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威林湿皮伞(学名:Humidicutis lewelliniae),俗称淡紫色破裂裂蜡帽(mauve splitting wax-cap), 是一种是一种广泛分布于澳大利亚东部和新西兰的湿皮伞属真菌。这种真菌非常常见,经常于秋季在森林地面上的青苔或枯枝落叶上出现,并且是以腐生营养的方式生长。这种真菌最显著的特点是其边缘破裂的紫色菌盖。
1882年,匈牙利真菌学家卡罗利·科卓布伦纳(英语:Károly Kalchbrenner)将这种真菌划入蜡伞属,并将之命名为莱威林蜡伞伞。1940年,布里特班卡将这种真菌改为划入湿伞属,并将之更名为莱威林湿伞。1997年,澳大利亚真菌学家安东尼·M·杨将这种真菌改为划入湿皮伞属,并将之改为现名。这种真菌的正模标本是于1880年6月14日由一位名叫莱威林的女士在洋口港附近找到,并将之交予澳大利亚植物学家费迪南德·冯穆勒。因此,这种真菌便以那位女士命名。该正模标本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被破坏了。而爱德华·约翰·亨利·科纳(英语:E. J. H. Corner)在婆罗洲亦找到相同的品种。
莱威林湿皮伞是一种细小的真菌,其菌盖直径为3–6.5厘米(1⅓–2½英寸),起初呈锥形,随着年龄增加变成扁平形。其表面光滑,颜色为紫红色或淡紫色。其菌盖的质地为射状的纤维,并且在菌盖边缘会分裂,而其菌褶则填补了裂缝。其菌柄长3–7厘米(1⅓–2½ in英寸),厚0.4–0.8厘米,呈紫色,底部略带黄色。其孢子印为白色,而玻璃样的担孢子则或多或少是椭圆形的,大小约为5.5 x 9微米。
莱威林湿皮伞是一种常见的真菌。子实体通常会在秋季和冬季(3月至8月)出现,部分更加会在10月出现。这种真菌通常在硬叶林或雨林的苔藓或枯枝落叶上出现,且温带、亚热带和热带均为合适的气候。它也出现在满布沙子的地区。昆士兰州东南部、新南威尔士州东部、维多利亚州、塔斯马尼亚州、新西兰和马来西亚沙巴京那巴鲁山都有这种真菌出现的纪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