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层色谱法

✍ dations ◷ 2025-08-13 00:52:27 #色谱法,实验室技术

薄层色谱法(英语:Thin layer chromatography,简称TLC,又称为薄层层析)是一种用于分离混合物的色谱法技术。 在分析化学特别是针对有机化合物的分析中,薄层色谱法是极为重要的分离方法。

薄层色谱法在覆盖有很薄一层吸附剂的玻璃板、塑料片或铝箔上进行。吸附剂又称为薄层色谱固定相:常为硅胶、氧化铝或纤维素。操作时先将待分离样品用毛细管点于板上,然后在密闭的色谱法缸中,用单一或混合溶剂作为流动相,由流动相的毛细作用缓慢地将混合物样品中的不同组分由下而上爬升至板的顶端。因为样品中各组分与固定相的作用力不同,在流动相中溶解度也不同,导致各组分的上升速度有差异而最终在板上形成上下不一的斑点,从而达到分离混合物的目的。

薄层色谱法在监测反应进程,鉴定特定化合物以及测定物质的纯度等均有广泛的应用,如:分析神经酰胺与脂肪酸;检测在食物和水中的农药或杀虫剂;在法医的工作中,分析纤维的染料成分;化验放射性药物的放化纯度;鉴定药用植物及分析其内部成分。

高效薄层色谱是对经典薄层色谱的改进法之一,该法中色谱的灵敏度和分离度都有很大的提高,可以准确地检出极微量的物质。

市面上根据薄层层析板(如硅胶G板或聚酰胺板)的固定相标准颗粒大小分为不同规格,通常颗粒越细分离效果越好。制作时首先将吸附相(如硅胶)与少量惰性粘合剂(如硫酸钙)和水混合形成的浆状物,均匀地铺于以玻璃片、厚铝箔或塑料制成的载板上。铺过固定相的板先晾干,然后在烤炉内于110℃加热三十分钟进行活化。用于分析鉴定时吸附剂厚度一般为0.1–0.25毫米,而用于制备时(见下文)则为0.5–2.0毫米。


薄层色谱法的操作过程类似于纸色谱法,原理方面类似于柱色谱,因而与纸色谱相比具有很多优势,如它分离效果好,灵敏快速,对于固定相的选择更多,且TLC的结果还可作为柱色谱法的参考。由于以上的诸多优势,使薄层层析技术成为当今检测化学反应、定性分析化合物和分离化合物的最常用的手段。实验室常用的是硅胶薄层色谱法,其制作简单、成本低廉且用途广泛。在化学技术当中,符合这几点的技术方法并不多见。

在混合物中,不同化合物会以不同的速率前进,其原因为吸引力及固定相的差异和样本溶质在溶剂里溶解度的差异。样本的分离(以Rf值来比较)结果是可以借由改变洗脱溶剂或使用的混合的洗脱溶剂来改变的。化合物的分离是利用化合物与流动相之间在固定相上竞争结合位所造成的。例如:使用硅胶做为固定相的话,此固定相可以被视为极性。此时加入两不同极性的化合物,极性较强的化合物与硅胶间会有较强作用力,因此,更能抵抗流动相并与硅胶结合;极性较弱的化合物与硅胶的作用能力较差,因此更容易流动,拥有更高的Rf值。如果流动相的极性变得更强的话,这样更能够抵抗化合物与胶上结合的能力,使所有TLC片上的化合物上升到更高的位置。这样的溶剂我们称为“强”溶剂(洗脱剂),而“弱”洗脱剂则几乎不能移动它们。“强”与“弱”的比较是取决于TLC片上的涂层(固定相)。以硅胶TLC片来说,洗脱剂的强度比较为:

全氟烷(最弱)<己烷<戊烷<四氯化碳<苯/甲苯<二氯甲烷<乙醚<乙酸乙酯<乙腈<丙酮<丙醇/正丁醇<水<甲醇<三乙胺<乙酸<甲酸(最强)

C18的相位与TLC相反。在应用上,使用乙酸乙酯和己烷的混合物做为流动相的话,加入更多的乙酸乙酯会使TLC片上所有化合物的Rf値升高。改变流动相的极性通常并不会使TLC片上的化合物的前后顺序发生改变。如果要使化合物的前后顺序发生改变的话,此时就应使用非极性的固定相来代替极性固定相,如C18-官能基硅胶。

薄层色谱的步骤如下:

对于确定的固定相,混合物样品中不同的化合物在色谱法板上爬升的速度不同,这是由于它们对于固定相的吸附能力不同,对于洗脱剂的溶解能力也不同。改变不同的洗脱溶剂,或用不同溶剂配成混合洗脱剂,化合物的分离效果可自行调节。组分在板上的分离情况一般用比移值(Rf)的大小来表征。薄层色谱板上的分离情况还可用于预测柱色谱法或快速柱色谱法的分离效果。

由于薄层色谱中很难产生均匀的吸附剂涂层,且薄板的质量与吸潮程度亦参差不齐,所以即便是同一物质在同类型而不同的色谱法板上得到的比移值也难以完全一致。相比于纸色谱这是薄层色谱的缺点。操作中常常将标准试样与试样在同一薄板上同时展开并点上混合点,以克服这一缺点。

化合物的分离是利用化合物与流动相之间在固定相上竞争结合位所造成的。例如:使用硅胶做为固定相的话,此固定相可以被视为极性。此时加入两不同极性的化合物,极性较强的化合物与硅胶间会有较强作用力,因此,更能抵抗流动相并与硅胶结合;极性较弱的化合物与硅胶的作用能力较差,因此更容易流动,拥有更高的Rf値。如果流动相的极性变得更强的话,这样更能够抵抗化合物与胶上结合的能力,使所有TLC片上的化合物上升到更高的位置。这样的溶剂我们称为"强"溶剂(洗脱剂),而"弱"洗脱剂则几乎不能移动它们。"强"与"弱"的比较是取决于TLC片上的涂层(固定相)。

以硅胶TLC片来说,洗脱剂的强度比较为:

而对于C18覆盖的TLC板,其顺序完全相反。在应用中,若使用乙酸乙酯/庚烷的混合溶剂作为流动相,乙酸乙酯比例越高会导致所有化合物在TLC上的Rf值更大。通常,更改流动相的极性不会导致TLC板上的化合物斑点前后顺序发生改变。若需要更改化合物在TLC板上的前后顺序,可以选用反相TLC板,即使用非极性固定相来代替极性固定相,如C18修饰后的硅胶。

TLC还可用于少量如100毫克左右的化合物的分离,此时混合物样品不是“点”在板上,而是涂抹在TLC板上且高于洗脱剂液面上的位置,形成一条水平的样品带。然后如同展开小型TLC板一样将制备TLC板展开并晾干,然后将每条携带不同化合物的色带从板上分别刮下,并用合适的溶剂萃取洗涤(如二氯甲烷)并过滤掉固定相等不溶物,得到滤液后再脱除溶剂就得到纯净的化合物。对于小量且易于分离的反应产物,制备TLC较柱色谱法在时间、效率和经济上更占优势。显然,这种方法得到的TLC板不可用全部用化学方法显色,否则会导致样品全部损失。因此可使用一些不会破坏样品的显色方法,如紫外线。或者,可刮下板上部分的吸附相进行鉴定,也可以割下部分的TLC板用显色剂(如碘)找到需要的化合物。

由于被分离出的化学品可能是无色的,因此下列几种方法可用于让没有可见光吸收的斑点显色:

当显色成功后,就可以计算出值,或保留因子。其计算方法是测量每个点从原点到达最终停留位置的距离除以原点到溶剂前沿的距离。这些值取决于使用的溶剂与TLC板的材质,而与物理常数无关。

在有机化学中,有机反应可通过TLC进行定性的检测。使用毛细管将样品点于TLC板上:一个点表示起始原料,一个点表示反应体系,一个点表示两者“混合点”。一个小型TLC板(3X7cm)只需几分钟就可以完全展开。整个分析过程是定性的,它可显示起始原料是否消失即是否反应已经完成;是否有产物出现以及产生了多少产物。需注意的是,从低温环境中取样的TLC结果可能会出现误差,因为样品的温度在毛细管中就已经升至室温,其与低温反应瓶内的反应将不一样。例如DIBAL-H还原酯制备醛的反应。

以下是一个实例:使用薄层色谱法法分离绿叶的提取物(如菠菜)的7个阶段。胡萝卜素洗脱的速度很快因此只能在第二步中看到。叶绿素A和B在最后一步的中间位置,叶黄素是保持黄色的第一个斑点。

第一步

第二步

第三步

第四步

第五步

第六步

第七步

相关

  • 语言接触语言接触(language contact)是一个语言学研究的现象,发生在不同的语言系统相互互动或影响之时。此种研究又称接触语言学(contact linguistics)。当不同语言的说话者密切的接触时,
  • 数值制图数字测图一种全解析、机助测图方法,即以数字的形式表达地形特征点的集合形态。数字测图实现了丰富的地形信息和地理信息数字化和作业过程的自动化或半自动化。尽可能地缩短野
  • 国家宗教国教或官方宗教、官方信仰,是指由国家确立的特定宗教。拥有国教的国家并非一定为神权国家,也不代表国教受到政府控制。国家或政府在当代社会中对公民施加国教影响的程度差别很
  • 外遇外遇,也称作婚外情、偷食、出轨、第三者插足(此第三者俗称“小三”),是指有婚姻关系的其中一人,与配偶以外的人发生超出友谊的爱情关系(不论是否有性行为)。外遇的定义依不同研究领
  • 几丁石几丁石又称胞石,旧称几丁类、几丁虫。是一类具有几丁质外壁的海洋微体化石。几丁石依据外观可以分成两类,即口盖样式简单且颈部不明显的口盖目和口盖较复杂且颈部分明的前体目
  • 日照重庆《日照重庆》(Chongqing Blues)是由王小帅执导的电影,2010年11月5日在中国上映。本片根据一宗在云南省某超市里发生的绑架案所改编而成的。片名“日照重庆”不仅说明了电影是发
  • 好莱坞露天剧场好莱坞露天剧场(Hollywood Bowl),是一座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好莱坞北部高地大道(North Highland Avenue)2301号的现代露天剧场,最初是音乐表演场地。其正式开幕于1922年,原址是被
  • 亚洲胡狼亚洲胡狼(学名:Canis aureus),又名金豺,是北非及东非、欧洲东南部及南亚至缅甸特有的一种胡狼。它们最大型的胡狼,唯一生活在非洲以外的地方,其下共有13个已知的亚种。虽然与其他胡
  • 航空霸业《航空霸业》(日版名:エアーマネジメント 大空に賭ける,美版名:Aerobiz)为一款由日本光荣公司推出的航空类模拟经营游戏。本游戏最初于1992年4月在超级任天堂发行。本作后有续作
  • 鸡笼之战鸡笼之战(又称为第二次圣萨尔瓦多城战役、圣救主城之战、圣救主城荷西浴血战),是1642年荷兰东印度公司为从西班牙帝国手中夺取北台湾统治权,所发动之战争。由于双方战力相差过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