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家军

✍ dations ◷ 2025-11-12 21:51:15 #明朝军事,中国古代部队

戚家军,是中国古代历史上少有的几支以带军将领命名的武装力量,以其严明的军纪,高强度的训练,精良的冷热兵器和一流的战法战阵著称十六世纪,前后半个世纪的历程征战中国南北,长城内外,胜多败少,在中国明代对外战争中彪炳史册,堪与宋代岳家军比肩,为中国后世官民所称颂。

戚家军由明代中国一代悍将戚继光于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在明代浙江金华府义乌县招募当地农民和周边永康、东阳、处州等处农民矿徒编练而成,时军力约四千人,后历经浙江台州温州剿灭倭寇之战,复入福建剿倭,兵力增至六千,堪平南方倭乱之后,随戚继光北调京师,贯彻戚继光防虏策略,在北直隶大修长城要塞,并引进骑兵,车兵,编练成一支包含诸兵种的武装力量,戚家军退守长城天险,出攻大漠塞北,成为隆庆、万历年的一支明军劲旅。

戚家军战法奇特,以戚继光手创之“鸳鸯阵”最为著名,11人为队,攻守分工明确,对抗倭寇善于近身肉搏的步兵效果显著,史载戚家军以鸳鸯阵数度正面直接击破大队强悍倭寇,在嘉靖四十年(1561年)台州宁海、新河、花街、长沙诸战役中战果惊人,出现伤亡比极其悬殊的战例(宁海遭遇战明军斩杀300倭寇,无一阵亡),此后鸳鸯阵一直为戚家军所发扬光大。

戚家军武器更为出色,不仅有江南所产之狼筅,更有多种长短武器的小组组合,包含倭刀腰刀火枪等等。戚家军的最大特色是装备了大量火器,除了火铳之外,大量火炮也装备到部队装备序列中,明军火器装备数量从戚家军开始达到一个更高的水准,戚家军组建骑兵之后,火枪骑兵队成为戚家军依托长城防线几次打破蒙古铁骑的法宝。

相关

  • 副木夹板、副木(英语:Splint),亦称夹,为一种硬性或有弹性的装置,可将移位的或可动的身体部位保持在适当位置,也能对受伤部位提供保护。副木可用于严重程度不至于需要固定整个受伤部位的
  • 陆佃陆佃(1042年-1102年),字农师,号陶山,越州山阴人。生于庆历二年(1042年),自幼家贫,好学,晚上靠月光读书,传为美谈,曾在金陵“受经于王安石”。熙宁三年(1070年)进士,授蔡州推官、国子监直讲,历
  • 伊斯兰教与儿童伊斯兰教与儿童涉及的议题包括儿童在伊斯兰教里的权益、儿童对父母负有的义务、父母对亲生及领养子女的权利等。在穆斯林国家,儿童占总人口的45%,因此对儿童的照顾及教育在伊
  • 密码强度密码强度,指一个密码对抗猜测或是暴力破解的有效程度。一般来说,指一个未授权的访问者得到正确密码的平均尝试次数。密码的强度和其长度、复杂度及不可预测度有关。强密码可以
  • 埃德萨伯国埃德萨伯国(拉丁语:Comitatus Edessanus)又译作埃泽萨伯国,是11世纪末因第一次十字军东征所建立的四个十字军国家之一。其首都埃德萨城为现代土耳其境内的尚勒乌尔法市。在拜占
  • 查尔斯·布尔芬奇查尔斯·布尔芬奇(Charles Bulfinch,1763年8月8日-1844年4月15日)是一位美国建筑师,被多方誉为第一个美国本土出生的专业建筑师。布尔芬奇主要在家乡波士顿和华盛顿特区工作,他一
  • 帕特里克·奥布莱恩帕特里克·奥布莱恩(Patrick O'Brian,1914年12月12日-2000年1月2日),CBE。原名理查德· 帕特里克·茹斯(),英国作家、翻译家,以描写拿破仑时代海战和海军生活的怒海争锋系列小说闻名
  • 制矩制矩(越南语:Chế Củ/.mw-parser-output .han-nom{font-family:"Nom Na Tong","Han-Nom Gothic","Han-Nom Ming","HAN NOM A","HAN NOM B","Ming-Lt-HKSCS-UNI-H","Ming-Lt-HK
  • 亚历山大·泊里雅科夫亚历山大·泊里雅科夫(俄语:Александр Поляков,1945年9月27日-),苏联犹太裔理论物理学家,曾长期任职于莫斯科的郎道理论物理研究所。他对物理问题具有无以伦比的洞
  • 林安彬林安彬(1940年3月-),男,回族,广东崖县(今海南三亚)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人物,曾任海南省政协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