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健人(1932年1月13日-),江苏苏州人,中华人民共和国癌症学家、分子肿瘤学与基因治疗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
毕业于上海第一医学院,后担任上海肿瘤研究所研究员。早年从事病理学研究,50年代末开始从事肿瘤生化工作。60年代初,首先证明了正常肝核糖核酸可使肝癌细胞生长受抑,并发生表型向正常细胞逆转,说明正常细胞中具有抑制癌生长的表达产物。
顾健人自80年代开始,围绕原发性肝癌,从分子水平进行癌变机理以及新的治疗路径的系统研究。1984年至1985年,他首次发现N-RAS基因(英语:Neuroblastoma RAS viral oncogene homolog)是人原发性肝癌的激活癌基因之一。之后又继续对人原发生肝癌基因及相关基因进行了系统的研究。首次发现了包括N-yas,C-myc,C-est2、IGF-II(英语: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 2)、IGF-II受体及CSF1(英语:Macrophag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受体等的在MRNA和蛋白水平的过量表达。其中尤其是肝癌IGF-I(英语: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 1),IGF-I受体和CSF1受体的异常表达,形成了独特的肝癌自分泌(英语:Autocrine signalling)(英语:Autocrine)和旁分泌系统,导致肝癌自主性生长的物质基础。
1989年开始进行肝癌抗癌基因的探索,从构建人正常肝和原发性肝癌的递减CDNA文库着手,寻找在正常肝中表达而在肝癌中转录受阻或结构有缺陷的基因。发现转甲状腺素蛋白基因(英语:Transthyretin)是人原发性肝细胞癌的一种在基因结构及表达上存在缺陷的基因,可能是与肝癌相关的一种抗癌基因。他实验室从12例启东肝癌中发现3例存在“杂合子消失(英语:Loss of heterozygosity)”(英语:Loss of heterozygosity),即一个等位基因的丢失,并发现4例249号编码子突变。这些激活的癌基因和异常的抗癌基因组成了人肝癌的癌基因谱。此外他首先在中国开展了对肿瘤基因治疗的基础研究,脑瘤的基因治疗进入临床试验,并因此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两项。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