液称为希夫试剂,可用来检测醛类。在与显微镜标
  • X-三体综合征 (47,XXX)三染色体X综合征是一种人类女性的性染色体疾病;一般女性的性染色体是XX,而患者为XXX。患有该综合征的患者又因其基因行为XXX,被称做超雌性。与XYY三体患者不同的是,三染色体X综
  • 吴音陶文 ‧ 甲骨文 ‧ 金文 ‧ 古文 ‧ 石鼓文籀文 ‧ 鸟虫书 ‧ 篆书(大篆 ‧  小篆)隶书 ‧ 楷书 ‧ 行书 ‧ 草书漆书 ‧  书法 ‧ 飞白书笔画 ‧ 
  • 托马斯·亨特·摩尔根托马斯·亨特·摩尔根(英语:Thomas Hunt Morgan,1866年9月25日-1945年12月4日),美国遗传学家、现代遗传学之父,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博士。他在对黑腹果蝇遗传突变的研究中,首次确认了染
  • 电磁学电磁学(英语:electromagnetism)是研究电磁力(电荷粒子之间的一种物理性相互作用) 的物理学的一个分支。电磁力通常表现为电磁场,如电场、磁场和光。电磁力是自然界中四种基本相互
  • 应用物理应用物理学(applied physics)指的是针对实际用途而进行的物理研究。物理学通常视做一种基础科学,而非应用科学。物理学也被认为是基础科学中的基础科学,因为其它自然科学的分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