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加蚋,又作大佳蚋、大佳蜡、大加腊,是台湾北部自清治时期至日治初期的一个行政区划,其幅员辽阔,包括今台北市市区大部分地区:万华区北半部,大同区、士林区西南端一小块地区、中山区中南部、中正区、大安区、松山区、信义区及南港区。
“大加蚋”据传为平埔族语Ketagalan(凯达格兰)加蚋鱼Kala为名;又传Tagal原指沼泽。大加蚋为今台北市万华区新店溪沿岸一带平原,原为平埔族“雷里社”或“龙匣社”生活范围。1709年垦号陈赖章请准开垦大加蚋草地,三十年内已成汉人聚落。而后更以大加蚋一词作为堡名,称“大加蚋堡”。
随着大加蚋成为堡名,其所指范围日渐增大。清道光年间已辖有艋舺街、三板桥庄、古亭村、大湾庄、林口庄、上陂头庄、锡口街、新南庄、南港仔街、搭搭悠庄、东势庄、新庄仔庄、圭母卒庄、大隆同街等聚落。
日治时期1920年废大加蚋堡。将大稻埕、台北城划归台北市,松山及南港并入七星郡,大加蚋之名遂淡出记忆。
1871年(同治十年),大加腊堡共辖16个庄,包括艋舺下嵌庄、三板桥庄、古亭庄、大湾庄、林口庄、上陂头庄、锡口街、新南庄、南港仔街、搭搭攸庄、东势庄、新庄仔庄、奎府聚庄、大隆同庄、社仔庄及溪洲底庄。
1920年(大正九年),废除堡里及旧制街庄前,大加蚋堡共辖台北城内、艋舺、大稻埕(即俗称的台北三市街)及另外37个街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