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力协定

✍ dations ◷ 2025-08-13 00:58:10 #伯力协定
伯力会议议定书,是中国军阀张学良和苏联政府于1929年12月22日签订于苏联伯力的一款议定书。该议定书的签订标志着中东路事件告一段落,但议定书本身从未能得到中华民国国民政府的正式承认。1929年7月10日,张学良在国民政府的支持下强行以武力接管中东铁路,并逮捕和驱逐大批苏联侨民,挑起中东路事件。双方于7月20日开始爆发冲突。苏联方面随即组建特别远东军,任命瓦西里·布留赫尔为司令,入侵中国东北,先后占领满洲里、扎兰诺尔、海拉尔、同江等地,进逼齐齐哈尔、哈尔滨。在此情况之下,张学良被迫接受苏联方面提出的要求,在双城子进行谈判,12月3日,双方签订停战书,苏联收复中东铁路的相应权利,中东铁路理事长吕荣寰撤职。12月6日,东北政委会承认《停战议定书》,并派蔡运升为正式会议代表,前往哈伯力与苏方正式谈判。12月16日,蔡运升与苏方代表斯曼诺夫斯基(Симановский)、鲍里斯·尼古拉耶维奇·梅立尼科夫在伯力外交公署开始中苏预备会议谈判。12月16日,双方谈判开始,12月22日达成一致,蔡运升和苏联代表西曼诺夫斯基签字认可,内容为:双方并议定,就如何履行协定的问题,1930年1月25日在莫斯科举行中苏双方会议,双方立即停止军事行动。此后苏联开始撤兵,但是保留了对黑瞎子岛等边界岛屿的占领。议定书签订之后,未能得到国民政府的认可。国民政府仅称其为伯力会议记录,并发表宣言表示:“(该约)显系超越国民政府训令之范围而为中国代表无权讨论者”。后在张学良的一再请求之下,方于1930年5月9日派莫德惠前往莫斯科谈判正式条约。双方谈判迁延日久,无法达成一致。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此后双方会谈重点移往恢复邦交方面,中东铁路问题不了了之。

相关

  • IgGIgG(免疫球蛋白 G,英语:Immunoglobulin G)是人血清和细胞外液中含量最高的一类免疫球蛋白,约占血清总免疫球蛋白的75%~80%,血清含量9.5~12.5mg/mL,是分子质量最小的一类免疫球蛋白,具
  • Md5f13 7s22, 8, 18, 32, 31, 8, 2主条目:钔的同位素钔是一个人工合成元素,化学符号为Md(曾作Mv),原子序是101。钔是锕系元素中具有放射性的超铀金属元素,在锕系元素排倒数第三位、
  • 阿卜杜拉赫曼·瓦希德阿卜杜拉赫曼·瓦希德(印尼语:Abdurrahman Wahid( 读音 帮助·信息,1940年9月7日-2009年12月30日),华语姓氏陈 印度尼西亚政治家,盲人政治家,民族觉醒党创立者,曾任印度尼西亚总统(199
  • 透明国际透明国际(英语:Transparency International)是一个监察贪污腐败的国际非政府组织。从1995年起,透明国际制定和每年公布腐败感知指数,提供一个可供比较的国际贪污状况列表。透明国
  • 反人类危害人类罪或反人类罪,旧译违反人道罪,于2002年7月1日生效的《国际刑事法院罗马规约》将该罪名中文译名确定为危害人类罪。规约中的定义为“是指那些针对人性尊严极其严重的侵
  • 基因组印记基因铭印(英语:Genomic imprinting)又译遗传印记或遗传铭印(genetic imprinting)是一种遗传学现象,指只有来自特定亲代的基因得以表达,而不遵从孟德尔定律依靠单亲传递某些遗传学性
  • 浅筋膜筋膜是贯穿身体的一层致密结缔组织,它包绕着肌肉、肌群、血管、神经。筋膜分好几层,分别叫浅筋膜、深筋膜、内脏筋膜,它们延绵不断贯穿身体上下。筋膜是致密结缔组织,其内含紧密
  • 巴塔萨·纽曼约翰·巴尔塔萨·诺伊曼(德语:Johann Balthasar Neumann,1687年1月30日-1753年8月19日),通常称为巴尔塔萨·诺伊曼(Balthasar Neumann),为德国建筑师,是巴洛克建筑的重要代表人物。推
  • 调节性T细胞调节T细胞(regulatory T cell,Treg):是一群具有负调节机体免疫反应的淋巴细胞,通常起着维持自身耐受和避免免疫反应过度损伤机体的重要作用,但也参与肿瘤细胞逃避机体免疫监视和慢
  • 氨基甲酸铵442 mbar(45°C)氨基甲酸铵是一种白色的晶体,分子式为 NH2COONH4,在35°C开始分解,并会在59°C时完全分解成氨气和二氧化碳。 氨基甲酸铵是化学工业上尿素生产过程的生成物,加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