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振玉

✍ dations ◷ 2025-05-11 14:44:53 #1866年出生,1940年逝世,苏州中学校长,中国考古学家,中国金石学家,敦煌学家,南书房行走,满洲国监察院院长,满洲国参议,谥恭敏,葬于大连,淮安区人,罗姓,

罗振玉(1866年8月8日-1940年5月14日),初名宝钰,字式如、叔蕴、叔言,号雪堂、商遗先生,晚年别署贞松老人,江苏省淮安府人,中国金石学家。在甲骨文和敦煌写卷研究上作出了杰出的贡献,是“甲骨四堂”之一。他的四个儿子罗福成、罗福苌、罗福葆和罗福颐都是成就卓著的语言学家和历史学家。卒谥恭敏。

原籍浙江上虞,祖辈迁居江苏淮安河下罗家桥,1860年庚申之劫时河下遭焚毁,于是迁居南门内更楼东。1866年8月8日罗振玉出生于此。

罗氏曾有一篇“自挽联语”,概括了他一生的几件大事,内容如下:

毕生寝馈书丛,历观洹水遗文、西陲坠简、鸿都石刻、柱下秘藏,守缺抱残差自幸。

半世沉沦桑海,溯自辛亥乘桴、乙丑扈跸、壬申于役、丁丑乞身,补天浴日竟何成。

指殷墟甲骨文。1898至1899年间,王襄、孟定生、王懿荣分别判断出甲骨上刻的是古文字,开始加以收藏。1903年罗氏在上海见到刘鹗收藏的甲骨,“一见诧为奇宝,怂恿刘君亟拓墨,为选千纸付影印”,《铁云藏龟》由此面世。1907年罗氏进入学部后开始收藏甲骨,并深感其珍贵和濒危,为此,1910年前后大量搜求,毕生收藏甲骨数以万计。

1911年罗氏编辑甲骨文资料,并出版《殷虚书契》前三卷,至1933年陆续出版了八卷本《殷虚书契前编》(1913年)、《菁华》(1914年)、《后编》(1916年)、《续编》(1933年)、《铁云藏龟之余》(1915年)等,刊布甲骨文资料五千四百余版,占同期海内外刊布总数的三分之一以上,为传统国学的研究提供大量新资料。

1903年罗氏在《铁云藏龟序》中已论证甲骨文为“夏殷”遗物,有助于古文字研究,“且可证经史”。1908年进一步向古董商访求到甲骨的真实出土地,1910年发表《殷商贞卜文字考》,第一次考定甲骨真实出土地为史称“殷墟”的安阳小屯,又对照《殷本纪》,首次确认了这批历史资料的性质。1915年初罗氏完成并刊印《殷虚书契考释》,提出形音义可考的甲骨文485字;考订出商先王庙号十八、先公庙号二,至今该书仍然是甲骨文研究的重要资料,由于罗氏在甲骨的搜集、保藏、流传、考释等方面的开创性工作,被称为“甲骨四堂”之首。

是指汉代烽燧遗址简牍的发现与研究,自1901年以来,斯文赫定、斯坦因等在中国尼雅、楼兰等地进行调查发掘,并带走大量汉晋简帛文书,八年后国人才辗转得知此事。罗氏写道“光绪戊申(1908年),予闻斯坦因博士访古于我西陲,得汉魏简册载归英伦,神物去国,恻焉疚怀”,同时文物被收藏海外后“典守森严,不殊秘阁,苟非其人,不得纵览”。于是,罗氏设法通过伯希和与整理这批简牍的沙畹建立了联系,沙畹允诺简牍整理好后,即提供文书写本。辛亥革命后,罗氏虽身在日本,但仍惦念简帛一事,1912年再次向沙畹催问,终于在1913年得到手校稿本。经三子罗福苌翻译,重新按内容分类,与王国维分任考释,于1914年出版近代简牍学的奠基之作——《流沙坠简》。

鸿都是汉代朝廷藏书的地。这里罗氏是指汉魏石经,也就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官定儒家经本。石经原立于太学,汉魏以后屡遭破坏,原碑不复存在,仅有残石陆续出土。宋代开始有学者收集传拓石经残字并校勘经文,罗氏致力于儒学经典的传承,1928年开始收集经石的诸家拓本,整理考订,后又陆续增补,1938年重编为《增订汉熹平石经残字集录二卷》“计七经之文,总得五千五百九十三言,诸经校记一百八十言,合以序记残石,总得六千一百六十三言”,)使“绝于永嘉之乱”的珍贵文物得以重现人间。

在此指明清大库档案。位于故宫东南隅(东华门内)的大库,是清代内阁存放档案和书籍的处所。1909年面临修缮,奏请焚毁无用档案。张之洞曾就宋人玉牒残页流散之事询问罗氏,罗氏提出大库所在地为明代文渊阁旧址,当还有宋版书,应加珍重。由此,张之洞奏请“片纸只字不得遗弃”,书籍和其它有关资料俱归学部,并要罗氏时时前往相助。期间,罗氏多次发现大量涉及清初历史的重要档案,包括清初绘制的“地图十大轴”等均被列入“焚毁”之列,急告张之洞。由此部分档案运至学部保存起来,更大量的由于内阁已“奏请焚毁”,遂让罗氏迅速“设法移入部中,但不得漏于外间。”于是装了八千麻袋运到学部后堂暂存,再转移至国子监敬一亭保管。

1921年这批档案存放于历史博物馆,除部分比较完整的被北京大学借去整理外,余下的数千麻袋档案再次被以“烂字纸”为名,经由教育部批准卖给同懋增纸店。同懋增纸店以四千元买下这些“烂字纸”,除零星出售外,大部用于化纸浆。罗氏因事至京,在市上看到洪承畴揭帖和高丽国王贡物表,断定是大库所出。在金梁协助下,以三倍价钱从同懋增纸店回收尚存的所有档案。为此曾奔走于京津筹款,1924年十月,立遗嘱时着重指出,有债务约四万元,须变卖所藏书籍、字画、文物以偿清,“诸欠款中以金息侯老伯手一万元为最要, 此系京旗生计维持会公款,借以购大库史料者”。

1922年罗氏以一万二千元买下劫余的大库档案后,初存北京彰仪门货栈,又移商品陈列所大楼,请十余人检视整理。发现不少有关边务战事、清初开国方略的档案,以及朝鲜、琉球、安南题表等等,很多都是前所未闻。消息传出人们得知纷纷要求观看,于是北洋政府想要收藏、国外有人且重金求让等,罗氏均不许。不久商部忽勒令移出,只好将少部分带回天津河北京旗生计维持会博爱工厂,大部分觅赁善果寺余屋,并连夜迁入。这一阶段整理编印了《史料丛刊初集》十册等。终因人力财力的限制,以不得转售异国为约,转让李盛铎。后归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档案才最终被保护起来。

其后,市面上仍有不少流散的大库档案,罗氏继续在北京收集,移居旅顺时,与所藏文物一起运旅。1934年成立大库旧档整理处,印行《大库史料目录》六编。除此以外,自1924年至1936年罗氏编辑、影印出版的有:《史料丛刊初编》、《清太祖实录稿》、《史料丛编》、《皇清奏议》、《皇清奏议续编》等。罗氏等学人对明清两代历史第一手资料的保护整理,使今天的清史研究得以建立在一个全新的基础上。

除去甲骨文研究方面贡献,罗振玉还被认为是敦煌学研究的奠基人,宣统元年,罗振玉来到北京拜访伯希和,看到伯希和所获敦煌写卷,并得知藏经洞仍有数千卷文书,罗振玉极力督促官方将所余遗书悉数运往京师。使这批宝藏于宣统二年秋运抵北京,入藏于京师图书馆。

1896年在上海创办东文学社,培养日文翻译人才,学员有沈肱、樊少泉及王国维。1909年4月-1912年2月担任京师大学堂农科大学(现中国农业大学)“校长”一职。

政治上十分保守,始终效忠清室。辛亥革命后,罗振玉逃往日本。1919年回国。1924年奉溥仪之召,入值南书房。1928年迁居关东州旅顺。九一八事变后追随溥仪,出任满洲国参议府参议、满日文化协会会长等职,受当时人批判为“汉奸”。1940年5月14日在关东州旅顺逝世。

一、殷商史学研究方面,考证殷都邑,研究殷世系,为甲骨文缀合提供了条件。

二、归义军史研究。

三、高昌国史研究。

相关

  • 原牛原牛(学名:Bos taurus primigenius),是一种已灭绝的牛亚种,是现代家牛未驯化的野生近亲。最后一只于1627年在波兰灭绝。原牛出现在欧洲和西亚的石器时代的洞穴壁画中,显示它是重要
  • 共价修饰共价修饰(Covalent modification)是酶中的氨基酸残基因发生共价修饰而使酶发生活性变化的过程,这是酶的一种活性调节机制,为可逆的。
  • 全球帝国全球帝国(英文:Global empire)或世界帝国(德文:Weltreich,荷兰文:Wereldrijk) 是帝国的一种形式,即全球性或世界性的帝国,属于超级帝国范畴,通常表现为幅员辽阔、在全世界具有影响力的
  • Huffington Post《赫芬顿邮报》(英语:Huffpost,原名英语:The Huffington Post)是一个美国的多语言网络传媒。该传媒由阿里安娜·赫芬顿、肯尼斯·勒利尔(英语:Kenneth Lerer)、安德鲁·布莱巴特及乔
  • 补充法案《婚姻(婚姻定义)补充法案》(英语:Marriage (Definition of Marriage) Amendment Bill)为新西兰众议院(House of Representatives of New Zealand)所通过让同性婚姻获得合法地位的
  • 偏二甲肼偏二甲肼,或称1,1-二甲基联氨、偏二甲基联胺、偏二甲基肼,分子式(CH3)2NNH2,英文缩写UDMH(Unsymmetrical dimethylhydrazine),无色易燃液体。二甲胺与亚硝酸作用后经还原而得。二
  • 计算机文件计算机文件(或称文件、电脑档案、档案)是存储在某种长期储存设备或临时存储设备中的一段数据流,并且归属于计算机文件系统管理之下。所谓“长期储存设备”一般指磁盘、光盘、磁
  • 基因共表达网络基因共表达网络是一种无向图,每个节点代表基因,如果二者存在明显的共表达关系,就用一个边连接两个节点。 对不同的样本或者不同的实验条件建立基因表达谱后,可以通过查看不同样
  • 程宗伊 (书法家)程宗伊(?-1942年),字学川,浙江省海盐县人。清朝进士、书法家。清朝光绪三十年(1904年)末科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旋被派往日本留学,入日本法政大学,1907年毕业。归国后,光绪三十三年(1907
  • 成都海峡两岸科技产业开发园成都海峡两岸科技产业开发园位于中国四川省成都市西郊的温江区,是国家级经济开发区,区内包括台湾统一集团等台资企业,也有面向中小企业的产业孵化园。西南财经大学(本科部)、成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