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应天府书院
✍ dations ◷ 2025-04-04 07:37:04 #应天府书院
应天府书院又称商丘书院、睢阳书院,前身为南都学舍,原址位于河南省商丘县城南,由五代后晋杨悫所创,并列中国四大书院之一,宋初书院多设于山林胜地,唯应天府书院设于繁华闹市,历来人才辈出。靖康之变时(1126年),金兵南侵,中原沦陷,应天府书院被毁,学子纷纷南迁,中国书院教育中心随之南移,应天府书院没落。历朝虽有人曾重修书院,但未能成功,今日应天府书院只剩下残存建筑,供人瞻仰。唐朝灭亡后,中国历史进入“五代十国”分裂时期,官学遭受破坏、庠序失教,中原地区开始出现一批私人创办书院,应天府书院由此而生。书院历史最早追溯到五代的后晋,杨悫在归德军将军赵直扶助下聚众讲学,后来他的学生戚同文继续办学,应天府书院的前身就是当时归德军的南都学舍赵直为其筑室聚徒。北宋立国初期,急需人才,实行开科取士,睢阳学舍的生徒参加科举考试,登第者达五六十人之多。文人、士子慕戚同文之名不远千里而至宋州求学者络绎不绝,出现了“远近学者皆归之”的盛况,睢阳学舍逐渐形成了一个学术文化交流与教育中心,但戚同文病逝后,学校一度关闭。宋真宗时,追念宋太祖应天顺时,开创宋朝,1005年将其发迹之处宋州(今商丘)改名应天府。1008年,当地人曹诚“请以金三百万建学于先生(杨悫)之庐”,在其旧址建筑院舍150间,藏书1500卷,并愿以学舍入官,并请令戚同文之孙戚舜宾主院,以曹诚为助教,经由应天府知府上报朝廷,受到宋真宗赞赏,翌年将该书院正式赐额为“应天府书院”。从此,这所书院得到官方承认,成为宋代较早的一所官学化书院。时人称:“州郡置学始于此”,天下学校“视此而兴”。1043年,宋仁宗下旨将应天书院改为南京国子监,成为北宋最高学府之一。后该书院经应天知府、文学家晏殊等人加以扩展。范仲淹曾受教于此,及后曾在书院任教,盛极一时,与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嵩阳书院合称中国四大书院。应天府的办学模式,令当地书院风气大盛。李觏先在南城创办了盱江书院,求学人数曾达1000多人;杜子野在宜黄兴办鹿冈书院,曾巩在临川办起了兴鲁书院,并亲自制订校规并任教,还聘请欧阳修、王安石等名人教授生徒。宋钦宗靖康元年(1126年)金兵南侵,应天府书院毁于战乱。同时也因南宋偏安,就读于书院的文人、士子纷纷南迁,中国书院教育中心向南移,在南宋理学大盛日时,应天府书院已不如白鹿洞书院,未能扮演文化传承角色。明朝嘉靖十年(1531年),御史蔡瑷在商丘城西北隅以社学改建,而沿用旧名,重建书院,但万历七年(1579),宰相张居正下令拆毁天下书院,应天书院遂废。清乾隆十三年(1748年)知府陈锡格又重修应天府书院,但为时不久,书院又废。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1009),范仲淹慕戚同文之名,从山东淄州(今淄博)求学于南都学舍。当时书院由戚舜宾主理,办学时奉以“制为学规,课试讲肄,莫不有法;宁亲休沐,莫不有时;曲尽人情,人尤乐从。”应天府书院当时的执教者多是戚同文的再传弟子,均为书院的名师,授以儒家经典,以六经为教材。应天府书院提供免费教育,学生多为贫寒好学之士,形成刻苦严谨的学风,早年书院伙食不善,范仲淹求学时就有“五年未尝解衣就枕”、“食不给,至以糜粥继之”之说。应天府书院被纳入地方官学管理后,宋初政府通过赐书、赐匾额、赐学田等加强对书院的控制,但教育方针和教学方法上,书院仍有保留私学教育的特点。宋仁宗天圣年间,文学家晏殊任应天知府时,曾为书院聘请名师任教,书院规模得以进一步发展;1027年,范仲淹因母亲去世辞去了兴化县令的职务,在应天府居丧时,亦于此地任教,四方学子纷纷慕名就学,其治学精神和忧国忧民的言行誉满全国,书院在全国声望空前,一时“人乐名教,复邹鲁之盛”,俨然为中州一大学府。范仲淹主持应天府书院时,择生只有品德和学业上的基本要求,没有年龄、身份和地域的限制,生徒来源广泛,院生可以随意流动,不受地域、学派限制,均可以前来听学。学者来自不同学派,晏殊、孙复、胡瑗均曾在应天府书院讲会,其各自不同的政治主张时而引起辩论,学术气氛浓厚。范仲淹掌管应天府书院时,总结先师戚同文的教学方法,为书院制定出一系列学规,要求“为学次序”和“读书次序”,严格要求院生学习。《上执政书》提出“固国本”、“厚民力”、“重名器”、“备戎狄”、“杜奸雄”、“明国事”6件大事。其中,“重名器”就是慎科举、敦教育,初步形成了宋初河南书院教育的基本宗旨。学院的基本课程是儒家经典《诗》、《书》、《礼》、《易》、《乐》和《春秋》,强调“夫善国者,莫先育才,育才之方,莫先劝学,劝学之要,莫尚宗经。”学生会按照不同专长而入读各项分科,课程主张学以致用,提倡实地考察,即所谓“明体达用”。范仲淹说:“天下危困,乏人如此,将何以救?在于教以经济之业,取以经济之才。”在“经济之才”的总要求下,还要培养专业人才。他亦把“德”说成是人性所固有的,他主张选拔人才要德才兼备,且首先注意德。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向学生讲学,但大多是提纲挈领的,并不作逐字逐句的解释串讲,只给学生提示,再由学生提出疑难,作针对性讨论。应天府要求教师作表率,每当给诸生命题作赋,范仲淹会先作一篇,掌握试题难度和着笔重点,使诸生迅速提高写作水平。由于范仲淹在道德学问上堪为表率,学风甚浓。宋仁宗庆历年三年(1043),担任宋廷参知政事的范仲淹提出“精贡举、择官长”等十项改革主张,取胡瑗苏湖教法改革当时教育系统,期时应天府已升格为南京国子监,先行实施改革,一改当时崇尚辞赋的浮浅学风,重经义、重时务、重实际。范仲淹执教应天府书院时,经常教导学生要“从德”,而不能仅以科举仕进作为求学的最终目的。在他提出的“为学之序”中,学、问、思、辨四者也是最后落实到“行”上。后人立有《宋范文正公讲院碑记》,建藏书楼,回顾范仲淹的讲学生涯。
相关
- Β-内酰胺类抗生素β-内酰胺类抗生素(Beta-lactam antibiotic)是一种种类很广的抗生素,其中包括青霉素及其衍生物、头孢菌素、单酰胺环类(英语:monobactam)、碳青霉烯和青霉烯类酶抑制剂等。基本上
- 绦虫见内文绦虫纲(学名:Cestoda)是一个寄生性扁形动物门的一个纲。人们常说的绦虫其实是多个物种的泛称。所有绦虫纲的物种都是寄生虫,其生活史可能各有不同,但这些物种的成虫寄生于
- Robert罗伯特(Robert),又译为罗拔图、罗伯、劳勃、罗拔(Robert),是日耳曼语男名,源于古高地德语Hrodebert,意思是荣光(hruod指荣耀,berht指光亮),也被用作姓氏。 其名字常用的爱称有罗伯(Rob)、
- 卡累利阿共和国卡累利阿共和国(俄语:Республика Карелия,罗马化:Respublika Kareliya,卡累利阿语:Karjalan tazavalda)是俄罗斯联邦的一个自治共和国。它位于俄罗斯的西北部,首都
- 南洋南洋,是自明朝起之中国中心称呼,指南中国海附近之东南亚诸国,包括马来群岛、新加坡和印尼群岛,也包括中南半岛沿海、中国大陆以南之州省。南洋概念与西洋、东洋、北洋相对应。西
- 闽客械斗闽粤械斗(当代又称闽客械斗)是发生在18世纪中到19世纪末(台湾清治时期),台湾汉族族群(祖籍福建的闽南人、祖籍广东的客家人、潮州人)间的武装冲突。闽粤械斗属台湾分类械斗的一环,其
- 洛伦兹力定律在电动力学里,洛伦兹力(Lorentz force)是运动于电磁场的带电粒子所感受到的作用力。洛伦兹力是因荷兰物理学者亨德里克·洛伦兹而命名。根据洛伦兹力定律,洛伦兹力可以用方程,称
- 海洋雪海洋雪(英语:Marine snow)是指深海中像雪花一样不断沉降的有机物碎屑,起源于海洋上部透光层的有机物生产活动。海洋雪的组成包括:已死或将死的动植物(浮游生物)、原生生物(如硅藻)、
- 最中最中(日语:もなか)是一种日本甜食,做法是将糯米粉溶于水中杆成薄皮,放入模型中烤制成型,最后再将红豆馅填入烤好的外皮中。原本以外皮包着红豆内馅才称为最中,现在里头包着其他食材
- 湖南历史旧石器时代,湖南地区已经有人类活动。常德地区有湖南最早的旧石器时代遗址,距今约40万年。位于株洲县城西南的三门镇燕子村六斗坡,出土石刮削器1件。六斗坡旧石器遗址距今约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