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翎电鳗,为辐鳍鱼纲电鳗目线翎电鳗科的一种,为热带淡水鱼,卵生,分布于南美洲巴拉圭河及巴拉那河流域,体长可达50公分,栖息在沙底质溪流底中层水域,在观赏鱼中颇受欢迎。它的身体上没有鳞片,尾部有两个白色的环状条纹,鼻子上的白色斑纹有些会延续到尾部。因为没有背鳍,线翎电鳗会借着摆动身体下侧的旗状鱼鳍移动,泳姿优美且独特。
身体下侧的裙带状鱼鳍,则能够使它自在的向前、向后及垂直移动。
在热带气候地区,水流速度快的沙质底床的溪流是线翎电鳗的栖息地。在雨水充沛的湿季,它们会迁徙到被淹没的森林中,因为那里有大量黑暗且可供隐避的地方。
亚马逊雨林中的一些部落相信,死去的人们的灵魂会寄宿在这些鱼之中,因此称它们为黑色幽灵鱼(black ghost knifefish)。这可以视为当地人的一则神话故事。
黑色幽灵鱼喜欢温暖的水温,略酸性水质,对水质较为敏感。喜欢的饵料为小型的活体动物,攻击性低,是温和的鱼种。在人工繁殖成功之前,它们全靠从野外捕获,主要产地为巴西。目前市场上的线翎电鳗已经几乎全来自印尼的繁殖场。
它们的眼睛的视觉已退化,在黑暗的环境中,借着发出微弱的电波及分布在身体上的受体定位猎物的位置、感测水流和障碍物。
线翎电鳗属于弱电鱼,它拥有发电器官和电传感(electrosensory)系统。一些鱼只能接收电讯号,而它可以发出及感应电波。它的棒状的尾部有产生电的器官,可以发出电波,这些电波接触到分布于身体中的电感受细胞时,就可以侦测出电位变化,以此做到电定位(electrolocation)和通信。
弱电鱼的电器官放电(electric organ discharges,简称EOD)的种类有两种:电脉冲和电波。线翎电鳗属于电波型,它们可以以小间隔连续放电。电波型的EOD具有狭窄的功率频谱,而且可以作为音频而被听到,放电的频率为其基频。借着放出连续正弦电波序列,并感测电场的时序和振幅的扰动,即可确定附近物体的存在和位置,这种能力被称为主动电定位(active electrolocation)。此外,它的壶腹器官(ampullary organs)可以接收外来的低频电场,这称为被动电定位(passive electrolocation)。线翎电鳗使用主动和被动电系统,且各有其应对的受体器官。它的侧线系统可以感测到由鱼的身体的运动所产生的水扰动。这三个系统可以让它们在黑暗的环境中觅食。
每个物种的EOD基频均有其频率范围,并随着物种内的性别和年龄而变化。同一物种的基本频率在稳定温度下几乎相同,但是在族群中或相近物种相遇时就会发生改变。这种因为社会性互动而产生的频率变化被称为调变(frequency modulation,简称FM),是弱电鱼为防止相同物种的个体之间,因为EOD频率重叠而造成的感觉混乱的一种行为反应,称为干扰回避反应(Jamming Avoidance Response)。雌性个体发出的电波频率比雄性更高,可以此识别性别。一项两性异形的研究显示,较低频率的线翎电鳗遇到较高频的个体时,会表现出显著的频率上升现象,而高频个体的频率不会改变,研究者认为通信期间的这种频率上升现象为一种顺从信号。
维基物种上有关线翎电鳗的分类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