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威林湿皮伞

✍ dations ◷ 2025-10-17 09:49:51 #伞菌目

莱威林湿皮伞(学名:Humidicutis lewelliniae),俗称淡紫色破裂裂蜡帽(mauve splitting wax-cap), 是一种是一种广泛分布于澳大利亚东部和新西兰的湿皮伞属真菌。这种真菌非常常见,经常于秋季在森林地面上的青苔或枯枝落叶上出现,并且是以腐生营养的方式生长。这种真菌最显著的特点是其边缘破裂的紫色菌盖。

1882年,匈牙利真菌学家卡罗利·科卓布伦纳(英语:Károly Kalchbrenner)将这种真菌划入蜡伞属,并将之命名为莱威林蜡伞伞。1940年,布里特班卡将这种真菌改为划入湿伞属,并将之更名为莱威林湿伞。1997年,澳大利亚真菌学家安东尼·M·杨将这种真菌改为划入湿皮伞属,并将之改为现名。这种真菌的正模标本是于1880年6月14日由一位名叫莱威林的女士在洋口港附近找到,并将之交予澳大利亚植物学家费迪南德·冯穆勒。因此,这种真菌便以那位女士命名。该正模标本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被破坏了。而爱德华·约翰·亨利·科纳(英语:E. J. H. Corner)在婆罗洲亦找到相同的品种。

莱威林湿皮伞是一种细小的真菌,其菌盖直径为3–6.5厘米(1⅓–2½英寸),起初呈锥形,随着年龄增加变成扁平形。其表面光滑,颜色为紫红色或淡紫色。其菌盖的质地为射状的纤维,并且在菌盖边缘会分裂,而其菌褶则填补了裂缝。其菌柄长3–7厘米(1⅓–2½ in英寸),厚0.4–0.8厘米,呈紫色,底部略带黄色。其孢子印为白色,而玻璃样的担孢子则或多或少是椭圆形的,大小约为5.5 x 9微米。

莱威林湿皮伞是一种常见的真菌。子实体通常会在秋季和冬季(3月至8月)出现,部分更加会在10月出现。这种真菌通常在硬叶林或雨林的苔藓或枯枝落叶上出现,且温带、亚热带和热带均为合适的气候。它也出现在满布沙子的地区。昆士兰州东南部、新南威尔士州东部、维多利亚州、塔斯马尼亚州、新西兰和马来西亚沙巴京那巴鲁山都有这种真菌出现的纪录。

相关

  • 胞吞作用内吞作用(Endocytosis)是大分子物质(如糖类、脂质、蛋白质等)或其他细胞(如细菌)进入细胞内部的方式。它区别于小分子物质(如水、无机盐、氨基酸等)进入细胞的方式(自由扩散或主动
  • 非金属性非金属性(氧化性)指原子、分子或离子在化学反应中吸收电子能力。吸收电子能力越强的粒子其非金属性也就越强;反之则越弱,而其金属性(还原性)就越强。非金属性最强的元素是氟。值得
  • 1981年-1990年这是一个1981年-1990年的完整载人航天飞行列表,其中包括后间的礼炮计划、和平号太空站及航天飞机计划的开始。
  • 芬斯特瓦山芬斯特拉峰(Finsteraarhorn,4274米),属瑞士阿尔卑斯山脉部分伯尔尼阿尔卑斯山脉中的最高峰。芬斯特拉峰首次登顶者长期存在一些争议。Johann Rudolf Meyer声称与登山导游 Arnold
  • 狂蝇科狂蝇科(学名:Oestridae),亦作肤蝇科,是家蝇下目有瓣类之下的一个科。肤蝇又名人肤蝇,是得名于其物种的幼虫会寄宿于哺乳动物皮肤上的寄生虫。当它把卵产在宿主身上后,孵出来的蛆会
  • ICD 10国际疾病伤害及死因分类标准第十版(英语:The International Statistic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s and Related Health Problems 10th Revision,ICD-10)是世界卫生组织依据疾
  • 巴霍新海岸巴霍努埃沃浅滩(西班牙语:Bajo Nuevo)也作新巴贺、巴霍新海岸、巴霍努艾沃岛,又称派特来尔群岛、海燕群岛(西班牙语:Islas Petrel),是加勒比海西部海域一群无人居住的珊瑚礁和小岛,现
  • 马德琳·奥尔布赖特马德琳·亚娜·科贝尔·奥尔布赖特(英语:Madeleine Jana Korbel Albright;1937年5月15日-)原名玛丽·亚娜·科贝洛娃(捷克语:Marie Jana Korbelová),是一位捷克出生的美国政治人物和
  • 活性氧化铝活性氧化铝(Activated aluminum oxide or activated alumina)又称活性矾土或活性铝氧。为高孔性或颗粒状之氧化铝体,具有吸收气体、蒸气及特定液体和水分之能力。与CaCl2、硅
  • 凯伊萨·索菲亚·马多麦基凯伊萨·索菲亚·马多麦基(芬兰语:Kaisa Sofia Matomäki,1985年4月30日-),芬兰数学家,专攻数论。从2015年9月开始,凯伊萨·索菲亚·马多麦基以芬兰科学院研究员身份在芬兰图尔库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