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新村

✍ dations ◷ 2025-10-15 12:42:30 #上海

工人新村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至1990年代对在上海新建的产业工人居住社区的一种称呼。工人新村的住房主要由国家和单位负责分配。新村内的建筑以4至6层高的砖混住宅为主。房管局(所)则是工人新村房屋的主管部门。上海第一批新村参照苏联集体农庄的结构而建,多户共用公共厨房和卫生设施。

上海的新村建设来自于20世纪初日本作家武者小路实笃发起的新村主义(日语:新しき村)。1919年在龙华建立的龙华新村是上海第一个新村。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为改善上海居住环境,上海市政府开始介入新村建设。1934年,在实业部指示下,上海市政府设立平民福利事业委员会,负责平民新村建设,并规定全家每月收入在卅元以下方可申请租住平民新村。抗日战争结束后,上海新村建设事务则归上海市市民新村委员会管理。1946年,招商局为解决员工宿舍问题,在闸北同济路建造招商新村。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当时有300万产业工人及其家庭居住在棚户、厂房和里弄,人均居住面积不到4平方米。1951年5月,上海市人民政府派工作组去普陀区调查工人住宅问题,出具的调查报告认为普陀区工人居住环境拥挤,许多房屋超过使用年限,有坍塌危险。上海市政府以报告为基础确定了以“建造工人宿舍”为重点的改善人民居住条件的方案,并成立上海工人住宅建筑委员会,上海市副市长潘汉年负责筹建工人新村的领导与监督工作。

上海的工人新村建设主要集中在建国初期(1952-1954)和一五末期至大跃进初期(1956-1958)。在建国初期,上海工人新村主要在沪东(杨浦)、沪西(普陀)和沪南三个地区展开建设。至1958年底,上海市先后在普陀、杨浦、虹口、徐汇、长宁、闸北等区域开辟了34个住宅建设基地,建造新住宅达468万余平方米,建成大小新村超过200个,近60万工人及其家属搬进了新村。  

普陀区最先被作为兴建工人住宅的试验区,1951年8月起征用真如镇东庙前村土地225亩,9月正式开建工人新村。1952年5月,上海第一个工人新村曹杨一村完工。因住宅靠近曹杨路,故定名为曹杨新村,首期完工的住宅,便称为曹杨一村。1952年6月25日,包括杨富珍、裔式娟在内的114位劳动模范和先进生产者代表迁入曹杨一村。由于第一批入住曹杨一村的工人,基本上都是劳模级别,因此当时上海有句口号叫做:“一人住新村,全厂都光荣。”杨浦区也在1952后陆续建成控江、鞍山、长白、凤城等多个工人新村。1958年后,闸北区也建立了彭浦新村。

1960年代至1970年代末,由于财政困难,住宅建设放缓。至1978年,上海共新建1139万平方米工人新村。20世纪90年代末,由于商品房取代福利分房,上海新建的住宅区不再以工人新村来称呼或命名。

相关

  • 邻苯二甲酸二(2-丁氧基)乙酯邻苯二甲酸二丁氧基乙基酯(英语:Dibutoxy ethyl phthalate)是一种邻苯二甲酸酯,结构简式C6H42,是聚氯乙烯和聚醋酸乙烯酯生产过程中常用的塑化剂,常温常压下为无色液体,密度为0.93
  • 意大利总理意大利总理,正式名称为“部长会议主席”(意大利语:Presidente del Consiglio dei Ministri),是意大利共和国的最高行政首长,也是意大利的政府首脑,负责领导各行政机关运作。其产生
  • 爱尔兰人爱尔兰人,狭义上指爱尔兰共和国的公民,广义上来讲是自古居住在爱尔兰岛上的人们。广义的爱尔兰人属于凯尔特(Celtic)人种。爱尔兰岛分为两部分,南部是爱尔兰共和国,北部是北爱尔
  • 三百六十行三百六十行是指各行各业的行当,也就是社会的工种。“三百六十行”这名词始于明朝嘉靖年间,文学家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一书,作者用“三百六十行”来表示明代的各行各业比宋代
  • Decenturion直接民主制的区块链国家 Decenturion于2018年6月4日成立,是一个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分散式国家,其政府组织形式为直接民主制,不设立总统、主席或其他主要管理机构。其经济、管理和
  • 柯南柯南,为塞尔特语名字,可能是指:
  • 亭 (东亚)亭是一种东亚传统建筑,供行人休息、乘凉、观景、遮荫、避雨用,多建于路旁、园林、佛寺、庙宇等。亭一般为开敞性结构,没有围墙,攒尖顶的亭子可分为六角、八角、圆形等多种形状。
  • 大津麟平大津麟平(おおつ りんぺい,1865年-1939年12月31日),日本西海道肥后国(今熊本县)人,岩手县知事、德岛县知事。庆应元年(1865年)十月出生于肥后国,为大津俊太郎长男。明治二十三年(1890年)
  • 实射影空间数学中,实射影空间(real projective space),记作 RP,是 R+1 中的直线组成的射影空间。它是一个 维紧光滑流形,也是格拉斯曼流形的一个特例。与所有射影空间一样,RP 是通过取 R+1
  • 孟宪承孟宪承(1894年9月21日-1967年7月19日),又名宪臣,字伯洪、伯和,男,江苏武进人,中国教育家,华东师范大学首任校长。孟宪承早年先后就读于常州府小学堂、上海南洋公学预科、圣约翰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