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代的政治地理架构可以分为王邑、王畿、王疆、归服区、联盟区和影响区六个层次。
“王邑”即甲骨文中的大邑商,其控制地域大约是北起沙丘、南到朝歌,西到太行山,东到古黄河的地区,是商王直接管理的地区,类似后世的京畿直辖区。这一范围内,很可能是由三公、多尹直接管理,是商王的主要活动区。
“王畿”北起河北曲阳、定州,南到柘城、鲁山,西至太行山,东跨古黄河两岸,是商王直接控制区,类似后世的“直隶”。这一区域由商王朝的各级内服官员管理,是商王朝的中心区域。
“王疆”是在王畿基础上向外延伸300里左右,是商王朝军事力量所能有效控制的地区,是商人的实际控制区,也是商人的实际政治疆域。这一区域大致北至河北涿州、北京地区,南到河南柘城、鲁山,西到山西汾水流域,东到山东淄博、枣庄、江苏徐州地区。这一地区的边缘会因为地形、自然环境、商王朝的经营策略等因素影响而前后推移,但总体说来,变化不会太大。商人在这一区域内分封大量诸侯国,使之与周边的方国犬牙交错,分封建国,以藩屏商。
“归服区”是商人势力与方国势力交错分布的地区,其大致范围北可到燕山南麓,河北唐山地区、北京昌平张营遗址、平谷刘家河墓地,即在这一区域的边缘;向南可达汉水上游、武汉地区;向西可达渭河平原及其以北的黄河沿岸;向东达潍河流域。商人在这一区域的统治政策具有三重特征,一是保持军事威慑,维持方国的归服;二是加强文化控制,尤其是对方国上层的文化灌输;三是在这一区域内建立大量封国和王朝控制的武装据点,既巩固商人势力在这一地区的存在,威慑方国归服,又为中心地区建立一个缓冲区。商人在这一范围内的势力分布非常不平均,许多方向上只是点式分布,但在有的地区则可以延伸很远,建立相对成片的统治区域。商人在这一区域的存在具有不稳定性,商王朝主要依靠对归服方国的控制达到统治目的。
“联盟区”是商人在归服区外围,军事力量难以达到的地方,商人通过与周围方国建立联盟关系维护这一地区的稳定。这一地区的范围很难确定,其中有许多地方相互重合和互相转化,商人的政治影响主要依靠经济、文化手段,军事威慑处于十分次要的地位。
“影响区”实际上已经不属于政治疆域构架的范畴,而是文化传播的问题。但文化传播实际是以政治、经济、文化综合实力为后盾,也是认识商王朝的重要方面,这一区域几乎可以覆盖中国东部大部分地区,甚至包括越南,具有非常广泛的分布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