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纳斯特·塔尔顿

✍ dations ◷ 2025-09-11 00:46:42 #1754年出生,1833年逝世,英国陆军上将,英国政治人物,牛津大学大学学院校友,大不列颠议会议员,美国独立战争英国军事人物,第1届英国下议院议员,第2届英国下

陆军上将伯纳斯特·塔尔顿爵士,Bt,GCB(英语:General Sir Banastre Tarleton,1754年8月21日-1833年1月16日),英国陆军将领及政治家,1775年至1781年期间参与讨伐美国独立战争,返国后于1790年至1806年及1807年至1812年两度担任下议院利物浦选区议员。

塔尔顿的家族祖居兰开郡,后来移居利物浦,颇有名望。1775年,美国独立战争爆发,他旋即应募跟随英军军官康沃利斯勋爵前往北美洲对抗当地革命军,期间表现突出而获英军倚重,但却为当地革命份子所痛恨。

后世对塔尔顿的评价不一,不少美国学者指他手段残忍,其中在1780年的“沃克斯华屠杀”中被指大肆屠杀示意投降的革命军,因而在后世取得“血腥塔尔顿”(Bloody Tarleton)及“卡罗莱纳屠夫”(The Butcher of the Carolinas)等负面称号;但支持他的人则形容他骁勇善战,当时不少英国民众视他为战争英雄,使他同时在后世拥有“青龙”(The Green Dragoon)的美誉。随着英军在1781年的“约克镇围城战役”战败,标志着美国独立战争的告终,塔尔顿随大队投降后,终在1782年1月安全返回英国。

塔尔顿在英国成为了辉格党的支持者,并在1790年起代表家乡利物浦出任下议院议员,前后近22年之久,但他在参政后期转投托利党。在下院,塔尔顿主张反对与法国开战,同时反对废除奴隶贸易,颇受注目。此外,塔尔顿在1787年发行回忆录讲述美国独立战争,书中将英方战败原因归咎于康沃利斯勋爵,两人因而交恶。塔尔顿退出下院后淡出政坛,在什罗普郡过着平静的退休生活,晚年分别在1818年及1820年获英廷册封从男爵和颁授GCB勋衔,以肯定他的战绩。

伯纳斯特·塔尔顿在1754年8月21日生于英格兰利物浦,家族祖居兰开郡,后来移居利物浦,在当地颇有名望,屡有家族成员担任利物浦市长。塔尔顿的父亲约翰·塔尔顿(1719年-1773年)是贸易商人,主要从事奴隶贸易,亦曾于1764年至1765年出任利物浦市长。至于塔尔顿的母亲是珍·帕克(Jane Parker,1724年-1798年)同样祖籍兰开郡,是伯纳斯特·帕克的女儿,因此塔尔顿的名也是以其外祖父命名。至于“伯纳斯特”一名最远可上溯其母亲的先祖托马斯·伯纳斯特爵士(Sir Thomas Banastre,?-1379年),他生前曾获爱德华三世颁授嘉德勋章。

伯纳斯特·塔尔顿在家中六名兄妹中排行第二,有一长兄名托马斯(1753年-1820年),另有三名胞弟及一名胞妹分别名约翰(1755年-1841年)、威廉(1758年-?)、克莱顿(Clayton,1762年-1797年)及布丽吉特(Bridget,1760年-1818年)。塔尔顿的父亲希望让儿子学习法律,所以在1770年送托马斯及伯纳斯特到牛津大学,并将伯纳斯特的名字登记到伦敦的中殿律师学院。伯纳斯特在1771年正式入读牛津大学的大学学院,学习法律及其他外语,但他对学业并不热衷,相反却把时间花在赌博、运动及到处消遣。到1773年,伯纳斯特的父亲去世,他遂从遗产继承得5,000英镑,可是不出一年即全数在赌桌上花光。

塔尔顿从没有于牛津大学毕业,为清还欠债,在得到母亲的资助下,他在1775年出800镑购入军职,到英皇第1龙骑卫队担任属于初级军衔的骑兵旗手(Cornet)。同年,美国独立战争爆发,他遂自发在12月随英军军官康沃利斯勋爵前往北美洲镇压起义。

塔尔顿在讨伐美国独立战争的表现出众,1776年12月他参与行动成功在新泽西俘虏敌方将领查尔斯·李(Charles Lee),并因军功获擢升为副旅长(Brigade Major)。1777年至1778年期间,他曾在新泽西、马利兰及宾夕凡尼亚等地参与战事,当中在1777年9月参与过在宾夕凡尼亚的白兰地酒战役(Battle of Brandywine),此后一度驻守宾夕凡尼亚,并获擢升为上尉。到1778年7月,英军北美总司令亨利·克林顿爵士设立英国军团(British Legion),军团由一些北美的保皇党志愿者、龙骑卫队及数个步兵团组成,其中克林顿爵士以卡思卡特勋爵(Lord Cathcart)为军团上校,而塔尔顿则获提拔为军团中校。不久以后,卡思卡特获得擢升,塔尔顿遂全权统领军团辖下的骑兵部队。在塔尔顿的带领下,军团在1780年初向南卡罗莱纳进发,并在同年5月成功协助克林顿爵士取下革命军重要据点查尔斯顿。

攻陷查尔斯顿以后,塔尔顿获指派追击亚伯拉罕·布福特(Abraham Buford)所率的敌方援军,结果在5月29日于南卡罗莱纳的沃克斯华(Waxhaw)大举痛击布福特,布福特的多名部众被杀,史称“沃克斯华屠杀”,但英方则称之为沃克斯溪战役(Battle of Waxhaw Creek)。据了解,布福特原本在沃克斯华向塔尔顿示意投降,但塔尔顿却未有理会,才导致屠杀发生。但也有意见认为,塔尔顿在屠杀前曾向布福特传达讯息,表示愿意以宽厚的条件接受布福特投降,但布福特没有接受;至于双方在沃克斯华作战时,塔尔顿的座骑却中弹身亡,而塔尔顿亦堕马于地上,无法指挥,最终才导致屠杀的发生。后世对塔尔顿在沃克斯华屠杀的表现评价不一,不少美国历史学者形容他是“血腥塔尔顿”(Bloody Tarleton)、“血腥阿班”(Bloody Ban)、“沃克斯华屠夫”(The Butcher of the Waxhaws)或“卡罗莱纳屠夫”(The Butcher of the Carolinas);但塔尔顿在沃克斯华的表现却深得英方肯定和赞许,有关事迹令他在英国声名大震,在后世取得“青龙”(The Green Dragoon)的美誉。

1780年8月16日,塔尔顿进一步在卡姆登战役中协助康沃利斯勋爵彻底击败革命军,并在紧接两日后的钓鱼溪战役入面乘胜追击,击溃由托马斯·萨姆特(Thomas Sumte)领导的革命军。但到随后11月的布莱克斯托克农场战役却遇上轻微挫折,至翌年1月的考彭斯战役(Battle of Cowpens)更遭重创,整队骑兵部队仅余下200多人。自此以后,英军整体形势开始逆转,在1781年3月,塔尔顿于南卡罗莱纳参与由康沃利斯领导的吉尔福德县府战役(Battle of Guilford Court House),结果在战事中受伤,事后右手两只手指被切除。历经重创后,塔尔顿一度希望从军中退役返英,但却被康沃利斯勋爵设法挽留,而在他的提拔下,塔尔顿复于6月15日正任为英军正规中校,并名义上隶属于第79步兵军团,不过实际上则继续统领英国军团。

自吉尔福德县府战役后,塔尔顿的部队跟随康沃利斯前往维珍尼亚,并在6月试图突袭准备在夏律第镇开会的汤玛斯·杰佛逊,但杰佛逊等人及时逃逸。经过零星战斗后,康沃利斯在8月指示塔尔顿的部队跟随他到约克镇,但克林顿爵士却建议塔尔顿留在威廉斯堡,最后在康沃利斯的坚持下,塔尔顿惟有率部跟随他到约克镇,并驻守于附近的告罗士打角。可是,驻守约克镇很快就注定是一个错误的决定,不久以后,革命军领袖乔治·华盛顿率大军由北面迫近约克镇,而华盛顿的法国盟友格拉斯伯爵更率领军舰从海路而来,对约克镇形成包抄之势,并向约克镇进击,史称“约克镇围城战役”(Siege of Yorktown),战事持续近一个月,结果以英军大败收场,康沃利斯勋爵于10月19日决定投降,标志着英军在美国独立战争中大势已去。

康沃利斯勋爵投降后,留守告罗士打角的塔尔顿等人亦不战而降,随之沦为战俘,并随大队被送往纽约签署假释文件。最后于同年12月启程返回英国,1782年1月18日返抵伦敦。

塔尔顿返回英国后成为大受欢迎的人物,他镇压美国独立战争的事迹获广泛传诵,他自己很快更加入了辉格党的社交圈子,并与威尔士亲王及查尔斯·詹姆士·福克斯等人为伍。然而,塔尔顿在英国没有工作,仅仅继续从他的中校身份向军队支取半薪,加上他热衷赌博及沉迷享乐,没多久就陷入财政困难。

1782年初,内政大臣谢尔本勋爵有意任命康沃利斯勋爵为印度总督,康沃利斯随即打算安排塔尔顿一同前往印度,并让他打理骑兵队。不过由于康沃利斯刚刚透过人质交换协议的形式从北美返英,而有关保释又未失效,结果康沃利斯的任命始终也没有实现。 未几,塔尔顿获康沃利斯安排下前往法国南部避债,并在当地住上好一段日子,而他的债务最后由家人所分担。返回英国后,塔尔顿继续追随福克斯等人,并在1784年4月宣布代表辉格党竞遂下议院利物浦选区议席,但却以些微票数落败。这时的塔尔顿再因为欠下债务而避居法国,为了偿债,他在法国撰写名为(《1780年及1781年北美南部地区战役》)的回忆录,内容多对前英军北美总司令克林顿爵士有所回护,并将英军战败责任归咎于康沃利斯勋爵,不过书成后塔尔顿没有立即将之出版。

到1786年2月,康沃利斯勋爵获政府正式任命为印度总督,塔尔顿遂立即从法国回到伦敦,寻求希望与康沃利斯一同前往印度。然而,当时英国政局由托利党的小皮特领导,皮特自然不愿有辉格党员出任政府公职,结果塔尔顿前往印度发展的希望再度落空,并惟有再回法国。塔尔顿在1787年3月终于出版他的回忆录,这导致他与康沃利斯的关系决裂。外界对该书评价不一,有康沃利斯的支持者对书中观点加以反驳,并出书回应,而塔尔顿与康沃利斯的友谊再也没有修复过来。

塔尔顿在1788年返回英国,并积极筹备再次竞逐下院议席。到1790年,塔尔顿第二度出选利物浦选区,结果成功当选,晋身下院,同年又获得上校军衔。在下院中,塔尔顿站到属于反对派的辉格党一方,反对与法国开战,但在奴隶贸易的议题上,却与支持废奴的辉格党走相反路线,这是因为利物浦是英国的主要贸易城市,废除奴隶贸易会对当地经济构成很大打击。至于他反对与法国开战,也是考虑到利物浦与法国的贸易会因为开战而中断。

另一方面,塔尔顿曾于1792年9月访问巴黎,其时正值法国大革命,当地局势相当不稳,塔尔顿亦在同月及时回到英国。不过,英国当时正准备向法国开战,故他出访一事被舆论质疑他向法国提供有利情报。到1793年,第一次反法同盟爆发,塔尔顿本有机会从军出征,但他因病而没有成行。在1794年,他进而获军方颁授少将军衔。

1796年,下院再次举行大选,这次托利党为拖垮塔尔顿,而将塔尔顿的胞弟约翰·塔尔顿安排为利物浦选区候选人,两人遂成为对手。约翰·塔尔顿乃托利党人,原属下院锡福德(Seaford)选区议员,虽然两人属于不同党派,但兄弟关系一向要好。可是,这次选举却使兄弟反目,塔尔顿最后击败胞弟成功连任,但两人的关系却因为这正面冲突而陷入永久决裂。

尽管与胞弟决裂,但塔尔顿自1796年大选以后却与托利党的关系逐渐改善。在1798年,他终获派以少将身份到葡萄牙服役,塔尔顿在1799年3月起行,但到葡萄牙后发现被投闲置散,无所作为,所以在同年10月返回英国。回到英国后,塔尔顿虽然仍然名义上是辉格党人,但却因为早前接受过托利党的任命,身份开始变得模糊,也渐少在下院辩论中发言。到1801年1月1日,他获军方晋升为中将,没多久以后在同年获任命前往爱尔兰南部担任司令,统率当地部队,以防范拿破仑突袭英国后方。但事实上,拿破仑从没有进犯爱尔兰,所以爱尔兰的局势相当平稳。到1802年,英、法签定《亚眠条约》,双方战事告一段落,塔尔顿随即卸任离开爱尔兰,并于同年荣任第21龙骑卫队的上校一职。

英、法间的和平并不持久,战事很快就在1803年再度展开,塔尔顿原本希望会获委任为爱尔兰的总司令,但总司令一职却由卡思卡特勋爵出任,自己却只获任命为副司令。塔尔顿心有不甘,于是获批准调往指挥英格兰西部地区,一直到1809年为止。到1806年,下院再度举行大选,这时的塔尔顿已转投阵营为托利党人,并成为已故首相皮特的支持者,代表辉格党的威廉·罗斯科遂成为他的主要对手。这次选举相当激烈,塔尔顿最终以些微票选被击败。虽然在选举中落败,但下院在半年后于1807年又一次召开大选,塔尔顿旋即卷土重来,在大选中以大比数击倒罗斯科而重返下院。此外,塔尔顿在当选后于1808年还获终身荣任为贝里克及神圣岛总督(Governor of Berwick and Holy Island)。

可是,塔尔顿在下院却未能再有所作为,闲时与妻子出席伦敦的社交场合,他在下院仅主要在半岛战争期间,抨击英方主将威灵顿勋爵对法国的战略方针失误,但他的抨击未能获得舆论支持。到1812年1月1日,塔尔顿终获军方擢升为将军。同年,下院在10月举行大选,但这次塔尔顿选择退出政坛,结果其议席由托利党政治家乔治·坎宁夺得,至此塔尔顿出仕下院前后近22年。

塔尔顿退出下院后逐渐淡出政坛,在1814年,他与妻子迁入位于什罗普郡的伦沃丁府(Leintwardine House,今属赫里福德郡),过着平静的退休生活。到1815年1月,英廷决定大举向曾参与拿破仑战争的将士授勋,但当中不包括曾参与美国独立战争的将士。塔尔顿感到心有不甘,遂致函时任陆军及殖民地大臣巴瑟斯特勋爵(Lord Bathurst)要求获得平等待遇,但没有获得正面答复。塔尔顿之后转而前往伦敦寻求好友约克公爵协助,最终促成他在1818年11月6日获封从男爵,并因此取得爵士头衔。同年,他还进而获终身委任为第8轻龙骑卫队的上校。

1820年,塔尔顿的好友威尔士亲王摄政10年以后,终于继承父亲皇位,成为乔治四世。乔治四世继位后急不及待宣布向塔尔顿授予GCB勋衔,以报答及肯定塔尔顿对国家所作的贡献,塔尔顿在1820年5月20日正式获勋,并由约克公爵主持授勋仪式。

塔尔顿晚年没有再出席公众场合,也没有出席威廉四世在1830年的登基大典。他闲时主要花时间在伦沃丁府附近钓鱼、打猎和骑马。临终前几年的塔尔顿因为中风而变得行动不便,最终在1833年1月16日卒于伦沃丁府内,终年78岁,当日正好是考彭斯战役52周年的前夕。据记载,塔尔顿的遗体在1月25日安葬于伦沃丁附近的抹大拉圣马利亚教堂旁的墓地,不过由于文献散佚,坟墓的确实位置今已不可考,惟教堂内现时仍竖有一块塔尔顿爵士纪念碑,供人凭吊。

塔尔顿于1782年认识女诗人及演员玛丽·罗宾逊(Mary Robinson,1757年-1800年),玛丽曾经是威尔士亲王的情妇。塔尔顿与玛丽的情侣关系维持大约15年,两人同居多年,亦曾一同居于法国,玛丽更在1783年怀孕,但却以流产告终。由于玛丽本身是失婚妇人,另外又在前一段婚姻育有一名女儿,因此两人的来往一直遭塔尔顿家人反对,两人最后在1797年分手离场。

1798年12月17日,塔尔顿在伦敦白厅迎娶已故第四代安卡斯特公爵的私生女苏珊·伯提(Susan Bertie,1778年-1864年)为妻,苏珊本身比塔尔顿年轻24岁,塔尔顿在1833年逝世后,苏珊比丈夫多活了31年,至1864年以87岁高龄去世,两人终生无子无女。此外,塔尔顿育有一名私生女,名叫班尼亚·乔治亚娜·塔尔顿(Banina Georgiana Tarleton,1797年12月19日-1818年4月12日)。根据记录,班尼亚的母亲名“柯莲娜”(Kolina),其余所知不多,班尼亚在1818年死时年仅20岁。

在后世,塔尔顿一角曾在多部影视作品中出现。其中,在1985年的滑稽电影《戏假情真》(Sweet Liberty)中,塔尔顿由米高·坚所饰。至于在2000年以美国独立战争为题的电影《孤军雄心》中,入面有一名名为塔辉顿上校(Colonel Tavington)的虚构人物,由积逊·艾锡所饰,影片中的塔辉顿上校是位老练而无情的骑兵司令,正正就是以塔尔顿为蓝本。

2006年以废除奴隶贸易为题材的电影《奇异恩典》(Amazing Grace)入面,塔尔顿由西亚朗·辛德斯(Ciaran Hinds)扮演。影片中的塔尔顿被描绘成为在下院反对废奴的主要领导人物,而且是威廉·威伯福斯的主要对手。

相关

  • 新芬党新芬党(爱尔兰语:Sinn Féin,意为“我们自己”),爱尔兰(北爱尔兰和爱尔兰共和国)政党,由阿瑟·格里菲斯建立于1905年。新芬党是爱尔兰共和军的正式政治组织,主张建立一个包括目前的爱
  • 以偏概全以偏概全或取样偏误(英语:Sampling bias)是指以少数的例证或特殊的情形,强行概括整体。以偏概全有几种常见的形式:俄罗斯人都喜欢喝伏特加。不一定所有俄罗斯人都喜欢喝伏特加。
  • 布料织物(英语:fabric),俗称布,是由纱线等带有纤维的材料制成的一种织品。可以由棉纱纺成棉布,也可以由人造纤维制成,或者以混合棉纱与人造纤维制成混纺布。布是很多日用品和工业产品的
  • 木耳属木耳属(学名:Auricularia)是木耳科食用菌一个属,又名.mw-parser-output ruby.zy{text-align:justify;text-justify:none}.mw-parser-output ruby.zy>rp{user-select:none}.mw-pa
  • 自由祖国党 (巴拉圭)自由祖国党(西班牙语:Partido Patria Libre,缩写为PPL)是巴拉圭的一个左翼政党。该党成立于2002年。该党自称是一个“马克思主义、爱国主义和反帝国主义”政党。该党的总部位于
  • 打酱游打酱游是17173旗下正版游戏数字发售平台,于2013年5月31日首度推出。 目前已经接入的正版游戏包括《仙剑奇侠传五》、《仙剑奇侠传五前传》及其试玩版。
  • 麦当娜音乐作品麦当娜音乐作品可以指:
  • 赤子岩赤子岩(あかごいわ)是对那些流传有婴儿相关传说的岩石总称。日本各地都存在有赤子岩,多半有只要向其许愿就能治好婴儿或幼童夜哭症的共通点。
  • 若翰·雷若翰·雷(意大利语:Giovanni Battista Re;1934年1月30日-)是一位主要在罗马教廷工作的意大利籍天主教主教级枢机。他于2001年获擢升为枢机。另外他曾经出任圣座主教部(英语:Congreg
  • 崔敏姬崔敏姬(韩语:최민희,1960年12月3日-),是大韩民国的政治人物、新政治民主联合党员,2012年5月30日起担任韩国国会比例代表制议员。崔敏姬中学就读首尔惠化女子高等学校(朝鲜语:혜화여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