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娘日归泥”为章太炎提出,完成钱大昕于中古音上未成之理论。
古汉语语音中,中古音是承上古音,开启下近古现代音的。中古音可分为两个时期,分别是“隋唐之际”的中古前期与“唐末宋初”的中古后期。古汉语语音之研究,以“隋唐之际”的中古音为主干。钱大昕已提出古无轻唇音这原理,而他亦提出古无舌上音。“知彻澄娘”等舌上音在中古前期(隋唐)已出现,“知彻澄娘”等舌音于隋唐时可能仍念作“端透定泥”等舌头音,而到后来才变作舌上音,无损中古前期知彻澄娘等舌上音的规律。另外,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卷五‧舌音类隔之说不可信》指出“古人多舌音,后代多变为齿音,不独‘知彻澄’三母为然也。”提出古无正齿音。但对于娘日归泥,钱大昕“古无舌上音”中,已指出中古前期始出现的“知彻澄”上古为“端透定”,但却没有提及“娘”与“泥”的关系,因此只提出“知彻澄”上古为“端透定”的见解。章太炎则能找出证据,证明“娘”古亦当为“泥”。如文献中,章太炎于《国故论衡‧上‧古音娘日二纽归泥说》:“古音有舌头泥纽,其后别支,则舌上有娘纽,半舌半齿有日纽。于古皆泥纽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