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汉小说(西班牙语:Novela picaresca,英语:Picaresque novel),是16世纪源自西班牙,17世纪~18世纪在欧洲流行的小说形式。
“pícaro”一词最早出现在西班牙作家马特奥·阿莱曼的《古斯曼·德·阿尔法拉切》中。该词原意即“违法者”、“无赖”或“恶棍”。语源不明。
由于西班牙流浪汉小说的影响,这个词很快被欧洲各国移译成自己的语言。例如,它的英译通常是rogue、knave、sharper(流浪汉、恶棍、骗子),法语则译为gueux、voleur(乞丐、窃贼),德语译成Schelmenroman、Abenteurer(淘气鬼、冒险者),译成意大利语则是pitocco、furbone(漂泊者、流浪汉),等等。
在中文语境中,其译名多种多样,如“骗子小说”、“恶棍小说”、“恶汉小说”、“浪荡汉小说”等。现代文学大师茅盾将其称作“恶棍罗曼司”。
世界各国文学界对流浪汉小说的定义存在不同程度的分歧。英国词典编者库顿将流浪汉小说定义为“以流浪汉为主角的叙事作品,通过描写流浪汉的遭遇讽刺社会现实”。《牛津文学术语简明词典》将其定义为“主人公通常以第一人称叙述,以插曲式结构和对不道德现实遭遇的描写为主要特征的文学作品”。
美国比较文学者内哈玛斯认为“恶汉小说叙述主角一连串的冒险,每场冒险往往结构相同,主要角色的行为模式几乎完全不变”。
中文语境中,“流浪汉小说”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流浪汉小说泛指一切以流浪汉为主题的叙事性文学作品;狭义的流浪汉小说以《小癞子》为鼻祖,以社会底层主人公的经历为线索,以第一人称为叙述视角,对社会的丑恶或人性的黑暗进行揭示和讽刺的叙事性文学作品。
世界各国文学界普遍认为,流浪汉小说的鼻祖是16世纪中叶出版的西班牙小说《小癞子》。也有学者根据广义的定义,将罗马帝国朝臣盖厄斯·佩特罗尼乌斯·阿尔比特的长篇小说《萨蒂利孔》(Satyricon)看作是欧洲文学史上现存的第一部流浪汉小说。
西班牙比较文学学者、文学评论家克劳迪奥·纪廉认为,流浪汉小说有八大特点:
上海师范大学文研所的李志斌博士认为,流浪汉小说有四大艺术特征:
西班牙流浪汉小说在16世纪中叶至17世纪初期是西班牙文坛的主流,后逐渐朝着社会风俗和冒险的方向发展,形成了有别于流浪汉小说的风俗小说和冒险小说。《堂吉诃德》的问世则把两者推向极至,使西班牙文学向现实主义方向发展。
西班牙流浪汉小说对其他国家的文坛也产生了重大影响。早在1594年,英格兰作家托马斯·纳什(英语:Thomas Nashe)就模仿西班牙的流浪汉小说,创作了《不幸的旅行者(英语:The Unfortunate Traveller)》。后来的知名作品包括18世纪丹尼尔·笛福的《摩尔·弗兰德斯》(1722年)和托比亚斯·斯摩莱特的《蓝登传(英语:The Adventures of Roderick Random)》(1748年)等。其他国家较知名的有:法国作家阿兰·热内·勒萨日的《吉尔·布拉斯》,德国小说家格里美豪森的《痴儿历险记》(1669年)。
在19世纪,英国作家狄更斯的《匹克威克外传》、美国作家马克·吐温的《汤姆索亚历险记》和俄国作家果戈里的《死魂灵》均是较著名的流浪汉小说。
20世纪著名的流浪汉小说有:美国犹太裔作家,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索尔·贝娄的《奥吉·马奇历险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