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里克·冯·维勒布兰德

✍ dations ◷ 2025-04-26 21:58:03 #1870年出生,1949年逝世,赫尔辛基大学教师,芬兰瑞典族人,赫尔辛基大学校友

埃里克·阿道夫·冯·维勒布兰德(瑞典语:Erik Adolf von Willebrand,1870年2月1日-1949年9月12日),芬兰医生,类血友病和血管性血友病因子(英语:Von Willebrand factor)的发现者。他为血液学做出重大贡献,还研究了代谢、肥胖症和痛风,同时亦是其中一位最早采用胰岛素治疗糖尿病昏迷的芬兰医生。

冯·维勒布兰德在1870年2月1日出生于仍属俄罗斯帝国一部分的芬兰大公国瓦萨。他的父母分别名叫弗雷德里克·马格努斯·冯·维勒布兰德(Fredrik Magnus von Willebrand) 和西格妮·埃斯特兰德(Signe Estlander),为家中的第三子。弗雷德里克曾经接受军事教育,后来成为一位工程师。埃里克·冯·维勒布兰德为德国贵族的后代,其祖先于18世纪移居至芬兰。

冯·维勒布兰德在长大后于瓦萨高中就读,在那里其植物学、化学和动物学知识无人能及。在此之间,他都会在夏天收集植物、鳞翅目和鸟类的标本,而冬天则会探索波的尼亚湾。于1890年获得学士学位后,冯·维勒布兰德开始在芬兰亚历山大帝国大学(今赫尔辛基大学)进修医学。在1896年取得医生资格前,他曾在一家位于奥兰群岛的水疗中心当初级医生。毕业后,冯·维勒布兰德成为赫尔辛基牧师助理医院内科部门的助理医师,而奥西恩·绍曼(英语:Ossian Schauman)亦在那里监督其关于采血后血细胞数量变化的博士论文。他在生涯早期也研究了贫血患者的血液再生,并且描述了使用伊红和亚甲蓝为血涂片(英语:Blood film)染色的方法。

冯·维勒布兰德于1899年从赫尔辛基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其论文为《施行静脉切开术后的血液变化》(德语:Zur Kenntnis der Blutveränderungen nach Aderlässen)。

在1899年完成其论文后,冯·维勒布兰德获聘请为黑诺拉水疗中心的主诊医生,同时亦把自己的研究范围从血液学转移至应用生理学。1900至1906年间,他在赫尔辛基大学出任解剖学和生理学的讲师。在此期间,冯·维勒布兰德研究了特别是桑拿和光照治疗的热疗法(英语:Heat therapy)的疗效,并发明了一种测量从皮肤散发出来的二氧化碳和水的仪器。

冯·维勒布兰德对内科学的喜爱最终超越了其对浴疗(英语:Balneotherapy)和物理治疗的兴趣。在1907年,他就任赫尔辛基市立医院的主诊医师,隔年则被委任为赫尔辛基大学的内科学讲师。伴随着这次任命,其亦接替绍曼成为牧师助理医院内科部门的主任,此外还接管了以血液学服务闻名的该间医院的研究室。在这个位置上,他研究了代谢、肥胖症和痛风。1912年,冯·维勒布兰德研发了一种可测量尿液中酮体数量的方法,一年后则论述糖尿病的饮食治疗。1918年,在与其上一次发表论文的时间相隔近二十年后,他发行了一本血液学著作,讲述自己对再生不良性、低色素性(英语:Hypochromic anemia)和恶性贫血的研究。此外,冯·维勒布兰德还发表了一份关于心瓣病症的研究,该报告根据10,000多项于1867年至1916年在赫尔辛基解剖的尸体数据制成。他亦于1922年描述胰岛素可拿来用作治疗出现糖尿病昏迷的患者,令其成为其中一个使用胰岛素治疗糖尿病的先驱。1924年2月,冯·维勒布兰德利用胰岛素,成功使一名因糖尿病昏迷而陷入弥留状态的病人复苏,他同时亦使用了一些芬兰史上首批的激素。

冯·维勒布兰德一直在赫尔辛基大学任教直至1930年。在1922年至1931年间,他曾任牧师助理医院的主诊医生,之后又在1930年成为名誉教授。在1933年退休前,冯·维勒布兰德都是该间医院的内科主任。他在退休后继续发表文章。在75岁生日时,冯·维勒布兰德刊登了其最后一份论文——《奥兰群岛居民的遗传性血液疾病》(En genetisk blodsykdom blant innbyggerne på Åland)。

1924年4月,冯·维勒布兰德会诊到一名出现严重出血,名叫约迪丝·松德布罗姆(Hjördis Sundblom)的五岁女孩。约迪丝来自奥兰群岛的弗格勒,为家中11个孩子中的第九个。她表示自己的鼻子、嘴唇、牙龈和皮肤经常出血,就像其六个兄弟姐妹一样,其中三个姐妹更因此病去世,约迪丝本人亦在八年后患上经血过多而死。冯·维勒布兰德在医院的研究室会见约迪丝,他本人并没有到弗格勒视察,反而在一位当地教师的帮助下绘制出约迪丝的家谱。他发现无论是约迪丝的父系还是母系,其前三代都曾出现过这种迹象。经分析后,两个家系的35名女性中有16名患有这种疾病(轻微或严重程度),男性则有31分之7位有轻微程度的病情。冯·维勒布兰德认为该病为显性遗传,与已知为X连锁隐性遗传(英语:X-linked recessive inheritance)的血友病不同。能证明其与血友病不同的根据是女性患上该病的概率不低于男性。

冯·维勒布兰德于1926年发表了一篇关于这怪病的瑞典语论文,标题为《遗传性类血友病》(Hereditär pseudohemofili)。他引用了六本1876年至1922年间出版的书籍,里面有19个全家皆为出血素质(英语:Bleeding diathesis)的病例。早期的作者将该病归类为血友病(即使有女性患者)或之前被看作是出血性紫瘢病(英语:Purpura haemorrhagica)和韦尔霍夫病病因的血小板紊乱(Thrombopathy)。冯·维勒布兰德还对约迪丝和其一些家庭成员进行血液检查,他记录到正常或略微减少的血小板数量,以及与血小板无力症不同的未被改变的血块凝缩(英语:clot retraction)现象。部分人的出血时间(英语:bleeding time)大幅延长,在某些情况下甚至达2小时以上,但同时凝血时间(英语:clotting time)却在正常范围内。冯·维勒布兰德最后得出的结论是这病只有两种可能性,第一种是未被发现的血小板紊乱疾病,另一种则是毛细血管内皮的病症。

冯·维勒布兰德在1931年出版德语版的《遗传性类血友病》引起了国际的关注。约迪丝一家的血液样本有些被运到马里兰州巴尔的摩的约翰·霍普金斯医院,以及包括鲁道夫·尤尔根斯(英语:Rudolf Jürgens (Mediziner))在内的几位欧洲学者。尤尔根斯之后联系上冯·维勒布兰德,与他一起对其病人进行研究。他们还研究了血液流变学(英语:hemorheology),以了解出血性疾病的潜在机制。1933年,冯·维勒布兰德和尤尔根斯一同提出对该病的解释,并将它重命名为“体质性血小板紊乱”(Constitutional Thrombopathy)。随后关于这种疾病的论文如雨后春笋一样被发表,它在20世纪30年代末至40年代初期被称为冯·维勒布兰德病(von Willebrand disease) 。

在1957年,人们发现类血友病是因为血浆中缺乏引起止血的蛋白所致的。该蛋白于1971年以冯·维勒布兰德的姓氏命名,称作冯·维勒布兰德因子(英语:von Willebrand factor),在中文上则称作血管性血友病因子。血管性血友病因子有两种功能:其一是承载抗血友病的第八因子(英语:factor VIII);其二是促进血小板聚集和附在血管壁上。2011年,扬·范海恩(Jan van Gijn)和约斯特·P·海塞尔赫特(Joost P. Gijselhart)在《荷兰医学期刊(英语:Nederlands Tijdschrift voor Geneeskunde)》上发表文章,认为冯·维勒布兰德称该病症为“类血友病”并没有错。

在其个人生活中,冯·维勒布兰德被形容是一个谦虚且温文儒雅的人。他的妻子名叫瓦尔博格·玛莉亚·安特尔(Walborg Maria Antell),两者育有两个女儿。作为芬兰瑞典族的一员,冯·维勒布兰德亦是奥西恩·绍曼(英语:Ossian Schauman)为讲瑞典语的芬兰人提供社会福利和医疗保健服务创立的公共健康组织(英语:Folkhälsan)的支持者。他对奥兰群岛居民的出血情况特别关注,也多次对这种遗传病进行研究。在1933年退休后,冯·维勒布兰德成为一个保育运动份子和酷爱园艺工作的人。

冯·维勒布兰德在1949年9月12日于芬兰佩尔诺(英语:Pernå)逝世,终年79岁。1994年,他的头像被印在于奥兰群岛发行的邮票上,与其一起发行的还有以肝素方面的开创性研究而闻名的埃里克·约尔佩斯(英语:Erik Jorpes)。

以下的出版物由Lassila, R.; Lindberg, O. (2013). "Erik von Willebrand". . 19 (5): 645.汇编。

相关

  • 脓溢性皮肤角化病脓溢性皮肤角化病 (英语:Keratoderma blennorrhagicum)是反应性关节炎的皮肤表现,见于约15%的反应性关节炎患者。发生部位通常位于手掌或脚掌,但也可能蔓延至阴囊,头皮或躯干等
  • 加拿大永久居民加拿大永久居民是一种在加拿大的在留资格,拥有加拿大永久居民身份的人不是加拿大公民,但是可在加拿大无限期停留、生活与工作。永久居民须在每1825天(5年)之中于加拿大至少停留7
  • 土司土司是中国边疆的官职,元朝始置,用于封授给西北、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部族头目。受中国文化的影响,越南后黎朝和阮朝也在其北部少数民族山区设立类似的土司制度,委任部族首领进行
  • 圆台圆台,又称截顶圆锥、圆亭,是几何学中研究的一类三维形体,指一个圆锥被平行于它的底面的一个平面所截后,截面与底面之间的几何形体。截面也称为圆台的上底面,原来圆锥的底面称为下
  • 王鼎钧王鼎钧(1925年4月4日-),山东省临沂县兰陵镇(今属临沂市兰陵县)人,台湾当代散文作家,曾用笔名方以直。创作以散文为主,其它还有诗、小说、剧本及评论。现旅居美国纽约市,专事写作。王鼎
  • 丹戎帕拉帕斯港坐标:01°21′58.85″N 103°32′54.12″E / 1.3663472°N 103.5483667°E / 1.3663472; 103.5483667丹戎帕拉帕斯港(英语:Port of Tanjung Pelepas,UN/Locode:MYTPP)为位于马来西
  • 感光层即视网膜中的视杆视锥细胞层,又称雅各布膜(Jacob's membrane),由两种细胞组成,即视杆细胞和视锥细胞。除视网膜黄斑区外,前者在数量上远较后者为多。
  • 芝麻螺科芝麻螺料(学名:Planaxidae),又名平轴螺科,是生物分类学一个海螺的科级分类单元,属于蟹守螺总科之下的海洋腹足纲软体动物。芝麻螺科成员习惯在潮退时聚集在隐蔽、潮湿的地方。具有
  • 马特·里夫斯马修·乔治·“麦特”·李维斯(英语:Matthew George "Matt" Reeves,1966年4月27日-)是一位美国男导演、编剧和监制。执导过的知名电影如2008年的怪兽片《科洛弗档案》和2014年的
  • 飞去来器飞去来器 (Boomerang),又称回飞棒、飞旋镖、回旋镖,一种掷出后可以利用空气动力学原理飞回来的打猎用具,曾作为一些地区原住民的狩猎工具。其中澳大利亚原住民的最为著名。飞去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