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分散网络
✍ dations ◷ 2024-12-22 21:03:01 #分散网络
分散网络也称“分布式网络”(Distributed Networks)。它与中央控制式网络系统相对应,是一套全新的网络系统。每台电脑都是一个“节点”(node),每个节点都彼此相联,形成纵横交错的网状结构。此种网络结构中,不存在中央的概念,而且单个节点的重要性大大降低。相对于中央控制式网络,分布式网络只重视结果——把信号送到目的地,而不关心过程——通过何种途径传输。网络专家尼葛洛庞帝(Nicholas Negropoute)对包切换及网络传播原理做了如下解释:1961年,麻省理工学院的L.克莱因罗克(L.Klenrock)博士发表论文《大型通讯网络的信息流》,第一次详细论述了分布式网络理论。60年代,美籍波兰人保罗·巴兰(Paul Baran)撰写多份报告,不仅系统地阐述了分布式网络理论而且提出后来网络传播的核心——“包切换”(Packet Switching)。1965年,在兰德公司(Rand)的支持下,巴兰正式向美国空军提出创建分布式网络的计划。由于巴兰的想法适合军方的需要,因而受到美国国防部的高度重视。按照分布式网络的原理,由于单个节点的重要性大大降低,所以网络的任何节点遭到破坏,都不至于影响整个网络,而且节点越多,网络的安全性能就越高。与此同时,英国物理学家D.W.戴维斯也提出“分布式网络”理论,其原理同巴兰的构想如出一辙,唯一的区别在于命名。巴兰将拆分的、便于传送的数据称为“块”。而戴维斯经过深思熟虑,并请教语言学家后,选择了“包”(packet)这个术语,从此拆分传送数据的方式也就被称为“包切换”。另外,戴维斯构想包切换的初衷,也同巴兰为军方服务有所不同,他是想创建一个更加有效的网络系统,从而使更多的人可以利用网络进行交流。“分布式网络”理论一旦用于美国军方系统,创建在“分布式网络”基础上的互联网前身——阿帕网也就应运而生了。
今天的互联网依旧是创建在分布式网络理论和包切换之上。
相关
- 小儿急疹小儿急疹,俗称玫瑰疹,古时中国又称奶疹、假麻疹,是一种常见于6个月到3岁之间幼儿的疾病。根据最近中国大陆的数据,此病发病率高达98.2%。虽然早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就开始怀疑是
- 头晕头晕(英语:Dizziness),是一种空间认知和稳定度的功能性障碍。头晕(dizziness)一词的定义较含糊不清,因为头晕可能是眩晕、晕厥前期(英语:presyncope) 、重心平衡障碍(英语:Balance disor
- 鼠李糖鼠李糖(英文:Rhamnose),即6-脱氧-L-甘露糖,又称甲基戊糖,是一种脱氧的己糖。可透过羟化甘露糖而取得。能溶于水和甲醇,微溶于乙醇。在自然界中大多是L型,广泛存在于植物的多糖、糖苷
- National Defense University美国国防大学(英语:National Defense University,缩写:NDU),为美国国防部支持的高等教育机构,提供国防战略方面的高阶培训、教育、研究。现任校长为格雷格·马丁(Gregg F. Martin)
- 三聚体三聚体又称三体,是三个相同分子化合生成的产物。非常容易形成三聚体的化学品有甲醛、三氧化硫、丙酮、氰酸和脂肪族的异氰酸酯等。炸药三过氧化三丙酮也是一种三聚体。
- 核糖体结合位点核糖体结合位点(英语:Ribosome-binding site),简称RBS,是位于信使核糖核酸(mRNA)起始密码子上游,在翻译起始时可结合核糖体的序列。原核生物的核糖体结合位点为夏因-达尔加诺序列(SD
- 中性进化理论中性演化理论全称为分子演化的中性理论(英语:Neutral theory of molecular evolution),简称为中性理论。是日本遗传学家木村资生在1968年早期所提出的一种演化理论。这个理论认
- 辐鳍鱼总纲目分类请见本文。辐鳍鱼又名条鳍鱼,为辐鳍鱼总纲(学名:Actinopterygii)鱼类的通称,是一类鳍呈放射状的硬骨鱼。辐鳍鱼是脊椎动物中种类最多的,种数几乎占现存3万多种鱼类的99%,遍及
- 环己烷环己烷,环烷烃的一种,也称六氢化苯。分子量:84.160。沸点:80.74℃。凝固点:6.5℃。无色,易燃,微溶于水,具有挥发性,微有刺激性气味的液体,无腐蚀性,分子式:C6H12。 作为一种重要的工业原
- 墨西哥湾流墨西哥湾流,简称湾流(英语:Gulf stream),是大西洋上重要的洋流,以及全球最大的洋流。起源于墨西哥湾,经过佛罗里达海峡沿着美国的东部海域与加拿大纽芬兰省向北,最后跨越北大西洋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