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东封火墙

✍ dations ◷ 2025-11-05 13:53:31 #闽东封火墙

闽东风火墙(闽东语:huōi-chiòng / 火墻),是马鞍墙的一种,又称“风火山墙”(马祖人多作“封火山墙”),是中国传统建筑中山墙的一种形式,闽东派建筑的马鞍墙不同于徽派建筑的马头墙,具有强烈的闽东特色,集中见于福建东部的福州和宁德地区,作用在于分割空间围合庭院、防范火患及祈福镇邪,其功用与其他形制的封火墙相类似,但在形态上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闽东传统民居的山墙,即闽东风火墙是以马鞍形曲线构成,称为马鞍墙,亦有采用弓形、平行阶梯形,这与江南传统建筑中以直线型的直角阶梯式马头墙为主的特征迥然相异。

马祖承袭福州文化,当地封火山墙较多见于庙宇使用,以及新造闽东式建筑,其造形似相连的“人人”形,头尾向上扬或向前后延伸,有的更具有夸张向天直射之尖角,或中间尖角采圆弧形。如马祖人的新故乡桃园市八德区在该区介寿路二段973巷15号建的马祖文化会馆,即是封火山墙的造型。

清末福州旧城一角,风火墙围合的民居给人带来美的视觉冲击

湮没于现代都市的风火墙,摄于东街口

乌山道山观内的风火墙

闽侯雪峰寺的风火墙寺庙建筑群

闽清坂东镇的一座刘氏民居

福州冠亚广场的仿风火墙外观

马祖牛峰境五灵公庙水型及火型封火山墙

相关

  • 谵妄.mw-parser-output ruby.zy{text-align:justify;text-justify:none}.mw-parser-output ruby.zy>rp{user-select:none}.mw-parser-output ruby.zy>rt{font-feature-settings:
  • 米雕米雕是一种在大米上写字,画画并配饰成的饰品。米雕兴旺于2000年后,由哈尔滨一民间艺人创立(以前街头艺人称之为米上刻字,源起何时不详)。民间有传说,但无正史可考。传说宋徽宗年间
  • 国立成功大学医学院附设医院国立成功大学医学院附设医院,简称成大医院,总院位于台湾台南市北区,分院设于云林县斗六市,为中华民国最高层级的“医学中心”。1980年,成大校长夏汉民教授鉴于“发展国立成功大学
  • 尹达尹达(1906年-1983年),原名刘燿,字照林,又名刘虚谷。河南省滑县人。中国现代考古学家。早年毕业于河南大学,后供职于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考古组。抗日战争期间,奔赴延安,任教于陕
  • 计算机集成制造计算机集成制造(英语:Computer-Integrated Manufacturing,CIM),又称计算机集成制造、电脑综合制造,是利用电脑、网络及通讯等资讯科技,整合与管理制造过程中的所有活动的系统。它并
  • 路德维希·图伊勒路德维希·图伊勒(德语:Ludwig Thuille,1861年11月30日-1907年2月5日),德国作曲家,音乐教育家。生于南蒂罗尔,幼年父母双亡,在因斯布鲁克生活,后到慕尼黑从赖因贝格尔学习,并在当地任教
  • 阮玉端贞富美公主阮玉端贞(越南语:Phú Mỹ Công chúa Nguyễn Ngọc Đoan Trinh/.mw-parser-output .han-nom{font-family:"Nom Na Tong","Han-Nom Gothic","Han-Nom Ming","HAN NO
  • 兰道夫县 (佐治亚州)兰道夫县(英语:Randolph County)是美国乔治亚州西南部的一个县。面积1,116平方公里。根据美国2000年人口普查,共有人口7,791人。县治卡斯伯特(Cuthbert
  • 1858年大西洋飓风季1858年大西洋飓风季是有正式纪录以来,第二个所有热带气旋都达到飓风强度的大西洋飓风季。截至2016年,这种情况一共只发生过三次,另外两次分别是1852和1884年大西洋飓风季。本季首场风暴于6月12日在加勒比海西北部上空出现,最后一个气旋则在10月26日后失去踪影,都在大西洋盆地每年绝大多数热带天气活动的时间范围内。此外,本季曾有三个热带气旋同时存在。由于缺乏数据,有两场飓风的完整路径和强弱变化已经无从考证,只能确认风暴曾在某位置经过。气象机构在当时的实际操作中还认定9月17至18日间东大西洋上空有另一
  • 绿野仙踪 (童话)《绿野仙踪》(英语:,常用),或译为《奥兹国历险记》,是美国的一系列童话故事,由李曼·法兰克·鲍姆等作家写著,W·W·丹普西洛(英语:William Wallace Denslow)绘制插图。以时间为序,环绕奥兹国的历史,由《奥兹国的魔法师》开始,讲述了一个名为桃乐斯的小女孩在奥兹国和胆小鬼狮子、锡人、稻草人追寻勇气、善心和智慧的历险故事。有时它亦专指《奥兹国的魔法师》这本书。有人以“奥兹国童话”、“奥兹系列”等名称来称呼这系列的故事。首14本由《奥兹国的魔法师》的原作者李曼·法兰克·鲍姆写,在他逝世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