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面重构

✍ dations ◷ 2025-11-23 13:54:27 #凝聚体物理学,表面化学,材料科学

表面重构(surface reconstruction)指的是晶体表层原子的排布结构与晶体内部原子的排列方式不一致的现象。对表面重构的研究可以帮助理解不同材料表面上的化学特性。表面重构既可以发生在单一化学组分的晶体表面(例如Si(111)7×7表面重构);当另一种材料吸附在晶体表面(例如银原子吸附在Si(111)7×7表面),吸附原子也可以引起新的重构。

理想情况下的晶体向各方向无限延伸,其中任一原子的平衡位置由晶体中其他所有原子对其作用力的总和决定。因此,每个原子所在的位置在理想晶体中是等价的,生成的晶体结构是周期性的。现实情况下的晶体大小有限,这就导致了靠近晶体表层的原子受到的作用力不同于晶体内部的原子,从而造成晶体表面原子排列方式不同于晶体内部的结果。晶体表层原子的这种行为可被分为弛豫(relaxation)和重构(reconstruction)两种情况。

弛豫指表面的原子层整体相对于内部的本体(bulk)的位置变化。较为常见的情况是垂直方向上的上下位移,即法向弛豫(normal relaxation)。大部分金属表面上的弛豫都是这种类型。某些材料的表面也可能在发生法向弛豫的同时有切向的弛豫。

重构指表面原子层上的原子重新排布所导致的表层二维结构的变化。重构可能会改变表面的对称性:例如在Pt(100)表面,重构使得原先的正方形晶格(英语:square lattice)变成六角形晶格(英语:hexagonal lattice)。重构既可以只影响表面的一层原子,也可以影响多层的原子。遵循原子数守恒的重构(即重构前后表面的原子总量不变)被称作“保守重构(conservative reconstruction)”;反之则被称作“非保守重构(non-conservative reconstruction)”。

上述的弛豫和重构只考虑了真空中原子级清洁表面上的理想情况,即不考虑材料表面与其他介质的相互作用。然而,表面上的吸附也可引起或改变表面的重构。

表面重构是否受吸附的影响主要取决于以下几个因素:

吸附物参与重构的一个实际例子是铟原子在Si(111)表面上的吸附。扫描隧道显微镜的图像中可观测到两种不同的重构—— S i ( 111 ) 3 × 3 {\displaystyle Si(111){\sqrt {3}}\times {\sqrt {3}}} - I n {\displaystyle In} S i ( 111 ) 31 × 31 {\displaystyle Si(111){\sqrt {31}}\times {\sqrt {31}}} - I n {\displaystyle In} 在表面上共存。这是由于吸附物在表面上不同区域的不同局域覆盖率所引发的不同类型的重构。

一般来说,表面上的重构都可以通过一个矩阵标记来描述。如果 a {\displaystyle a} b {\displaystyle b} 代表重构发生前表面结构的基矢, a s {\displaystyle a_{s}} b s {\displaystyle b_{s}} 代表重构发生后重构结构的基矢,则可用以下方程组联系两者:

借助以上的方程组,可以用以下的矩阵来表示二维的重构:

对于表面重构,更常见的标记方式是Wood's记号:

描述的是(hkl)平面上的重构。例如,“calcite(104)(2×1)重构”意为 calcite(方解石)(104)重构平面的原胞中一条基矢的长度变为重构前的两倍,另一条和重构前的长度一样。φ 代表重构后的原胞相对于重构前的旋转角。若 φ = 0,则最后一项可以略去不写。Wood's记号仅适用于表示重构前后基矢的夹角不发生改变的情况;若旋转对称性发生变化(例如正方形晶格经过重构后变成了六角形晶格),则无法用Wood's记号来表示。

测定材料表面的重构不但需要测量表面原子的排列方式,还得将表面的结构与材料内部的结构相互比较。符合要求的实验测量手段大致可分为两类:基于衍射的实验方法,例如低能电子衍射(LEED)或卢瑟福背散射;以及分辨率达到原子尺度的扫描探针技术,例如扫描隧道显微镜(STM)或原子力显微镜(AFM)。

由于硅的晶体结构是钻石结构,Si(100)的理想表面结构是1×1的正方形晶格,且每一硅原子都连接着两条悬键(英语:dangling bonds)。实际观测到的Si(100)表面发生了2×1重构——硅原子两两通过悬键的连接形成一列列二聚体,使悬键的数量减少了一半。这些二聚体有较好的长程有序度,可以在低能电子衍射实验中观测到。

Si(111)的重构较为复杂。硅在低温下沿(111)方向的解理会出现2×1重构,而加热到400°C以上时会出现更加复杂的7×7重构。7×7重构可以用二聚体-吸附原子(英语:adatom)-堆垛层错(英语:stacking fault)(DAS)模型来解释。一个7×7重构表面的原胞包含9个二聚体,12个吸附原子,以及一个角洞(corner hole)。Si(111)的7×7重构结构的探索历经长达25年;科学家借助了低能电子衍射和反射式高能电子衍射(RHEED)(英语:Reflection high-energy electron diffraction)的测量,以及理论计算才得以逐渐地认识其真貌。最终,格尔德·宾宁、海因里希·罗雷尔、Ch. Gerber 和 E. Weibel 发明的扫描隧道显微镜获得了7×7重构在实空间上的图像。7×7重构的完整结构细节也已由大规模并行计算所确认。

金的晶体结构是面心立方,Au(100)表面却重构为扭曲的六角形相。这个六角形相常常被认为是一种(28×5)结构,且相对于方向扭曲和旋转了约0.81°。当温度高于970K时,Au(100)表面发生相变,出现一种未旋转的六角形结构。

相关

  • CONORCONOR是斯洛文尼亚对COBISS系统中个人和公司名称的规范控制,该系统启动于2003年。CONOR记录作者的个人姓名及相关变量、标签、注释等信息,这些信息在整个系统中被唯一指定。目
  • 人格分裂症可以指:
  • 素食主义素食主义(英语:vegetarianism),又称蔬食主义,素食,蔬食(英语:plant-based food)等,是一种有关饮食的文化,主张不食用飞禽、走兽、鱼虾等动物的身体,也就是肉类,实践这种饮食文化的人被称
  • Wnt信号通路Wnt信号通路是一个复杂的蛋白质作用网络,其功能最常见于胚胎发育和癌症,但也参与成年动物的正常生理过程。现在已鉴别出三种Wnt信号通路:经典Wnt通路(canonical Wnt pathway)、
  • 基督救世主主教座堂 (莫斯科)基督救世主主教座堂(俄语:Храм Христа Спасителя)是位于俄罗斯首都莫斯科的东正教教堂,为莫斯科及全俄罗斯牧首的座堂,是世界上最高的东正教教堂,也是最大的东
  • Hinabita《Hinabita》(英:HinaBitter♪、日:ひなビタ♪)是KONAMI公司的虚拟偶像企划(正式名称:Web联动型音乐配信企画)。本是企划监修是由〈Zektbach叙事诗〉的音乐制作人TOMOSUKE(舟木
  • 亨利埃塔·罗斯—因尼斯亨利埃塔·罗斯—因尼斯(1971年-)是一名南非作家。她出生于开普敦,在开普敦大学修读文学硕士曾跟随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约翰·马克斯维尔·库切,她于2000年发表处女作《鲨鱼卵》,2004
  • 周比洮周比洮,隋末起义军领袖,上洛郡人。617年,李密攻克洛口仓,赵、魏以南,江、淮以北,群雄莫不响应,孟让、郝孝德、王德仁及济阴房献伯、上谷王君廓、长平李士才、淮阳魏六儿、李德谦、
  • 卡米耶·肖当卡米耶·肖当(Camille Chautemps,法语发音:.mw-parser-output .IPA{font-family:"Charis SIL","Doulos SIL","Linux Libertine","Segoe UI","Lucida Sans Unicode","Code2000",
  • 何文杞何文杞(1931年-),生于台湾屏东,台湾画家。何文杞出生于1931年日治时期台湾屏东,父亲从商,曾经营杂货店、洗衣店等,毕业于台湾省立屏东师范学校及台湾省立师范大学艺术系毕业,曾任教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