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LR

✍ dations ◷ 2025-11-22 11:59:54 #TLR
類Toll受体(英语:Toll-like receptors,缩写TLR,或译为類鐸受體)是I型跨膜蛋白质,识别侵入体内的微生物进而激活免疫细胞的应答。被认为在先天性免疫系统中起关键作用。類Toll受体是模式识别受体(pattern recognition receptors,PRR)的一类,识别与宿主不同的病原体分子。这些分子被统称为病原相关分子模式(pathogen-associated molecular patterns,PAMP)。但是,也有一些例外情况。在脊椎动物(包括鱼类、两栖类、 哺乳类、鸟类、爬虫类)以及无脊椎动物(如昆虫果蝇已被广泛研究)发现有類Toll受体。在细菌和植物以及更高的生物界中也发现有類Toll受体。所以,類Toll受体是最古老最保守的免疫系统的组成部分,也被称作原始模式识别受体,因为它们在免疫系统的其他部分之前演变, 尤其是在后天免疫系统之前。“Toll样受体”这个名称是来自于1985年在黑腹果蝇体内发现的铎基因。“铎”来自于的德文的“德语:toll”,为叹词。当时研究人员在发现时说出一句“这太棒了!”("Das ist ja toll!"〉,因此而得名。類Toll受体最早在果蝇Drosophila melanogaster中以基因的形式被发现,该基因对于果蝇胚胎发育过程中的背腹轴起到控制作用。TollML: TollML数据库是目前唯一的关于類Toll受体氨基酸序列水平上的Motifs的数据库。所有已知蛋白质序列的類Toll受体首先被划分为信号肽、胞外域穿膜域和胞内域4个结构单位;每个胞外域再被划分为单个的亮氨酸富集重复序列;每个亮氨酸富集重复序列进而被划分为高度保守区和可变区。所有划分都通过半手动进行。 TLR3 在细胞质的囊泡中 与双股RNA结合 TLR9 在细胞质的囊泡中 与未甲基化的CG序列结合 TLR4 在细胞膜上 辨认出脂多糖 TLR5 在细胞膜上 辨认Flagellin (细菌鞭毛上主要组成蛋白质)TLR 1(英语:TLR 1) · TLR 2(英语:TLR 2) · TLR 6(英语:TLR 6)IRAK1(英语:IRAK1) · IRAK4(英语:IRAK4)IRF3(英语:IRF3)

相关

  • 约翰·班扬约翰·班扬(英语:John Bunyan,1628年11月28日-1688年8月31日),本仁约翰英格兰基督教作家、布道家,著作《天路历程》可说是最著名的基督教寓言文学出版物。1628年,约翰·班扬生于英
  • 神经眼科学人体解剖学 - 人体生理学 组织学 - 胚胎学 人体寄生虫学 - 免疫学 病理学 - 病理生理学 细胞学 - 营养学 流行病学 - 药理学 - 毒理学神经眼科学(英语:Neuro-ophthalmology)
  • 红外线红外线(Infrared,简称IR)是波长介乎微波与可见光之间的电磁波,其波长在760奈米(nm)至1毫米(mm)之间,是波长比红光长的非可见光,对应频率约是在430 THz到300 GHz的范围内。室温下物体
  • 核糖核蛋白核糖核蛋白(英语:ribonucleoprotein,简称核蛋白或RNP)是指包含有RNA的核蛋白,即将核酸和蛋白质结合在一起的一种形式。核糖核蛋白包括核糖体、端粒酶以及小核RNP(snRNP)。RNP在流感
  • 卡尔一世 (奥匈帝国)卡尔一世(Karl I,1887年8月17日-1922年4月1日),全名卡尔·弗朗茨·约瑟夫·路德维希·胡伯特·格奥尔格·玛利亚·冯·哈布斯堡-洛林(Karl Franz Joseph Ludwig Hubert Georg Mari
  • 氯莫环素氯莫环素是四环素类抗生素中的一种能与tRNA结合,从而达到抑菌的效果的抗生素,又称为“氯摩环素”“氯摩四环素”“羟甲金霉素”或“羟甲氯四环素”。医学导航:病菌细菌(分类)gr+f
  • 多黏菌素B多粘菌素B(英语:Polymyxin B,又名多黏菌素B)是一种主要用于治疗 革兰氏阴性菌感染药物。它是从一种名为Bacillus polymyxa的细菌中被分离出来的。多粘菌素B是多粘菌素的一种,由两
  • 维管束维管束是指维管植物(包括蕨类植物、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的维管组织,由木质部和韧皮部成束状排列形成的结构。维管束多存在于茎(草本植物和木本植物幼体)、叶(叶中的维管束又称为叶
  • 肺泡巨噬细胞肺泡巨噬细胞(英语:Alveolar macrophage),是存在于肺间质的特殊巨噬细胞,由迁移到肺的吞噬细胞发育而成,属于单核吞噬细胞系统的一部分。可参与吞噬和清除外来的尘粒或病原并进行
  • 代谢工程代谢工程学是指利用基因工程或是分子生物学技术,将生体内之代谢途径改变,通常改变生体内化学反应之酶。它来自于发酵学。代谢工程技术目前以微生物利用为主,改变工业微生物之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