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墨炔

✍ dations ◷ 2025-08-26 20:18:47 #碳的同素异形体

石墨炔(Graphyne)是碳的同素异形体。它是由单原子厚的,sp杂化和sp2杂化的碳原子构成的晶体。它可以看成用碳碳三键连接而成的苯。根据键的种类,石墨炔中的碳可以看作是混合的spn杂化,1<n<2。因此它与石墨(sp2)和钻石(sp3)均有所不同。

石墨炔在1960年代就已被推测存在,并且在富勒烯被发现后获得了相当的关注。

尽管当时并未合成,但石墨炔和它的氮化硼同构体的周期性结构在借助声子色散曲线、从头计算法计算的有限温度和量子分子动力学模拟的第一性原理的计算下被证明是稳定的。

目前石墨炔尚未有足以进行研究的制备产出,但科学家在推测的晶格结构之上通过计算机建模预言了这种化合物的诸多性质。这种可能的结构是在把石墨烯晶格中的碳碳单键替换成三键后得到的。理论上石墨炔可能存在数种不同的几何结构,这种不同来源于碳原子的sp杂化和sp2杂化的不同排列。推测的几何结构包括六方晶系和立方晶系。有人认为石墨炔中可能存在的方向相关的狄拉克锥使它在一些方面较石墨烯更有应用前景。在多种理论推导出的结构中立方晶系的6,6,12-石墨炔似乎有着最好的应用前景。

石墨炔的模型表明在碳碳双键和三键上可能有狄拉克锥存在。狄拉克锥会使得费米能级中存在一个导带和价带线性相交的点。这种性质的优点是电子在其中会表现得没有质量,结果使电子能量与动量成正比。与石墨烯一样六方晶系的石墨炔有着各向同性的电磁属性。但是由于立方晶系6,6,12-石墨炔的对称性,它的电磁属性会在各个方向有所不同。这种独特的对称属性使得石墨炔可以自掺杂,使它拥有两个分别在费米能级上下,距离不远的狄拉克锥。在面内施加外应变可以调节6,6,12-石墨炔的这种自掺杂特性。新近合成的石墨炔样品的熔点在250至300°C,与氧反应,在热,光下分解均不活跃。

6,6,12-石墨炔的方向选择性使纳米尺度的电子光栅成为可能。它还可能会为更快的晶体管和纳米尺度电子元件带来巨大的进展。

现有报道中石墨二炔的制备是在铜表面上得到的1mm厚的薄层。石墨二炔可能会有一种纳米尺度的三角形网状结构和规则分布的孔,从而构成纳米多孔膜。这些毛孔的尺寸和氦原子范德华半径相近,因此石墨二炔可能会成为适合氦化学和同位素分离的二维材料。石墨二炔膜作为二维筛应用于水过滤和净化技术的可能性亦被提出。 .


相关

  • 碱性饮食碱性饮食(英语:Alkaline diet)也被称为碱性灰烬饮食(alkaline ash diet)、碱酸饮食(alkaline acid diet)、酸灰烬饮食(acid ash diet)或是酸碱饮食(acid alkaline diet)泛指一类被认为
  • 扣带回扣带回是位于大脑内侧的一个解剖结构。扣带回将胼胝体不完全地包裹;在上方,扣带回为扣带沟所限。扣带回是脑的边缘系统的一部分。其功能牵涉情感、学习和记忆。扣带回的皮层称
  • N-香草基壬酰胺N-香草基壬酰胺(N-vanillylnonanamide,Nonivamide)又称壬酸香兰基酰胺(Nonyl Vanillylamide)、天竺葵酸香兰基酰胺(pelargonic acid vanillylamide,缩写PAVA)、诺香草胺(Nonivamide)、
  • 黑幕揭发运动扒粪记者(英语:muckraker)也称做扒粪运动、黑幕揭发记者、黑幕揭发运动,是指美国19世纪末20世纪初掀起的一股新闻报道浪潮,一些记者和报刊致力于深入调查报道黑幕,揭发丑闻,对社会
  • M59加农炮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土耳其 韩国、法国、日本、中华民国 约旦、巴基斯坦、奥地利、丹麦13880公斤(拖曳状态) 12600公斤(射击状态)M101榴弹 - 45.36公斤 M104烟雾弹 - 44.53
  • 社会保守主义社会保守主义相信社会建立在一个脆弱的关系网络之上,这种关系网络需要通过责任、传统价值观和既定制度来维护。这可能包括道德问题。社会保守主义通常对社会变迁持怀疑态度,并
  • 卢瑟福散射在原子物理学里,卢瑟福散射(英语:Rutherford scattering)指的是带电粒子因为库仑相对作用而进行的一种弹性散射(英语:elastic scattering)。这种散射实验是由欧内斯特·卢瑟福领队
  • 洪大光洪大光(韩语:홍대광,1985年1月9日-),韩国男歌手。2012年参加Superstar K4,拿到第四名。CD1CD2
  • John The RipperJohn The Ripper是一个免费的密码破解工具。它最初为Unix操作系统开发,但可以在十五种不同的平台上运行(其中十一种是特殊体系结构的Unix,以及DOS,Win32,BeOS和OpenVMS版本)。它是
  • 痣蛾科痣蛾科(学名:Blastobasidae),又名粗角蛾科,是鳞翅目有喙亚目异脉下目之下一个有争议的科级分类级别,是麦蛾总科之下的一种蛾。本科物种几乎在全球均可见其踪影,但有不少地方都是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