蕈伞凸面
赭鹅膏(学名)是一种有毒的担子菌门真菌。它们分布在北美洲太平洋西北地区及加州植物区系省,菌根于橡树。子实体于春天长出,菌盖呈白色或赭色,中心褐色,蕈柄、菌环、菌褶及外被是全白的。
赭鹅膏的外观像很多食用菇,因而增加了意外中毒的风险。成熟的子实体很易与、或粘盖草菇混淆,未成熟的则与可食用的蘑菇属相似。其毒性能及毒鹅膏、鳞柄白鹅膏及双抱鹅膏,曾造成加利福尼亚州多种菌类中毒致命事件。主要的毒素为蝇蕈素,会对肝脏及肾脏造成破坏,引致死亡,现时未有解毒剂。初期症状都是在消化系统的,包括腹痛、腹泻及呕吐,会维持2-3日。6-16日后会出现黄疸、腹泻、谵妄、癫痫、昏迷及最后死亡。
赭鹅膏最先是由美国真菌学家Charles Horton Peck于1909年描述的。种小名是源自拉丁文的“穿着护胫套”,意指其宽松的外被。它们与毒鹅膏同属鹅膏菌属,连同多种全白色的鹅膏菌属一同被称为“毁灭天使”或“死亡天使”:双抱鹅膏及鳞柄白鹅膏。
赭鹅膏比其他的“毁灭天使”粗壮一些。最初它们呈白色及卵状,由外菌膜所覆盖,及后会长出子实体。菌盖最初呈半球体,后来会变得突出及扁平,有时甚至呈不规则形状。菌盖直径可达12厘米,呈白色、黄白色至赭色不等,有时中心呈褐色。有时子实体会呈粉红色。菌盖以下的其余部分都是白色的。菌褶很密。蕈柄高8-20厘米,顶部厚1.5-2厘米,有一层白色的菌环。外被很薄、光滑及呈囊状,包裹着差不多蕈柄的一半。孢子印是白色的,孢子呈亚球形至卵形至亚椭圆形,淀粉孢子约有9–14 x 7–10微米的大小。赭鹅膏一般没有气味,子实体有时会有一阵漂白剂或氯、死鱼或碘的气味。以氢氧化钾倒在菌肉上会出现黄色着色。
赭鹅膏的外观像可食用的野蘑菇及蘑菇,在打开菌盖及见到菌褶前像马勃属,所以采集时很易产生混淆。它们也像可食用及珍贵的,且分布在同一地区。分别只在于没有菌环、菌盖边有条痕及外菌膜较厚。可食用的也没有菌环,而菌盖上的菌膜较深色。粘盖草菇的孢子呈粉红色,没有菌环或外被。
赭鹅膏于1月至4月生长,除外,较其他鹅膏菌属都要迟。它们生长在北美洲太平洋海岸,由华盛顿经加利福尼亚州至墨西哥下加利福尼亚州的林地。它们也有可能分布在英属哥伦比亚的温哥华岛,但却未经证实。它们外生于海岸栎及榛属。在俄勒冈州及华盛顿,它们可以外生于太平洋杆栎。
赭鹅膏的毒性很高,北美洲就曾有多宗与它们有关的中毒事件。它们含有鹅膏毒素及鬼笔毒素,只要吃了菌盖的一半就足以致命。由于吃了赭鹅膏的人大部分都会出现器官损坏,死亡率更达40%,所以它们是鬼笔鹅膏菌组中最毒的。甚至狗吃了也会致命。
鹅膏毒素含有最少八种拥有相似结构的化合物,这种结构是八环的氨基酸。在赭鹅膏中,α-鹅膏毒肽及β-鹅膏毒肽是最主要的毒素。毒素会抑制RNA聚合酶II,对合成mRNA、微RNA及小核RNA有所影响。没有mRNA,主要的蛋白质生物合成及细胞代谢就会停止,细胞继而死亡。首当其冲的器官就是肝脏及肾脏。
鬼笔毒素包含了最少七种化合物,都有着相似的肽环。虽然鬼笔毒素对肝脏细胞是剧毒,但它们并没有增加赭鹅膏的毒性,因为它们不会在消化道内被吸收。再者,在可食用的赭盖鹅膏菌中也含有其中一种鬼笔毒素的鬼笔环肽。
赭鹅膏中毒的症状都是在消化道内的,包括腹痛、腹泻及呕吐,并导致脱水。严重的也会出现低血压、心跳过速、低血糖及酸碱失衡。初期症状会维持2-3日,接着肝脏会出现较严重情况,因急性肝衰竭及肝性脑病变而导致黄疸、腹泻、谵妄、癫痫及昏迷。肾衰竭(不论是严重肝炎的并发症或肾脏直接中毒的损害)及凝血病可能会在此阶段出现。期后会出现危害生命的情况,包括颅内压增加、颅内出血、败血症、胰脏炎、急性肾衰竭及心搏停止。于中毒后6-16日就会死亡。
赭鹅膏中毒是需要住院治疗的一种急症。治疗主要有四项,包括初期护理、支援措施、特别治疗及肝脏移植。
初期护理包括以活性炭或洗胃来将胃部消毒。不过由于在吃下及中毒之间存在一些时间差,病人很多时是在吃下后很久才入院,减低了初期护理的作用。支援措施是处理病人脱水,控制代谢性酸中毒、低血糖、电解值不平衡及凝血障碍。
鹅膏毒素中毒并没有解毒剂,但也有一些特别的治疗方法,如注射青霉素G就可以增加生存率。注射水飞蓟素亦可以减低鹅膏毒素的效力,阻止肝细胞的吸收。在出现肝衰竭的病人就需要进行肝脏移植来保存生命。不过,证据显示中度至严重中毒的病人中,只有一半能生存下来。只要在吃下赭鹅膏后的36小时内获得治疗,大部分病人都可以完全康复而没有后遗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