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乌肯盗龙

✍ dations ◷ 2025-07-19 07:59:31 #内乌肯盗龙
内乌肯盗龙属(属名:Neuquenraptor)是驰龙科恐龙的一属,是在2005年发现于阿根廷巴塔哥尼亚,是少数生存于南半球的驰龙科恐龙。身长约2.5米,重约30公斤,生存于白垩纪晚期。在1996年1月,阿根廷巴塔哥尼亚内乌肯省发现一些驰龙类的化石,发现的骨骸包括一只脚及其他骨头碎片。在1997年,这类恐龙被非正式命名为阿根廷阿劳干盗龙("Araucanoraptor argentinus")。在1999年,研究人员提出这些化石属于伤齿龙科。在2005年,阿根廷古生物学家奥尼拉斯·诺瓦斯(Fernando Novas)、美国古生物学家迪亚戈·玻尔(Diego Pol)所带领的研究队伍,将这些化石进行叙述、命名,模式种是阿根廷内乌肯盗龙(N. argentinus)。属名、种名是以其发现地的阿根廷内乌肯省来命名。正模标本(编号MCF-PVPH 77)包含:数节颈椎、肋骨、尾椎的人字骨、桡骨、以及左脚。化石发现于波特苏埃洛组(Portezuelo Formation)地层,地质年代相当于康尼亚克阶。内乌肯盗龙被命名时,被归类于驰龙科。之后的亲缘分支分类法分析,将它们归类于驰龙科的半鸟亚科。内乌肯盗龙可能是半鸟的次客观同物异名。这两属可能为同种动物,而半鸟的命名时间较早(1997年),因此具有命名上的优先权。盘古大陆于侏罗纪早期开始分裂,约1亿6000万年前,分列出北面的劳亚大陆、及南面的冈瓦那大陆。冈瓦那大陆本身再分裂成西冈瓦那大陆(即现今的非洲与南美洲)、及东冈瓦那大陆(即现今的南极洲、大洋洲、印度及马达加斯加)。西冈瓦那大陆于白垩纪时期开始分裂,于1亿3200万至9000万年前形成非洲及南美洲。因加勒比海海床向东的移动,令北美洲及南美洲联合起来,约于8000万年至6000万年前(上白垩纪及古新世之间)。在未发现内乌肯盗龙前,所有驰龙科都是在北美洲、欧洲、中国北部或蒙古发现,因此当时科学家认为它们只生活于劳亚大陆。内乌肯盗龙的存在,显示很多物种都在盘古大陆分裂时存活下来,并在劳亚大陆及冈瓦那大陆发生不同的演化,或是驰龙科于上白垩纪时经过加勒比海迁徙至南美洲。根据估计,内乌肯盗龙只有约1.2米高,身长约1.8米,比北美洲的驰龙科(如犹他盗龙)更为小型。内乌肯盗龙有一些比近亲的鹫龙更进化的特征,使得很难去估计它的外貌。为更多了解内乌肯盗龙,古生物学家现正寻找更为完整的头颅骨。

相关

  • 脓疮脓疡(拉丁语:abscessus; 德语:Abszess; 法语:Abcès; 英语:Abscess)又称作脓疮、脓肿。指的是在身体组织中蓄积的脓。接近体表的脓疡会有红、肿、热、痛等症状,触诊病灶时感觉其内
  • 芬恩约翰·贝内特·芬恩(英语:John Bennett Fenn,1917年6月15日-2010年12月10日),美国化学家,蛋白质组学先驱。由于对生物大分子的鉴定和结构分析质谱法方法的研究,与田中耕一、库尔特·
  • 山景城山景城(Mountain View),又译芒廷维尤,可以指:
  • msup3/sup1 立方米 = 1 千升 = 10 公石 = 100 公斗 = 1000 升 = 10000 公合 = 100000 公勺 = 1000000 公撮(毫升)立方尧米、立方佑米(Ym3) 立方泽米、立方皆米(Zm3) 立方艾米(Em3) 立方拍
  • 氨甲酰磷酸氨甲酰磷酸(英语:Carbamoyl phosphate)是一种在生物化学方面有重要意义的阴离子。在陆生生物体内,氨甲酰磷酸作为一个中间代谢物参与通过尿素循环进行的氮排泄以及嘧啶的生物合
  • 礼拜仪式礼拜仪式,或称为礼仪(liturgy),是指任何宗教团体的一系列公开仪式形式或礼拜模式,偶尔特指被基督教会(Christian congregation)或基督教教派(Christian denomination)常规使用(不管是
  • 石门十八王公庙十八王公庙可以指下列有应公庙:
  • 烟酰肼烟酰肼是一种有机化合物,化学式为C6H7N3O,为无色晶体。烟酰肼可由烟酸乙酯和肼反应得到。烟酰肼应于2-8℃储存。
  • 高架式投影机透镜式投影仪(Overhead projector)是一种将透明幻灯片放置在书写玻璃台上,利用灯光透过玻璃台进行照射成像的投影仪。这种投影仪方便即时书写,适合在课堂、办公室中进行讲解时使
  • 吴震方吴震方,字青坛,浙江石门县(明末清初崇德县,今属桐乡市)人,清朝政治人物。生于明崇祯年间。清康熙十八年(1679年)中式二甲第一名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不久乞假南归。改陕西道监察御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