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性流行(Endemic)又称地方病或风土病,在流行病学中,指毋须从外界输入,便能在人口内持续出现的疾病,例如:在英国,水痘是地方性流行病,而疟疾并不是。虽然每年在英国都会出现数宗本地感染的疟疾,但因为英国不多可以传播疟疾的蚊子,所以疟疾没能扎根,不是当地的地方病。
地方病在一定地区内流行年代比较久远,而且有一定数量的患者表现出共同的病征。地方病分为化学性地方病和生物性(自然疫源性)地方病。化学性地方病指地壳表面的元素分布在局部地区内呈异常现象,某些元素过多或过少等,在当地居民人体同环境之间元素交换出现不平衡;人体从环境摄入的元素量超出或低于人体所能适应的变动范围,就会患化学性地方病。此外,大骨节病(英语:Kashin–Beck disease)、克山病经过60多年海量人力物力防治投入,目前仍然是病因不明。
在流行病学中,地方性流行(Endemic)的定义为:每个受感染的人,平均会把疾病传染给不多不少的另外一个人。假若人口全部都可能染病,那么疾病的基本传染数(R0)应为1 。如果人口中部分人有免疫力,哪么可能感染的人口()乘以基本传染数(R0)应为1。换句话说,地方性流行病处于稳定状态时:
这时传染病不会消失,而受传染的人口亦不会作指数上升,地方性流行病处于稳定状态。一种最初为流行病(Epidemic)的传染病,最终可能会消失(不过有机会在日后重现);亦可能会变成地方性流行病。左右这两个可能性发生的包括有疾病致病力,以及它的传染方式。
如果一种地方性流行病在人口中处于稳定状态,从以上的关系可以得知它的基本传染数R0。日后疾病若果成为流行病(Epidemic),便可以在数学模型中用作计算。
有时一般人平时所说的地方性流行病、地方病或风土病,并不指传染病正处于地方性流行的稳定状态,只是说该种传染病在地区内无需外界传入经常出现。
中国国家重点防治的地方病有地方性甲状腺肿、地方性克汀病、地方性氟中毒、大骨节病、克山病、鼠疫和布鲁氏菌病7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