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音系指宋朝时期流行于中原地区(开封、洛阳)的汉语音系,可能是当时全国通用语的基础。宋室南渡之后,陪都临安(现在的杭州市)可能也通行类似的语音。
宋朝官方先后修过几本韵书,但这些韵书都承袭《切韵》的系统,极少反映当时实际语音。宋代音系的主要材料来源于邵雍的《皇极经世书》和宋朝词人的用韵情况。《皇极经世书》用图表来归类口语的语音,声母的图叫做音图,韵母的图叫做声图。但该书有浓厚的象数学色彩,用天地来比附语音的声韵,增加了研究的困难。
通过研究邵雍的声图和其他的材料,发现宋代音系比唐代音系进一步简化了,在一些重要的特点上,已经有了现代北方话的雏形。其中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中古汉语的全浊音全部清化成相应的清音。在邵雍的音图上,全浊音分成两类,称为“火”的一类,排在不送气清音的下面,称为“石”的一类,排在送气清音的下面。分类的情形,和现代普通话一样,平声属于送气的一类,仄声属于不送气的一类。因此,中古汉语三组对立的格局,就变成只有送气和不送气的对立了。
另外中古汉语的微母从鼻音m(可能经过短暂的ɱ阶段)变成擦音v,排在同部位的f下面。
在邵雍的声图上,入声字不是配鼻音结尾的阳声字,而是配元音结尾的阴声字,例如“舌”字,不和“千典旦”一组,而是和“多可个”一组,“六”字不和“宫孔众”一组,而和“牛斗奏”一组。只有以-p结尾的“十”、“妾”等字和-m结尾的字排在一起(但是自成一组)。这说明中古汉语的-t、-k韵尾都脱落了,可能弱化成喉塞音ʔ,也可能变成i、u,只有-p韵尾保存下来。
另外音图的“开发收闭”大致相当于韵图的一二三四等,“自思寺”三字不排在有i介音的“收”列下而排在无介音的开列下,可见这类字韵母已经变成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