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峰塔

✍ dations ◷ 2025-10-26 15:46:41 #杭州市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西湖十六遗迹,楼阁式塔,五代十国的塔,吴越建筑,杭州的塔,兴建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筑物,南宋西湖十景,白蛇传,西湖南路

坐标:30°14′2″N 120°8′42″E / 30.23389°N 120.14500°E / 30.23389; 120.14500

雷峰塔原名皇妃塔,文献及民间亦名黄妃塔、王妃塔、黄皮塔,原为五代吴越王钱俶所建供养舍利的佛塔(功德塔),位于今中国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西湖南岸净慈寺前雷峰之上,与北岸宝石山上的保俶塔南北对峙、遥相呼应。原塔于1924年坍塌,仅存遗址,2002年在原址重建新塔。夕阳西下时余晖映照雷峰塔形成著名的雷峰夕照景观,为西湖十景之一。雷峰塔也因在传说《白蛇传》中作为法海镇压白娘子之处而知名于世。

雷峰塔由五代吴越王钱俶主持修建,约北宋开宝五年(972)兴建,太平兴国二年(977)完工,塔内奉藏释迦牟尼佛“佛螺髻发”舍利,建造时称西关砖塔,建成后名皇妃塔,以纪念孙妃并感恩宋廷的封妃、谥妃之举(钱俶王妃孙妃死后被北宋朝廷谥为“皇妃”),文献及民间又称黄妃塔、王妃塔、黄皮塔(因此地产黄皮故名)。雷峰塔一名则得自于塔所在的雷峰,雷峰为南屏山余脉夕照山最高峰,据南宋《淳祐临安志》为旧有郡人雷就筑庵所居故名,另说此峰原名中峰或回峰,中峰以众山环绕故名,回峰以山势回抱故名,后因回、雷二字形、声相近而误作雷峰(回字小篆作“䨓”,与雷字形相近)。

雷峰塔最早为七层八面的砖木结构楼阁式塔,钱俶原拟建十三层,高千尺,后因材力不足改为建七层,北宋宣和年间遭战乱受损,南宋时历经二十年重修,改为五层。明代嘉靖年间倭寇围攻杭州,因怀疑塔中有伏兵而纵火焚塔,木构檐廊被烧,仅存砖构塔身,其砖也因火烧皆呈赭色。后民间盛传雷峰塔塔砖具有“辟邪”、“宜男”、“利蚕”的特异功能,因而市民频频前往盗挖,民国十三年(1924)9月25日年久失修的雷峰塔砖砌塔身坍塌,仅存遗址。

旧塔坍塌后,杭州地方官绅曾筹款拟予重建,其后建筑学家梁思成、杨廷宝亦曾提出重建雷峰塔。1999年7月,浙江省委、省政府作出重建雷峰塔、恢复“雷峰夕照”景观的决定,至2002年10月25日新塔竣工。原址重建的雷峰塔新塔覆盖了整个古塔遗址,成为遗址文物保护罩与塔合为一体的风景名胜建筑。

雷峰塔原为砖木结构的楼阁式塔,外有木构檐廊(副阶、腰檐、平座、栏杆等),内为砖砌塔身,可登临,塔壁上嵌有《华严经》石刻。根据民国时所拍摄的照片推断,原塔底层高约12米,其它各层高约8米,总高约50米,塔顶尚有圆柱形砖砌塔刹基座。

2000年至2001年,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雷峰塔遗址进行了清理发掘。已探明的遗址主要有塔基、地宫、残存的塔身及部分外围建筑(僧房、道路等)。塔基与塔身均为等边八角形,塔基为外缘包砖砌石的生土台基,利用自然山岗平整改造而成,以最外侧计算每边长17米,对径41米,高出地面1.2-2.5米。塔身基座为石砌须弥座,因地势西高东低,故东侧采用双层须弥座,西侧采用单层须弥座,东侧须弥座上雕刻有象征佛教“九山八海”的须弥山、海涛,西侧须弥座上雕刻有仰覆莲。塔基外缘与塔身基座之间为副阶,从塔基外缘出土的24块石灰岩方形柱顶石判断,原副阶每面均为四柱三开间,明间与次间面阔均约5米,进深约5.8米。塔身仅存最底层,残高平均3-5米,为套筒式回廊结构,由外向内依次为外套筒、回廊、内套筒和塔心室,与苏州云岩寺塔、杭州六和塔相仿,为吴越国后期典型的佛塔形制,其外套筒外壁边长10米,对径25米,为现存五代佛塔中体量最大的一座。外套筒深4.2米,每面均辟一门,登塔的楼梯设在南门内,回廊宽1.8-2.3米,内套筒深3.7米,间隔辟门,四条门道通向塔心室。塔身全用砖砌,砖缝间以黄泥粘接,塔砖为长方形,通常长37、宽18、厚6厘米,一侧模印有与其来源、年代相关的铭文,部分塔砖为藏经砖,一端设有深10厘米、直径2.5厘米的圆孔以贮藏经卷。地宫位于塔心室正下方,距离塔心室地坪约2.6米,2001年3月11日开启,为砖砌竖穴式(其构造与金华北宋万佛塔地宫、宁波南宋天封塔地宫相仿),内壁边长0.6米,深0.72米,地宫内正中为铁舍利函,周边为象征“七宝”的供养物及其它佛教文物,墙壁抹有石灰,并贴有小佛像、毗沙门天王像及圆形镂孔银饰件,地宫口以一块方形石板密封,其上再压以顶石:25-31。

重建的雷峰塔新塔位于遗址之上,由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郭黛姮、吕舟等设计,采用南宋时的风格和体量,仍为五层八面的楼阁式塔,但采用钢框架结构,主要建筑构件如柱、斗栱、瓦等用铜制作。新塔由保护罩、塔身和塔刹三部分组成,总高71.679米,其中为保护古塔遗址而建的保护罩高9.7米,分上下两层,采用24根倾斜钢柱与水平钢梁组成钢网架结构,形成大跨度的无柱空间(其柱网跨度达48米),在覆盖遗址的同时承托上部塔身,塔身高约45米,分五层,内设两部液压电梯和钢制楼梯,塔刹高16.1米。新塔建成后成为西湖南线的制高点,登临可远眺西湖。

雷峰塔遗址全景

雷峰塔地宫仿真模型

雷峰塔新塔

航拍雷峰塔新塔

在2000年至2001年的发掘当中,考古人员分别从塔身遗址和地宫中出土大量文物,现大部分收藏和展出在浙江省博物馆。

除地宫的其他部分遗址共计出土1104件石刻,全部为残件,大部分出土于底层的回廊上及门道内,以《大方广佛华严经》(近1000件)和《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近100件)两类佛经为主,这些石经原放置在外套筒的外壁面上,另有钱俶所撰《华严经跋》和南宋庆元五年(1199)《庆元修创记》两方残碑,对解读雷峰塔身世具有重要价值。此外还有1件纯银阿育王塔(出土时已残,后根据地宫内出土的鎏金纯银阿育王塔修复)和1件铜制阿育王塔(已残),1件小石塔,7尊鎏金铜制造像,1尊铁造像,10尊石制造像(残),大量塔砖和装饰构件,1件素面铜镜,1件铁镜,2件铜钹,1件铜灯盏,2件银饰件,以及100枚开元通宝和10枚乾元重宝。:40-112

塔中地宫出土51组文物。其中包括1件铁质舍利函,1件鎏金纯银阿育王塔,1件鎏金银盒,1对鸳鸯荷叶纹镂空银饰片,1件圆形镂空银饰,3件银臂钏,1件银花钗,1对小银饰,5尊鎏金铜制佛像,1件玉童子,1尊玉观音,1枚玉钱,1件玉龟,1件玛瑙扁坠,1件玛瑙圆珠,1件贴金木座,1件漆镯,10件铜镜,1件玻璃瓶,1穿料珠璎珞,3件经卷(已残)。除此之外在地宫中还发现3428枚铜钱,其年代从西汉文帝五年(前175年)至宋太祖建隆元年(960年)不等。:119-180

鎏金纯银阿育王塔和纯银阿育王塔为遗址内最为重要的文物,两座塔均为方形,由塔座、塔身、四根蕉叶状山花和塔刹组成,塔身四面镂刻佛祖本生故事画面,前者被置于地宫,塔身内盛金质容器,并用薄金片包卷成棺状,因未打开具体情况未知,应内奉佛螺髻发舍利;后者被认为原置于天宫,塔身内原悬挂葫芦状金瓶,内亦含舍利:66。

雷峰夕照又名雷坛落照、雷峰落照、雷峰西照,指夕阳西下时余晖映照雷峰塔所形成的景观,尤其是旧日的赭色残塔所呈现出的颓然苍老的形象,有“宝石(保俶塔)如美人,雷峰如老衲”、“雷峰颓塔紫烟中,潦倒斜曛似醉翁”之称。此景为南宋西湖十景之一,景目最早见于南宋《方舆胜览》卷一,称“雷峰落照”。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康熙帝御书十景时定名为“雷峰西照”,并立碑筑亭。作为文物保护单位的西湖十景——雷峰夕照由夕照山、雷峰塔、御碑(近年重建)及庭院等建筑组成。

在产生于宋代的传说《白蛇传》中,雷峰塔为法海镇压白娘子之处,这一情节即取材于西湖中有青鱼、白蛇二妖被镇于塔下的民间旧传,《白蛇传》最早的成型故事即名《白娘子永镇雷峰塔》。

雷峰塔坍塌之时正值中国的新文化运动,鲁迅以此为题发表了《论雷峰塔的倒掉》和《再论雷峰塔的倒掉》,认为其代表旧的封建制度和封建道德,倒掉是历史的必然,并表达了对未来新的社会建设与革新的向往。而徐志摩与俞平伯则分别创作了诗歌和文章,从历史文化的角度表达了惋惜之情。张爱玲于1963年所著的英文自传体小说《雷峰塔倒下》(The Fall of the Pagoda,又译为《雷峰塔》)与鲁迅相似,同样将雷峰塔的倒下代表了传统中国社会的生活方式、旧价值观的崩溃。

参见: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

相关

  • 种 (消歧义)种可以指:
  • 美国医学协会期刊《美国医学会杂志》(JAMA: The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是一份美国出版的经由同行评审的医学期刊。该期刊由美国医学会以每周一期出版。起初于1883年创
  • 小扁豆小扁豆(学名:Lens culinaris)又名兵豆、滨豆,属一年生草本荚果,种子呈扁平状,可作食用,故名。每株约40厘米(16英寸)高。据信,自陶器、新石器时代,就为近东一带人们所食用。扁豆颜色范围
  • 富士苹果富士苹果又称富士山苹果,是苹果的栽培种之一,是由日本青森县藤崎町农林省园艺试验场东北支场的培育者于1930年代末期培育的,并于1962年引进市场。富士苹果是由美国的红元帅苹果
  • 抗盐皮质激素抗盐皮质激素(anti-mineralocorticoid、或称"醛固酮拮抗剂"(aldosterone antagonist)、醛固酮受体拮抗剂、醛甾酮拮抗剂)是指一种利尿剂能拮抗在盐皮质激素受体(Mineralocor
  • 互联网使用语言截至2020年3月25日,W3Techs 预测前1百万互联网网站使用的语言文字百分比:所有其他语言占所有网站的小于0.1%. 即使包括所有网站,所占百分比相加不可能达到100%。这是因为一些网
  • 屈突氏《百家姓》中无此姓屈突为汉字复姓,沿自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的一个外族姓氏,属于鲜卑宇文部的库莫奚族,与契丹同部。北魏孝文帝时曾将之改为屈姓,到西魏时又恢复为屈突氏。
  • 段默段默,京兆郡(治今陕西省西安市)人,三国时曹魏官员。段默官至长水校尉。清河长公主上奏魏明帝曹叡,告发丈夫夏侯楙(夏侯惇之子)。魏明帝想要杀死夏侯楙,向段默征求意见。段默说夏侯楙
  • 宋克 (明朝)宋克(1327年-1387年),字仲温,别号南宫生。长洲(今江苏吴县)人。明朝书法家。家境富裕,好施钱财,嗜酒好赌。洪武年间,曾官凤翔府同知。宋克工于书法,以章草最著名,深得锺繇、王右军之妙。
  • 沐石河沐石河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吉林省中部,是第二松花江左岸支流。河名为满语“穆苏”(满文:ᠮᡠᠰᡥᡠ,转写:)之音转,意为“鹌鹑”。沐石河发源于长春市九台区南部桦树背山东南,蜿蜒向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