浊软颚塞音是辅音的一种,用于一些口语中。浊软颚塞音在国际音标的符号是⟨ɡ⟩,X-SAMPA音标的符号则是⟨g⟩。
严格来说,国际音标里表示此音的符号是尾巴打开的)有人认为这是因为/g/比其余五个塞音都难发音。发浊音时气流从肺流出,而软颚音软颚关闭,喉咙和软颚间的空间较小,空气很快就填满该位置,令到清音/k/的声音听起来就像浊音/g/。故此/k/和/g/两者的分别没有其余两对的那么明显。这限制令原本有/k/、/ɡ/之分的语言因无法分辨两个音,以致/ɡ/逐渐消失;或者令语言成形时就忽略了这个音(如侗台语族里大多数语言泰语、壮语、老挝语等)。留意像清小舌塞音/q/和浊小舌塞音/ɢ/两者中,因为喉门(即小舌所在的地方)更接近喉咙,空间更小,两者分别更不明显,令/ɢ/比/q/罕有得多。
汉语中北京语和粤语均无此音。吴语中有/ɡ/,文读全浊日常口语时全浊时半浊音,或可被视为浊音清化之兆,受上海等地学者及社会青年影响,/ɡ/得以止清化,渐取成效。吴语宣州片中,从17世纪起,中古汉语的群母(/ɡ/)就出现了部分字通音化为匣母(/ɦ/),或清化为/k/或/kʰ/的现象;今日宣州片方言无论其他浊塞音保留与否,除了个别方言点外/ɡ/都完全消失,读作/ɦ/等擦音,可与世界其他地区/ɡ/的普遍消失映证。
浊软颚塞音的特点:
英语中有此音,以字母g表示。但g并不一定是表示此音的,只有单独出现在a、o、u前才会读/g/。如果g出现在e, i, y前,会读浊齿龈后破擦音/dʒ/(这项有例外,如);如果和n一起成ng出现在语素末,则读成软颚鼻音/ŋ/,如,两个ng都读/ŋ/,因为sing和ing两个都表示一个意思的单位(sing是“唱歌”;ing是表示现在分词的后缀。);的ng则分开读,成/ndʒ/,因为ging并不是一个完整的语素,只有ginger才是。
因发音较困难容易和/k/混淆的缘故,该音位在一些语言中已不复存在,但/g/相对其他音仍然颇为普遍,许多语言都有原位/g/音,有的甚至有多于一种/g/的变种。许多印度的语言,尤其是印地语,都有区分原位/g/和送气/gʰ/。
当符号成对出现时,左边的是清音,右边的是浊音。阴影区域表示被认为是不可能的发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