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特尔·克莱尔·巴舍尔德

✍ dations ◷ 2025-10-22 09:56:47 #1908年出生,1997年逝世,第二次世界大战女性人物,曼哈顿计划人物,美国化学家,女性化学家,美国冶金学家,美国陆军女性,美国陆军军官,芝加哥大学教师,波士顿

默特尔·克莱尔·巴舍尔德(英语:Myrtle Claire Bachelder,1908年3月13日-1997年5月22日)美国化学家,陆军妇女队(英语:Women's Army Corps)军官,曾秘密工作于曼哈顿计划从事原子弹研发,在金属化学技术上亦有贡献。

巴舍尔德早年供职于美国陆军妇女队,后加入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从事核武器开发,直接服务于曼哈顿计划。她所开创的实验方法对项目制作原子弹颇具重要性。二战结束后,巴舍尔德转入芝加哥大学从事金属化学方向的研究,在稀有元素提纯等方面均有所贡献。自研究所退休后,她曾出任出任美国退休人员协会的官员。

1908年3月13日,默特尔·巴舍尔德出生在马萨诸塞州的奥兰治(英语:Orange, Massachusetts)。1930年毕业于米德尔伯里学院,获得理学士学位,随后在马萨诸塞州南哈德利一所高中担任科学老师和体育教练。教书的同时,她在波士顿大学继续进修教育学,并在1939年获得硕士学位。

1942年11月,正值第二次世界大战,巴舍尔德在其位于斯普林菲尔德总部加入了美国陆军妇女队(英语:Women's Army Corps)。她先后在美国多地接受军事训练,随后被分配至陆军妇女队在美国陆军工程兵团的分遣队,直接参与曼哈顿计划。她收到秘密指令,带领15到20位陆军妇女队成员,从驻扎地爱荷华州得梅因出发,经俄克拉荷马州锡尔堡到达新墨西哥州首府圣菲。1943年10月21日,巴舍尔德一行最终驻扎在洛斯阿拉莫斯。

曼哈顿计划旨在开发核武器,项目在位于沙漠地带的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秘密进行。巴舍尔德负责对铀的同位素进行光谱分析,其中只有铀-235是可裂变物质。巴舍尔德的任务因而十分关键:她必须保证原子弹中核物质的纯度,这样核爆炸才能产生。

这些试验方法在钚-239的制备中也有用到,类似的方法也运用于铀弹“小男孩”的制造中,而1945年7月“三一试验”中的原子弹和投于长崎市的“胖子原子弹”,更是使用了钚制作内部核心。曼哈顿计划在罗伯特·奥本海默的指导下进行,巴舍尔德曾这样评价他:

“一个永远拿着笔和纸的人”,他沉浸在物理理论之中,也对洛斯阿拉莫斯实验室的设备赞叹不已。巴舍尔德记得,奥本海默曾站在她的实验室那台最重要、最昂贵的仪器前随便乱拍按钮……他问道:“这个是干什么的?”然后他又去拍另一个按钮……要不是有人劝止他,恐怕他就会毁了那台设备。

二战结束,原子弹的研发告于段落,与此同时,民用核能蓬勃发展。1945年10月,监管核技术研究的暂定委员会提交了梅-约翰逊法案(May-Johnson Bill),该法案允许军人参与和部分控制核研究。这一提议遭到了巴舍尔德在内的多位核专家的反对;法案最终没能在国会通过,取而代之的是1946年原子能法案。1947年1月,新成立的美国原子能委员会解密了此前270份秘密档案,包括X射线和铀矿提炼的技术文件,而这些发现正是巴舍尔德在战时做出的。作为一位女性,巴舍尔德罕见地取得了重大的科学成就,她的贡献也在此时得到了认可。

退伍后,巴舍尔德加入芝加哥大学从事化学研究。曼哈顿计划初期,诺贝尔奖得主詹姆斯·弗兰克曾担任“冶金实验室”化学部主任(Director of the Chemistry Division),这所位于芝加哥大学的实验室曾是核研究的重镇,早在1942年就首次实现了自持链式核反应。巴舍尔德加入的正是芝加哥大学金属学研究所(Institute for the Study of Metals,1967年更名为詹姆斯·弗兰克研究所)。在这里她继续在金属化学方面的研究。

这一时期,巴舍尔德取得了诸多成就。她进一步发展了稀有元素碲和铟的提纯法。她的研究兴趣甚至延伸到了海洋考古学,比如她曾测定出爱琴海沉船中黄铜炮的化学组成。她在天体化学上也有贡献,美国航空航天局便曾邀请她分析阿波罗计划自1969年至1972年间从月球表面上收集来的岩石。

1973年,巴舍尔德从詹姆斯·弗兰克研究所退休,随后出任美国退休人员协会(英语:American Association of Retired Persons)的官员。1997年5月22日,巴舍尔德在芝加哥逝世。

巴舍尔德认为参与核武开发,以及美国随后向日本投放核弹,都是符合道义的,因为后者终止了二战,特别是使美军免于登陆日本本土,陷入与日军更惨烈的战斗中,防止了伤亡扩大。战略武器限制谈判期间,巴舍尔德虽支持控制核武,但也曾发表如下言论:

核武反对者应该把40年代的核武建设放在当时的历史语境中看:“你不能把核武研发抽离出那个时代,放在如今80年代的背景下审视,然后判断它是否正当。”

相关

  • 迷走神经迷走神经(英语:vagus nerve)是脑神经,故亦称第十对脑神经(tenth cranial nerve), 编号X。迷走神经属混合性神经,是人的脑神经中最长和分布范围最广的一组神经,含有感觉、运动和副交感
  • Times Higher Education《泰晤士高等教育》(英文全称:Times Higher Education,英文简称:Times Higher或THE),原名《泰晤士高等教育增刊》(英文全称:The Times Higher Education Supplement,英文简称:The Time
  • 类金属类金属(英语:Metalloid)是一个用来分类化学元素的化学名词。基于它们的物理与化学特性,几乎所有元素周期表上的化学元素都可被分类为金属或非金属;但也有一些特性介于金属与非金
  • 小学台北市国民小学列表列出台湾台北市小学一览。
  • 衣笠贞之助衣笠贞之助(1896年1月1日-1982年2月26日)是日本昭和年间的一位电影导演。生于日本三重县龟山市的烟草商家庭,原名小龟贞之助。早年担任歌舞伎"女形"(男扮女装的旦角)演员。自1917
  • 德尔瑟德尔瑟(英语:Del Sur)是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洛杉矶县的一个非建制地区。该地的面积和人口皆未知。德尔瑟的座标为34°41′23″N 118°17′19″W / 34.68972°N 118.28861°W /
  • 南森·席文席文(Nathan Sivin,1931年5月11日)是美国科技史学家。他和李约瑟一样,以研究中国科技史著名。席文现为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教授,专业为中国科技史、中国医学史、中国哲学和中国宗
  • 瑞奇·马丁恩里克·马丁·莫拉莱斯(西班牙语:Enrique Martín Morales,1971年12月24日-),艺名瑞奇·马丁(Ricky Martin), 生于美属波多黎各自治邦,波多黎各裔国际传奇流行音乐巨星,拉丁美洲音乐风
  • 伯特·巴卡拉克伯特·巴卡拉克(Burt Freeman Bacharach,1928年5月12日-),美国歌手。他同时也是一个词曲作者、作曲家、唱片制作人及钢琴家。他一生共获得过六次格莱美奖与三次奥斯卡奖。他的音
  • 博阿滕博阿滕(Boateng)是一个加纳的姓氏,可指下列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