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生鱼属

✍ dations ◷ 2025-11-14 12:50:14 #泥盆纪鱼类,2012年描述的分类群

东生鱼属(属名:)是已灭绝的肉鳍鱼类,全长估计约有12公分,生存于泥盆纪早期,为已知最早的四足形类动物。东生鱼的化石发现于中国云南省昭通市市郊的坡松冲组地层,最初被归类于骨鳞鱼目(英语:Osteolepiformes),如今则被视为整个四足形类最基部的类群。

2012 年 10 月,由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朱敏所带领的研究小组正式发表了一件来自云南地区,距今约 4.09 亿年的化石,是目前为止所发现最古老的基干四足动物,将四足动物支系的演化历史前推了一千万年;为纪念已故泥盆纪脊椎动物的早期研究者与环境地质学家刘东生,因而将此化石命名为“意外东生鱼”。

四足动物是动物界最高等的类群,如两栖动物、爬行动物、鸟类、哺乳动物,都属于四足动物,但其最直接的鱼类始祖(基干四足动物)也属于四足动物却鲜为人知。东生鱼正是基干四足动物的一支,在 3.7 亿年前的晚泥盆世“登”上陆地,衍生出最早的陆生脊椎动物,并最终演化为人类。科学家们认为,基干四足动物正是探讨鱼类“登陆”的最关键类群。

更重要的是,透过这项研究,科学家们找到了四足动物脑部演化的关键证据。研究小组的卢静博士等利用高精度 X 射线断层扫描和计算机三维虚拟重建技术复原了东生鱼的颅腔以及相关的神经、血管等结构,揭示了这种动物的脑部的基本形态。科学家们也发现,某些与脊椎动物陆地生活相关的重要脑部特征,在四足动物演化的最初期就便已出现。

朱敏表示,奇异东生鱼的内颅仍保留了大量原始肉鳍鱼类的特征,但下颌却呈现出典型的,甚至是非常进步的四足动物特征,表明东生鱼下颌的演化速率比内颅更快。同时,东生鱼脑腔结构呈现出奇异的镶嵌组合型式,兼具原始有颌类的特征与典型陆生脊椎动物的特征。此外,在奇异东生鱼垂体窝前部发现一对前伸的突起,与现生四足动物特有的腺垂体结节部,在位置与形态上都非常相似,这指示了四足动物脑部的某些重要变化可能在其演化初期,即远在它们爬上陆地之前就已经完成。科学家们认为,东生鱼呈现的特征组合表明,四足动物在其早期演化中相对保守,但在泥盆纪中期可能经历了一次非常快速的分化阶段,陆生脊椎动物正是这次快速分化的产物。

相关

  • 尸体腐败尸体腐败是死亡中第五个的阶段,位于苍白僵硬、尸冷、尸僵以及尸斑之后。此过程涉及动物尸体的分解,例如人类尸体的分解。从广义上讲,腐败可以看作是蛋白质的分解,并最终破坏了人
  • 毛毡苔见茅膏菜属列表.茅膏菜属(学名:Drosera),又名毛毡苔属,属于多年生草本植物,同属约有170多种,此属是在食虫植物中种类最多、分布最广的一群。茅膏菜的叶片为圆形,叶片边缘密布可分泌
  • 维生素C缺乏症坏血病(拉丁语:Scorbutus,英语:Scurvy)又称为坏血症、水手病,是一种因缺乏维生素C所引起的疾病。维生素C主要参与人体内胶原的合成,其化学名称是抗坏血酸,源自坏血症的拉丁名scorbut
  • 同质与异质同质(Homogeneity )与异质(Heterogeneity)系一对科学与统计学中常用的对一种生物组织或物质的均匀性进行描述的概念。如果一种材料或一幅图像具有同质性(或者说是同质的),那么它就
  • 卡提波蜘蛛卡提波蜘蛛,学名,是一种新西兰独有的、毒性极强的蜘蛛,与著名的黑寡妇蜘蛛同属。的多媒体资源
  • 前印欧语前印欧语指的是在印欧民族分布扩张至史前欧洲和南亚各地区前,这些地区所使用的语言,并非单一语言,而这些语言之间也不一定互有关联。现存最古老的前印欧语
  • 白鹤林 (朝鲜)白鹤林(백학림,1918年-2006年10月5日),朝鲜平安南道平原郡人。早年参加金日成领导的抗日武装斗争,1937年参加了著名的普天堡战役。40年代初参加苏联红军,任特殊侦察员。50年代初在
  • 程国平程国平(1952年5月-),河北省人。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官。北京大学法律系毕业,获法学硕士学位。1975年至1980年,任北京市东城区少年宫教师。1980年至1984年,在北京任法律出版社编译室
  • 艾里希·卡姆克艾里希·卡姆克(德语:Erich Kamke,1890年8月18日-1961年9月28日)是一名德国数学家,擅长微分方程。他的《集合论》(德语:)也有一定名气。1890年,卡姆克出生于德意志帝国西普鲁士马里
  • 萨克森的玛丽亚·伊丽莎白 (1736-1818)萨克森的玛丽亚·伊丽莎白(德语:Maria Elisabeth von Sachsen,1736年2月2日-1818年12月24日),波兰国王奥古斯特三世的第六女(次女夭折,形同第五女)。玛丽亚·伊丽莎白终生未婚,181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