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政治

✍ dations ◷ 2025-02-23 19:52:58 #明朝政治

明朝政治,是明朝时期的政治制度。

明朝初期沿袭元朝制度,以中书省为行政中枢,置左、右丞相。甲辰正月,初置左、右相国,其中李善长为右相国,徐达为左相国。吴元年,改右相国为左相国,左相国为右相国。洪武元年,改为左、右丞相。由中书省统六部,但不设置中书令。洪武十三年(1380年),胡惟庸案之后,明太祖朱元璋罢中书省,分中书省之权归于六部。原中书省官属尽革,惟存中书舍人。

洪武十三年,明太祖以丞相胡惟庸谋反伏诛,于是废去丞相一职,子孙不得复立。秦、汉以降实行一千六百余年的宰相制度自此废除,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相权与君权合二为一,明朝皇帝大权独揽,在世界政治史上明朝的政治体系也属于罕见的专制政体,施行军权、行政权、监察权三权分立的国家体制,后期由于监察权被废止,国体失衡很快衰败。由于国家事务繁多,皇帝无法处理,初召民间有名望之儒士任四辅官,并依周朝官制称春、夏、秋、冬官,但辅官学问学问虽好,却无行政经验,无法胜任,于是明太祖于洪武十五年九月罢四辅官,仿宋殿阁制设内阁。其后的清朝也大多继承明朝的政治制度。

内阁初期只为皇帝的顾问,相当于今日秘书或幕僚的职务,奏章的批答为皇帝的专责,皇帝为最终决定的权力,而大学士很少有参决的机会。到明仁宗、明宣宗时期,大学士均因有太子经师的恩情,而得以累加至太子三孤身份,地位日益受尊崇。宣宗时期,朝廷事无大小,宣宗均悉数咨询大学士杨士奇的看法而决定。虽然吏部尚书蹇义、户部尚书夏原吉召见时得以参与各部事宜,然而其还远不如杨士奇等内阁成员得以亲自接见。自此,内阁的权力日益增大,到明世宗中叶,夏言、严嵩等人执掌内阁,地位赫然为真正的宰相,亦可压制六部。“虽无宰相之名,但有宰相之责”。

内阁大学士一职多以硕德宿儒或朝中大臣担任,初期只照皇帝的意旨写出,称“传旨当笔”,权力及地位远远不及过去的宰相。宣宗时期,由于杨溥、杨士奇、杨荣等三杨入阁,宣宗批准内阁在奏章上以条旨陈述己见,称为“票拟”制度,又授予宦官机构司礼监“批朱”。票拟之法补救皇帝不见阁臣之弊,但内阁大臣与皇帝沟通,全赖司礼监(宦官),不得不依赖于内部太监送达批红。首辅大学士的职权如同以往的丞相,但必须与宦官合作,才能执掌大政,如张居正结合冯保。而宣宗授予司礼监票拟,由是开启明朝宦官专政之大门。

明朝实行严密的特务政治。为加强对全国官吏的监视,明太祖还设立特务机构锦衣卫,明成祖又设立东厂,明宪宗再设西厂(后来取消),合称“厂卫”,由宦官统领。。武宗时期还一度设有内行厂。锦衣卫设立于洪武十五年,直接听命于皇帝,可以逮捕任何人,并进行不公开的审讯。在东厂设立后,锦衣卫权力受到削弱。东厂成立于永乐十八年,是明成祖为镇压政治上的反对力量而成立。地点位于京师东安门北。东厂的主要职责就是监视政府官员、社会名流、学者等各种政治力量,并有权将监视结果直接向皇帝汇报。依据监视得到的情报,对于那些地位较低的政治反对派,东厂可以直接逮捕、审讯;而对于担任政府高级官员或者有皇室贵族身份的反对派,东厂在得到皇帝的授权后也能够对其执行逮捕、审讯。东厂在设立之初,就由宦官担任提督,后来通常以司礼监秉笔太监中位居第二、第三者担任。西厂设立于宪宗时期,首领为汪直。1482年后被废。其后又被武宗短暂恢复。内厂设置于武宗时期,首领为宦官刘瑾,刘瑾伏诛后,内厂与西厂同时被废,仅留东厂。

明朝在中央设置吏、户、礼、工、刑、兵六部,与前代相比,明朝最初在每部增加尚书、侍郎各一。胡惟庸案之后,朱元璋废丞相之职,取消中书省。六部因此地位得到提高。每部只设一个尚书,两个侍郎,原有的各科尚书降为郎中。各部尚书和侍郎的官阶也上升。其中以礼部(主管教育,负责领导儒家学术,以及祭祀,外交等)和吏部(主管文官升迁)最为重要,户部(主管财政,土地和人口)人员最多。兵部(主管国防),刑部(主管司法,有对较大刑事案件的审判权)与工部(主管公共建设)地位较低。

明朝开始只设给事中。到洪武廿四年,设都给事中六人,分吏、户、礼、工、刑、兵六科,每科一人。该制度基本是继承唐朝的门下省制度。六科官职品级虽低,然职权很高。他们可以不赞成皇帝的意旨。而该制度也发挥一定的改善朝政作用。五寺包括大理寺、太常寺、光禄寺、太仆寺、鸿胪寺。大理寺与刑部和都察院合为三法司,其职权与今日之最高法院相似。大理寺的首长称为大理寺卿,也是九卿之一。其余四个寺的卿职权较低。太常寺负责祭祀;太仆寺管理马匹;光禄寺负责寿宴;鸿胪寺负责接待外宾。

在洪武十三年前,明朝还沿袭元的监察制度,设立御史台,有左右御史大夫各一名。洪武十三年后,朱元璋废御史台。两年之后,朱元璋设立新的监察机构—都察院。都察院下面设立监察御史若干人,分巡全国各省,称为十二道监察御史。每道有监察御史三至五人,范围大体为一省。但监察御史都驻在京师,有事带印出巡,事毕回京缴印。到明末,监察御史分为十三道,共有一百一十人。

包括太师、太傅、太保。这些官职都是虚衔,一般授予功劳相当大的大臣以示荣耀。其中太保和太傅名义上是太子的老师,而太师则是皇帝名义上的老师,但实际上辅导太子的机构是詹事府。詹事府下设两坊、一局、一厅。此外还有太医院,专门负责皇室人员的健康和医疗。太医院附属有生药库和惠民药局。翰林院作为政府的官方学术最高机构,地位相当重要,甚至在政府中都有相当大的影响力。翰林院首长是翰林大学士,此职位者经常会同时兼任内阁大臣。

指不属于各部院的司。主要指通政司和行人司。通政司负责传递公文,公告周知。行人司负责到地方上颁诏谕及赴外国作使臣。

包括国子监、钦天监、上林苑监。钦天监负责观测星象。国子监是当时的最高官方教育机构,有祭酒一人,司业一人,监丞一人,博士五人,助教十五人,学正十人,学录七人,典簿一人,典籍一人,典馔两人。上林苑监负责掌管皇帝的御花园,畜牧场与菜圃。

为宦官衙门。事实上只有在这些衙门工作的宦官才是太监。包括司礼监、内宫监、御用监、司设监、御马监、神宫监、尚膳监、尚宝监、印绶监、直殿监、尚衣监、都知监。以司礼监最为重要,监内的提督太监主管宫内一切宦官礼仪刑名。而秉笔太监在宦官极端专权时竟代替皇帝批公文。此外还设有四个司(惜薪、钟鼓、宝钞、混堂),八个局(兵仗、银作、浣衣、巾帽、针工、内织染、酒醋面,司苑),合为内官廿四衙门。宫女也有六个局(尚宫、尚仪、尚服、尚食、尚寝、尚工),每个局下设四个司。

相关

  • 费迪南德·冯穆勒费迪南德·冯穆勒(Ferdinand von Mueller,1793年1月8日-1896年10月10日)为德国-澳大利亚医生、地理学家及植物学家。
  • 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英语: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通常简称为 PNAS;PNAS USA)是美国国家科学院的官方学术周刊。
  • 修补你的心《修补你的心》(英语:Fix You),是由英国摇滚乐队酷玩乐团所演唱的一首歌曲。歌曲由乐队四名成员共同谱写,并收录在他们于2005年发表的第三张专辑《XY密码》中。这首歌的前半部分
  • 迷鸟迷鸟是那些由于天气恶劣或者其他自然原因,偏离自身迁徙路线,出现在本不应该出现的区域的鸟类,例如曾经在中国湖南省东洞庭湖自然保护区发现的大红鹳就是迷鸟。
  • 加藤制作所 (金属部品)株式会社 加藤制作所,简称加藤制作所,是一家位于日本岐阜县的精密机械零件制造公司,主要客户为三菱重工业株式会社及川崎重工业株式会社。加藤制作所位于日本中部制造业重镇岐
  • 后龙顺天宫后龙顺天宫位在台湾苗栗县后龙镇南龙里南龙街10邻144号。一楼正殿主祀七府千岁,二楼观世音菩萨,三楼玉皇大帝,已有200年历史。宫庙前广场建有一座顺兴台,遇到庆典等活动皆在此地
  • 潘鸿鼎潘鸿鼎(1865年-1913年),字铸禹,江苏宝山县人。清朝政治人物。潘光旦之父。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进士,同年五月,改翰林院庶吉士。光绪二十九年四月,散馆,授翰林院编修。进士馆优等法政毕
  • 路易斯·戈伊狄索洛路易斯·戈伊狄索洛·加伊(西班牙语:Luis Goytisolo Gay,1935年3月17日-)是西班牙作家,西班牙皇家学院院士。代表作为《对抗》四部曲——《清单》(Recuento)、《五月的绿色延伸到
  • 郝政利郝政利(1948年11月-)辽宁省盘锦市人。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中国共产党党员,特级飞行员。1965年8月入伍。先后毕业于空军第一航空预备学校、空军第二航空学校、国防大学。历任飞行
  • 吕西安·塞夫吕西安·塞夫(法语:Lucien Sève,1926年12月9日-2020年3月23日),法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家,理论家。法国共产党原中央委员。1926年生于尚贝里。1945年进入巴黎高等师范学院。1950年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