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大甲土城战役,戴潮春事件系列战役之一,发生台湾清领时期同治元年(1862年)农历五月初五至廿一日,战事地点位于大甲土城。大甲土豪王和尚等响应戴潮春起事,三月间强占大甲城叛清自立,五月间官军先偕竹堑团练之力收复大甲土城,并击退大甲叛军,结果以王和尚接受清廷招降作收。
同治元年(1862年)春二月,以戴潮春为首的天地会众在彰化县各地骚动不止,台北团练盐运使衔浙江补用道林占梅(竹堑人)乃设保安总局于淡水厅城,结合其他乡绅郑秉经、陈缉熙、翁林萃董事联络乡民,委蔡宇出任勇首,训练乡勇。
同治元年(1862年)春三月,淡水抚民同知秋曰觐奉台湾道道员孔昭慈之命南下彰化县境内平叛。三月十七日,官兵与戴军天地会势力在大墩、乌日庄交战(今台中市),折损严重,秋曰觐亦命丧沙场、彰化县城后于三月二十日沦陷,今台中地区、彰化市区落入叛军控制。
大甲土豪王和尚径自率其党羽庄柳、陈再添、王九螺等据地为王,响应戴潮春竖红旗反清;嗣后戴潮春亦遣派蒋马泉协守大甲城。淡水厅大甲庄本有驻军以及官员,台湾北路协于此设有大甲汛,属北路协右营(竹堑营)管辖,经此波动荡之后,守备洪氏及淡水厅大甲巡检吴氏却先行遁逃。
大甲城陷消息传来,淡水厅境内民心躁动,竹堑乡绅对率勇避退或坚持守淡水城,意见分歧,林占梅力主守城不退,阻敌北上,并推举候补通判张世英,接替战死的秋曰觐,代理淡水同知一职,为安抚民心,林占梅与张世英齐聚城隍庙前立誓抗敌,后获福建巡抚徐宗干同意,并获福建布政使(藩司)颁发总办台北军务的铃记(机关印章)。
同治元年(1862年)夏五月,林占梅遣派竹堑练总蔡宇、生员陈缉熙率勇 400 名,前往大甲。五月初五日,时值端午,大甲城内因派系故,城中小姓家族欲做生意,擅开东门,蔡宇、陈缉熙趁势夺门而入、一举占领大甲土城。张世英亦扎军翁仔社,并率兵勇巡视淡水厅以南,便于各地声援。
蒋马泉与王和尚逃回彰化县城,时值五月,彰化县城首领已从戴潮春换作林日成,林日成因大甲城丢失一事勃然大怒,不仅下令抄斩蒋马泉全家,责陈王和尚务必戴罪立功。王和尚纠集族人及余党,又令何守、戴如川、陈�、刘安、赵憨与杨大奇率二十七营军约莫万余人,反攻大甲。
五月十三日,署淡水同知张世英偕千总曾捷步、把总周长桂闻讯,率军进发大甲驰援,并联络翁仔社义首罗冠英、林传生等随军出征,途中扫荡戴瑞必等其他叛军。
五月二十一日,叛军包围大甲城,并断绝水道,清军断水数日后天降甘霖,大甲城内官兵士气大振。蔡宇、陈缉熙亦自大甲城开门出战,与张世英军队联合夹击,王和尚溃败。嗣后,戴瑞必等十二名叛军首领枭首示众,另有 300 余人阵亡,而叛军首领王和尚与陈缉熙有私交,同王九螺接受朝廷招降,大甲之危方解。
当时除王和尚据大甲作乱之外,中港(今苗栗县竹南镇)王江龙亦自立叛清,后被竹堑生员陈其英率勇拘杀;粤人李阿两等亦带人掠劫,被商人杜喜率众抵御,退敌溃之;林林总总乱事不断,导致北路军务军费庞大,多赖新竹总理林愿自安抚局抽取厘金,陈缉熙四处恳托竹堑富户捐款,尚有不足额之处,则由林占梅出资贴补。
林豪《东瀛纪事》中曾论曰,在北路战事之中,低矮的大甲城多次遭难得以守成,一多赖竹堑总局出兵接济之功、二则系翁仔社罗冠英多次驰援。
大甲有一节妇林氏,为余家苗媳(童养媳),十二岁夫死即发愿守节,侍奉夫家极其孝顺。大甲之役爆发时,林氏已七十岁有余,当时王和尚与戴军等包围大甲土城,截断水道,民心大乱,林妇乃挺身三次祈雨,雨皆随林妇之应而降,民心军容因此大振,莫不以为神助。战后,民众乃准备牲礼至城外节孝坊拜祭,以谢神恩。
清军收复大甲土城之后,叛军暂将主力转往南路战场如嘉义、斗六门一带。同治元年(1862年)农历十一月间,王和尚复叛清廷,联合戴潮春军队发动第二次大甲土城之役、同治二年(1863年)正月,则由林日成军队发动第三次大甲土城之役;皆以清军获胜、守住大甲土城告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