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维特效应
✍ dations ◷ 2025-11-25 20:41:29 #维特效应
自杀模仿,定义为一个参照一个知名的自杀方式或特定人物的自杀方式所进行的自杀行为,别称“维特效应”(Werther effect),名称来自歌德所著的《少年维特的烦恼》。Thomas E. Joiner, Jr在其报告“The Clustering and Contagion of Suicide”中认为,容易自杀的人通常在任何自杀发生之前就聚集在一起,一旦这个群体发生了负性事件,那么群体的自杀倾向会增加,这种增加可以通过社会的支持关心而减弱抵消;以核辐射类比,即当弱势群体(容易自杀者)受到核辐射影响(负性事件)时,集体死亡事件会发生。他对自己的观点提出了四个方面的解释:有以上四种情况,加之自杀达到阈限,才会发生群体自杀事件,因此这种群体自杀的概率很小很少;家庭由于提供了强烈的社会支持,所以在家庭成员中也很少发生群体自杀。群体自杀常发生在精神治疗中心、学校宿舍等人数相对较少、人群个体相似性相对较高的小范围地方。他在调查中发现,学校宿舍中,随机分配人群中自杀倾向的相关度低于自由组合的人群(自由组合即意味着有相似特质的人可能聚集在一起),在关系较亲近的人中,当这些人受到负性事件影响时,他们表现出的自杀倾向一致。社会心理学家曾从媒体影响的角度研究“自杀模仿”这一现象。当电视台、报纸、广播、网络等媒体宣传和自杀相关的事件后,媒体影响范围内人群的自杀率变化,尤其是报道关于名人自杀或者死亡的事件。研究发现,自杀率可能貌似提高,但若持续跟进调查,则自杀率可能回落,若加入往年的数据,自杀率也可能回落,因此媒体的负性事件报道是否会导致社会自杀率升高有待考证。虽然自杀的传染性或模仿性虽并未被严格证实,但为防范类似行为,少数国家及地区(土耳其、挪威、巴西、中华民国)会对自杀新闻予以成文规范。
相关
- 去甲肾上腺素转运体653020538ENSG00000103546ENSMUSG00000055368P23975O55192XR_933403、NM_001043、NM_001172501、NM_001172502、NM_001172504、XM_006721263、XM_011523295、XM_011523296、
- 阻转异构阻转异构现象是某些分子单键自由旋转受阻时,产生光活性异构体的现象,也可看作是构象异构的一类。其英文名为Atropisomer,来源于希腊文,其中a意为“不”,tropos意为“旋转”。该名
- 睡眠不足睡眠剥夺(英语:sleep deprivation),又称作睡眠不足(英语:insufficient sleep)可以是长期的,也可以是短期的。长期的睡眠不足可能会导致疲劳、白天昏昏欲睡、反应迟钝、体重增加或减
- 塔林塔林(爱沙尼亚语:Tallinn)是波罗的海最内部的芬兰湾滨的爱沙尼亚共和国的首都。旧称列巴尔(德语、丹麦语: Reval),沙俄时代名为列威利(Ревель),前苏联时代名为塔林(Таллин
- 地球的年龄地球年龄是指自太阳系的形成与演化中吸积开始后至今所经历的地球历史时间,当今天文及地质学界理论和观测皆一致认为这个年龄介于45-46亿年之间。最新研究成果的数据显示该时间
- 后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是指跟随在结构主义觉醒之后出现的一套思想,它试图去了解这个分割成数个体系的世界。后结构主义者与它的结构主义前辈最明显不同的地方在于,他们抛弃了结构主义的简
- 剧场罗马剧场(Roman theatre)是指古罗马时期修建的半圆形剧场。罗马剧场受到了古希腊剧场的很大影响,但也有自己的特征。罗马剧场分布在从西班牙至中东的广大地区,且世界很多地方都
- 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诺贝尔奖由瑞典皇家科学院、瑞典学院、卡罗琳学院和挪威诺贝尔委员会每年颁发一次,分别授予在化学、物理学、文学、和平、生理学或医学和经济学领域作出杰出贡献的人士。除经
- NK细胞自然杀伤细胞(英语:natural killer cell)是一种细胞质中具有大颗粒的细胞,简称NK细胞(NK cell),也称作大颗粒淋巴细胞(LGL, Large Granular Lymphocytes)。由骨髓淋巴样干细胞发育而
- 金振民金振民(1941年-),中国构造地质学家。出生于浙江温州。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教授。1965年7月毕业于北京地质学院。现任教育部岩石圈构造、深部过程及探测技术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