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刺尾鱼毒素
✍ dations ◷ 2025-05-21 21:14:34 #刺尾鱼毒素
刺尾鱼毒素(英语:Maitotoxin,简称MTX)是一种由甲藻门中的岗比甲藻(Gambierdiscus toxicus)产生的剧毒物质。这种化合物是目前人类发现的毒性最强的非蛋白质类毒素:对小鼠的LD50仅为50ng/kg,只需0.13µg/kg的腹膜注射便可致死。 刺尾鱼毒素常与西加鱼毒素一同存在,并共同引起西加鱼毒中毒。 刺尾鱼毒素最早被分离于一种能引起西加鱼毒中毒的刺尾鱼科鱼类栉齿刺尾鱼;这种鱼在塔希提语被称为“maito”,因此该毒素得名“maitotoxin”。后来人们则发现它实际上是由岗比甲藻产生的,经食物链蓄积于各种不同品种的鱼类体内都有此毒素存在。刺尾鱼毒素激活Ca2+通透性非选择性阳离子通道(钙通道),使得Ca2+内流,细胞内浓度急剧上升。通常认为刺尾鱼毒素会在这些离子通道上形成孔道。这会产生一系列的生理作用(如细胞膜去极化),并最终激活细胞死亡级联反应,导致质膜发泡并最后使细胞溶解。 刺尾鱼毒素还激活细胞质基质中由钙激活型蛋白酶钙激活酶-1与钙激活酶-2,从而导致细胞坏死。 此外,有研究显示刺尾鱼毒素也能引起许多与细胞内钙离子浓度没有直接关系的生物效应,因此它的毒性很有可能还有其他未知的作用机理。刺尾鱼毒素的分子为32个环组成的稠环结构,具有32个含氧杂环(环醚)、22个甲基、28个羟基和两个硫酸酯基,其中硫酸酯基有着重要的生物学效应,对其毒性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它是由生物产生的非蛋白,非多糖分子中最大的,最复杂的之一。刺尾鱼毒素的分子结构是由东北大学、哈佛大学和东京大学通过核磁共振及辅助的质谱和化学合成确定的。然而,近年来Gallimore与Spencer等人在参照生物合成原理及水生生物聚醚的合成模型后认为目前的结构中的一个环形结(J-K环形结)有问题,因而怀疑整个结构的准确性。 Nicolaou和Frederick则认为即使考虑到生物合成原理,目前的结构模型仍是正确的。 与此有关的争议至今仍未解决。刺尾鱼毒素的生物合成的核心通过的是聚酮合酶路径。
相关
- 第一代头孢菌素(法语:Cephalosporine、英语:Cephalosporin),又名先锋霉素,是一系列属于β内酰胺类的抗生素。与头霉素一并细分为头孢烯。头孢菌素化合物最初是于1948年,由意大利科学家Giu
- 炎症性肠病炎症性肠病、发炎性肠道疾病(英语: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简称IBD)是一组特定的肠道慢性疾病的统称,主要包括克隆氏症和溃疡性结肠炎两种。炎症性肠病的主要分为克罗恩病
- 肚腩赘肉肚腩赘肉俗称啤酒肚,泛指囤积在腰间的脂肪组织,在腹部外斜肌附近尤其常见。男性比女性较容易有肚腩赘肉,那是由于女性身体一般会把脂肪储备在臀部与大腿附近。人年纪愈步入中年
- 环境承载力环境承载力,有时也称环境容纳量、环境容受力、环境人口容量。是指在一定条件下某一环境体系所能承担的人类数量及人类活动总量,它既包括自然环境提供给人的各类有形的与无形的
- 志留纪志留纪(Silurian,符号S)是地质时代表古生代的第三个纪,约开始于4.44亿年前,结束于4.19亿年前。志留系一名源于威尔士地区一个古老部族志留人(英语:Silures)。1835年,英国R.I.莫企逊,在
- 疟蚊见内文疟蚊属(学名:Anopheles),别称按蚊或马拉利亚蚊,是蚊科(Culicidae)下的一属,成虫的特征是翅膀大多数有斑,停留时身体与停留面保持一角度。其中有30—40种是疟原虫属生物的寄主,会
- 克罗地亚克罗地亚共和国(克罗地亚语:Republika Hrvatska),通称克罗地亚(克罗地亚语:Hrvatska),是一个位于中欧、地中海和巴尔干半岛交会处的单一议会共和制国家,首都与最大城市为萨格勒布。克
- 环境健康展望《环境健康视角》(Environmental Health Perspectives)是一份1972年起由美国国家环境健康科学研究所(英语:National Institute of Environmental Health Sciences)发行的学术期刊
- 婴儿哭闹婴儿哭闹(Baby colic)也称为婴儿肠绞痛,定义为婴儿每天哭超过三小时,每周超过三天,持续三周以上,但其他方面都正常的情形,一般会发生在晚上。婴儿哭闹一般不会造成长期的问题,不过会
- 腹胀腹部胀气(英语:abdominal bloating)也称为腹胀,是一种在各种年龄下都可能发生的症状,腹部胀气可能和功能性肠胃疾病(英语:Functional gastrointestinal disorder)或是其他器质性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