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缺性(英语:Scarcity),又称为稀少性、缺乏,是经济学中的基本概念,意思是个人或社会的资源,不可以满足人类的需求。
稀缺性是一个相对概念,它的出现不取决于需求或资源本身的多少,而是两者之间的比较。当资源少于需求,稀缺性便会出现。若以供需模型来分析,当一件物品价格为零时,且供应量少于需求量,则该物品存在稀缺性的问题。换而言之,我们使用这个词来描述某一种东西时,表明了它供不应求。
稀缺性对个人乃至社会来说,都是无可避免的。对于有些人,金钱是稀缺的;对于有些人,爱情、友情是稀缺的。从整个社会的角度上看,地球上的许多资源是稀缺的,比如水、石油。
由于稀缺性的存在,人们必须作出选择,选取价值较高的选项,放弃价值较低的选项。在放弃了的选项中,拥有最高价值的一个,称为机会成本。在市场中,这成本就是价格。
在多于一人的社会中,稀缺性意味着竞争。面对有限的资源,不是所有人的欲望都能得到满足。因此,社会必须透过竞争的方式,来决定谁得谁失。这种竞争,可以是价格竞争,即价高者得;亦可以是非价格竞争,例如排队、抽签、武力等。
存在稀缺性问题的物品,称为“经济物品”。相反,没有稀缺性问题的,则称为“免费物品”。
经济学家莱诺·罗宾(英语:Lionel Robbins)为“经济学”下的定义是:“一门探讨在资源稀缺的情况下满足生活要求而衍生的人类行为的科学”。经济学研究的是社会如何利用稀缺的资源生产有价值的物品,并进行分配,以达到更高的经济效率。在稀缺性的存在下,找出最有效利用资源的方法,就是经济学研究的目的。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经济学必须面对和解决三个基本经济问题(英语:Economic problem):“生产什么”、“如何生产”以及“为谁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