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墓

✍ dations ◷ 2025-07-17 19:46:56 #扫墓
扫墓,是中国人的传统习俗,闽南人称扫墓(sàu-bōng)、挂纸(kuì-tsuá)、探墓厝(thàm-bōng-tshù),如有携带三牲等供品,才称作“培墓”(puē-bōng)。客家人则呼为挂纸(koa-chṳ́)、福州民系云为硩纸或轧纸(dák-cāi,dák为压之意)、广东人言为拜山(baai3-saan1)、行青(hong4-cing1)。扫墓是维护、修整祖先坟墓及其环境的祭祖活动,用意在慎终追远、思念祖先,同时亦能联络族人,有子孙团聚的意味。中国最早的春祭在寒食节,后来改为在清明节,现在北方部分地区仍然在寒食节祭祖,部分地区亦有在春分、上巳和秋分、重阳和冬至扫墓者。春节、清明节、中元节与重阳节等是中国传统节日里祭祖的四大节日,甚至春分、秋分、中秋、冬至、寒衣节,古时都有可能是扫墓佳辰,尤其寒食节更是扫墓、祭祖、踏青、出游的好日子。不过时至今日,现代人大多仅于清明节时,会至祖先墓地进行清理、除草。虽然无法知道寒食节在什么时候被清明节取代,但从唐代多首与寒食节有关的诗来看,至少在唐时,中原人士仍然有纪念寒食节的习惯。闽南人并不一定要在哪一个日子扫墓,因为要集合宗族亲戚共赴祭扫,所以在清明或小清明(上巳)前后半个月内,都是正常情况。通常分为“清明附近”与“小清明附近”两种,连雅堂《台湾通史》:“三月初三日,古曰上巳,漳州人谓之三日节,祀祖祭墓。而泉州人以清明祭墓,谓之尝墓。”泉州习俗是在清明节前后几天,漳州则有半数以上人士会选在三月初三的小清明附近扫墓,其他则在清明节。但是现在因为中华民国政府规定清明节当日放假,为了配合假期,逐渐以清明节当日,成为台湾闽南人扫墓的主流日期。闽南习俗,扫墓沿途不得已而踩踏他人坟冢,边走边说“借过”,并不视为得罪。找到祖坟时,先徒手礼拜,告知土地神与先人要开始扫墓了。随即用镰刀清除坟墓附近的杂草,也可以趁机修复墓园的裂缝,或是补漆墓碑字迹,当清理完毕后,在坟墓周遭压上墓纸,代表为祖先修缮房舍。一般来说,墓纸有两种款式,皆为长方形,边缘或平直,锯齿,或有剪纸图案。一种是泉州款式:有红黄青白靛等各种颜色的,称为“五色纸”。一种是纯粹黄色的“黄嘏纸”(黄色墓纸)。泉州人使用的是有红(火)、黄(土)、白(金)、绿(木)、靛(水)等色的,称为“五色纸”,象征五行,现在已加上粉红、淡绿、浅蓝、鹅黄等,甚至还有橙色、棕色、金色、银色,多的可达十数种颜色。有说法原本泉州同安只用“金白钱”中的“金钱”,三邑只用“金白钱”中的“白钱”,后来合并使用“金白钱”压于坟墓,但安溪、永春等其他地方用新春剩下的春联纸、红包袋等纸压坟墓,逐渐变为红色墓纸。最后演变成泉州的“五色纸”。也有另一说法称,泉漳地区本无固定的墓纸,各地习俗歧异。漳州地区的民众会去金纸店购买被裁切的金纸边缘,或者道士用剩的符纸洒在墓上。而泉州人以各种色纸洒在墓上,或者直接洒出婆姐等女神用的“婆姐衣”;最后演变成两种类别,一是纯黄纸,二是五色纸,五色纸亦可以烧给七娘妈、临水夫人、注生娘娘、鸟母等女神,当作布疋。压完墓纸后,点香祭拜,首先祭拜守坟的土地神(宜兰等地区会一并祭拜龙神),焚烧金纸。台湾北部地区使用“三色金”(寿金、福金、刈金),或者四色金(大百寿金、寿金、福金、刈金);南部使用“寿金”与“九金”祭拜土地神。然后祭拜祖先,焚烧刈金(或者四方金、九金)、银纸。闽南人扫墓是只烧香与纸钱的,除了烧酒之外,一般不带祭品,如果带了祭品,称为“培墓”,如果是“培墓”或者有准备白煮蛋或(咸鸭蛋)祭祖者,会将蛋壳丢在墓碑上或者墓丘之上,象征脱壳重生、生生不息,或者掷蚌壳、蛤蜊壳、虾壳,亦为同样意义。早年流行“揖墓粿”,“揖”是闽南语“猜”之意,世家门阀扫墓,必定“培墓”,准备许多供品,尤其是“红龟粿”或“草仔粿”,称为“墓粿”。扫墓祭祖完毕,就召集附近的牧童甚至是儿童,扫墓者出谜语要其回答,或者与其猜拳,如牧童获胜,即可得到一枚“墓粿”,输了就得离开,是谓“揖墓粿”。但演变至后,通常牧童会讲“祝尊府添丁大发财”之类的吉祥话,扫墓者就会给一枚“墓粿”了。此风流行甚早,战国时代孟子就有向扫墓者乞讨食品的故事,而这习俗有布施贫童,为先人累积冥福之意;另也是希望墓园附近的孩童不要恶作剧破坏墓园。早期泉漳、台湾盛行此俗,相邻的坟墓都会尽量发放“墓粿”,以多者称雄。各地闽南人扫墓禁忌不同,日落前必须扫完坟墓,如果一定要拖到夜间,则必须携带净符,或者以红纸包裹的菖蒲、艾草、香茅或榕树树叶等避邪植物叶片,避免煞气。通常除了线香、蜡烛、纸钱、烧酒、鲜花之外,是不设供品的。如果设置了牲礼、粿饼等供品,则称为“培墓”。“培墓”一次,必须要一连三年都“培墓”,通常是新坟、新葬、捡骨、重修坟墓或家族成员荣登金榜(现代则是考取知名大学、留学或考上律师、公务员等)或家族内有人结婚、添丁,才会“培墓”。少数闽南人会准备水果、白煮蛋(或咸鸭蛋)、茶与香烟等祭拜,祭拜时口吟“果子不是礼,有扫无祭”,以表明此并非“培墓”,也可规避一培三年的规定。通常水果不用蕃茄、番石榴、释迦,如同祭祀神灵。一般都必须先祭拜土地神才祭拜祖先,但先祖如为高官或生前有爵位,则先祭祖,并可烧寿金。再祭拜土地神。惯例,去世三年以上的死者就可以使用刈金、四方金或九金,有些地方还会加烧金白钱,去世未满三年的死者,只能使用银类纸钱(大银、小银等),不能烧金类纸钱。异姓亲属(外孙、外曾孙,已嫁出去的女儿或孙女)扫墓时,通常只烧刈金、四方金或九金,南台湾则烧莲花金,称为“查某子金”,不烧银类纸钱。有些地区是死者过世未满三年,就让外孙改烧银纸,有些地区是直接破例烧金类纸钱。大致上长辈不扫晚辈坟墓,也有破例的方法,长辈只扫墓、除草、随意洒上墓纸,并插香,说:“今日途经此地,你的后生晚辈(儿子、女儿,或直接称“世细”,晚辈之意)托我带一枝香给你。”然后焚烧冥纸即离去,一般是不设供品,更不可以作揖、礼拜。但如同行中有辈份较低者,长辈站在一旁观礼,直接请辈份较低者向死者上香设供、作揖、叩首亦可。一座合葬的坟墓,以其中辈份最高者为墓主。烧纸钱或是祭祀,皆以墓主为准。比如某甲去扫家族墓(佳城),墓中有某甲之父、某甲之子的遗骨,某甲之父为墓主,故此次扫墓视为某甲祭父,完全可以行礼、叩首。又假设某甲之子死亡十年,捡骨后置入,某甲之父死亡一年(火化后置入家族墓),则某甲只烧大银等银纸。如犯了禁忌,就采一株青草,或者自己携带的榕树树叶,含在口中(或者嚼一嚼),说:“不识代志,无禁无忌”(不懂事,不犯禁忌),然后吐掉。有江湖术士称“扫墓途中,绝对不能踩踏他人坟墓”;其实闽南习俗,沿途因攀爬而不得已,可以踩踏他人坟墓,但必须合掌道歉,或者呼喊“借过”即可。亦有江湖术士称“扫墓前必须禁食”;但是,清理土葬坟墓常常需要跋山涉水,耗费大量体力,通常会吃饱了才上山扫墓;古时清明有寒食的遗风,一般当天不开火煮饭,扫墓者食用草粿、润饼等现成食品;直到扫墓完才开火煮饭,吃熟食。客家语中称扫墓活动为挂纸(发音亦同),这是因为依汉人扫墓的习俗,闽客皆然,会在墓碑上压上一张张长方形的黄嘏墓纸,并贴上红色的五福符(早期是用滴有鸡血的银纸或黄墓纸,现代则用五福符或者有朱砂印的黄墓纸来取代),表示修缮之意。客家人扫墓习俗不同于闽南人,在不同地区又有不同的扫墓文化,时间很不固定。从除夕到中秋节都有客家人扫墓,亦有不少人在春分后祭祖,清明达到最盛。如台湾北部汀州客家人则流行在八月初一至中秋节期间扫墓,称为“大清明”,现在的北海岸淡水、三芝一带的福佬客,仍偶从此俗。新竹、苗栗一带的客家人通常在元宵节次日就开始扫墓,而南台湾一带的客家人,则由春节到上巳之间任选一天来扫墓,甚至是除夕或大年初一。扫墓祭品为鲜花、水果、牲礼等。先烧经衣后烧寿金(若族谱记载先祖曾任高官者,视为神明,则可烧寿金)、刈金(或者四方金、九金)、大银、小银等。客家有“新地不过社,旧地挂到年底下。”的说法:新坟在社日前就要挂纸祭扫,最起码要在清明节前;否则刚逝世的祖先、亲人可能会抢不过七月半鬼门大开时的众好兄弟前辈,或是被当作孤坟。旧地到年底才挂纸,都无所谓。由于客家人常迁徙,有“捡骨”风俗,早期某些地方仕绅与长老,可能会将看起来是无主孤坟的坟墓,并为“万应公”统一作清明。为了避免祖坟被并入“万应公”,因此客家人很重视扫墓、挂纸。琉球民众多于清明节或元宵节、元宵次日春祭,首里士族多在春分和秋分附近扫墓。自从归为日本冲绳县之后,也有部分人依照日本人习俗,尤其是长期在县外工作者因迁就假期而依照日本本土的扫墓日期。以下以墓碑正面为基准(非参拜人的方向),由左至右(非必然)陈列。台湾客家人于开垦有成后,宗族会集资兴建公厅(祠堂)及祖塔(即纳骨塔,又称佳城),以利宗族共同挂纸(扫墓)。例如已成为古迹的新屋范姜祖堂旁附有祖塔,而新屋区的叶五美公祖塔更是齐聚数千名子孙祭祖。通常这是扫墓一开始最麻烦且费事的工作,由于经过了一整年,坟墓上会长出许多野草野花甚至小型的灌木。除非是新一代有专人定期清扫管理的花园公墓,不然祖先坟墓会杂草丛生,甚至林荫茂盛,有必要好好除草、清扫、整理。祭祀时每人手持三炷香。祭祀也是扫墓最大用意。中国传统世族家庭观念重,为了维系长久家族的优良传统,来承先启后,祖先去世后仍于九泉监看子孙的表现,透过清明扫墓,后代子孙藉祷词向祖先报告自己成就,确实不辱祖先教诲,祖先也才能保佑后代子孙。有些人会敬三次酒,大约十到二十分钟,表酒过三巡,这是神灵们的用膳时间。神灵完膳后,才是人类用餐的时间,这时就是拿润饼、草粿吃。土地公:先人:

相关

  • 单核球单核细胞(英语:Monocyte)是人体免疫系统中的一种白细胞,单核细胞产生于骨髓,在血管内为单核细胞,血管外就变成巨噬细胞。其在人体免疫系统内有两种作用:一,补充正常状态下的巨噬细胞
  • 助产师人体解剖学 - 人体生理学 组织学 - 胚胎学 人体寄生虫学 - 免疫学 病理学 - 病理生理学 细胞学 - 营养学 流行病学 - 药理学 - 毒理学接生员泛指一切从事接生工作,帮助产妇
  • 恩斯特·鲁斯卡恩斯特·奥古斯特·弗里德里希·鲁斯卡(德语:Ernst August Friedrich Ruska,1906年12月25日-1988年5月27日),德国物理学家,电子显微镜的发明者,1986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恩斯特·鲁
  • 道尔顿原子质量单位(Atomic mass unit,amu),现称统一原子质量单位(Unified atomic mass unit,u)或道尔顿(dalton,Da),是用来衡量原子质量的单位,定义为静止未键结且处于基态碳12原子质量的1/12
  • 二手烟二手烟,亦称非自愿性吸烟,是指在吸取燃点烟草时随着烟雾释放出来的物质,是一种被动吸烟(Passive smoking)方式有研究指二手烟有焦油、阿摩尼亚、尼古丁、悬浮微粒、超细悬浮微粒
  • 生物统计学生物统计学(有时也称生物计量学)是统计学的原理和方法在生物学研究中的应用,是一门应用数学,最常见的是应用于医学。在生物学、医学、农学等的研究中,合理地进行调查或实验设计,科
  • 缺血缺血(Ischemia)是描述组织供血量不足,进而导致缺氧及养分的情形。缺血一般由血管问题所导致,也可能因血管收缩、血栓形成,或栓塞,导致局部贫血所导致。缺血除了导致缺氧以外及缺乏
  • 耳(耳朵)是动物接收并感知声波,识别方位维持身体平衡的器官,为动物提供听觉。耳可以是整个听觉系统的统称,亦可以仅指露出在身体外的部分(外耳)。在大部分的哺乳类动物中,外露在身体
  • IbalizumabIbalizumab,是一种非免疫抑制性的单克隆抗体,属于融合抑制剂类靶向药物。本品会与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的主要受体CD4结合,进而抑制病毒进入细胞。Ibalizumab为一种非免疫抑制性
  • 世界结核病日世界结核病日(英语:World Tuberculosis Day,或译世界防治结核病日)定于每年的3月24日,是纪念1882年德国微生物学家罗伯特·科霍向一群德国柏林医生发表他对结核病病原菌的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