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萨璎珞本业经》(回译梵语:Bodhisattva keyūra mūlakarma sūtra),又称璎珞本业经、本业经、璎珞经,属于大乘佛教律藏经典,主要内容是开示菩萨的戒律和五十二位位阶;题作竺佛念译,出三藏记集载为失译。
全书分为《集众品》、《贤圣名字品》、《贤圣学观品》、《释义品》、《佛母品》、《因果品》、《大众受学品》、《集散品》八品,叙述菩萨修行五十二位、菩萨戒的十不可悔戒、受菩萨戒法,以及其他大乘义理等。书名“璎珞”,指的是“铜宝”、“银宝”、“金宝”、“琉璃宝”、“摩尼宝”、“水精宝”六种“璎珞”,用它们来比喻菩萨阶位中“四十二贤圣位”的六个等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本业”,指菩萨修行的善业。
竺佛念译有《菩萨璎珞经》十四卷,两者内容不同。另有支谦译《菩萨本业经》一卷,是《华严经》中《净行品》、《十住品》等的异译,与本经不同。
经中将菩萨戒条概括为三聚净戒,即:
菩萨戒法“十不可悔戒”,是根据姚秦鸠摩罗什译《梵网经》“十重禁戒(日语:十重禁戒)”节略,也就是《梵网经》“十重四十八轻戒”中的“十重”。波罗夷为佛教戒律中的重罪,又叫“极恶法”。佛陀对声闻、缘觉二乘讲四波罗夷、八波罗夷重罪,对大乘菩萨行者则讲十波罗夷重罪,以此为戒。分别是:
这十条重戒,受一分者名一分菩萨,得一分功德,具足十条名具足菩萨戒。经中还指出,菩萨戒以心法为戒体,因心坚固无尽而所受戒条得无尽,故名无尽戒,以心为际,只有受法没有舍法,不似比丘戒可舍戒。也因为戒与心法同无尽,故菩萨戒功德极大,劝化受菩萨戒者,胜福无量。
菩萨的修行位阶,经中提出五十二位,为大乘佛教普遍采引为标准。
本书菩萨阶位中的“十信”,与姚秦鸠摩罗什译《仁王般若波罗蜜经》卷上《教化品》所说的“习种性十心”相同。菩萨阶位中的“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与东晋佛陀跋陀罗译《华严经》卷八、卷十一、卷十四、卷二十三所说的“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相同。其论述仍以经典为主要资料,旁采其他经论汇编而成,并非是依据梵本翻译。但义理上,本书所叙述的菩萨阶位,既有佛经根据,自身有完整性,在流传过程中,获到了大乘佛教的广泛认同采纳。明朝蕅益智旭在《梵网经菩萨心地品玄义》中,就有关菩萨阶位的各种论述,称“《璎珞》明五十二位,位次最为周足”。
《菩萨璎珞本业经》最初是作为“失译经”(指失落译者姓名的经典),著录于僧祐《出三藏记集》卷四《新集续撰失译杂经录》之中;隋法经等《众经目录》卷一始作“竺佛念译”(经名作《璎珞本业经》),后世经录沿依此说。
《菩萨璎珞本业经》收录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