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效用
✍ dations ◷ 2024-12-22 20:59:29 #效用
效用(英语:Utility),是微观经济学中最常用的概念之一。一般而言,效用是指对于消费者对各种商品和服务的消费或投资的相对满意度的度量。对于投资而言,是指投资者从不同的投资组合中获得的满意度。基于理性选择理论的经济学理论通常认为消费者会尽可能最大化其效用。边际效用会随着商品或服务的供应增加而减少,称为边际效用递减原理。效用的概念是丹尼尔·伯努利在解释圣彼得堡悖论(丹尼尔的表兄尼古拉一世·伯努利设计出来的一个悖论)时提出的,目的是挑战以金额期望值(expected monetary value, EMV)作为决策的标准。丹尼尔·伯努利对这个悖论的解答在1738年的论文里,主要包括两条原理:经济学家对于效用的理解是有一个过程的。19世纪的杰文斯、瓦尔拉斯和马歇尔等早期经济学家认为效用如同人们的身高和体重一样是可以测量的,而希克斯(John Hicks,1946)则尝试了只在序数性效用的假定下,也取得了很多的研究成果。希克斯认为,效用的数值表现只是为了表达偏好的顺序,并非效用的绝对数值。保罗·萨缪尔森也认为效用反映着人的欲望,而欲望是无法具体度量的,只能通过人们满足自己的愿望付出了多少价格来判断:78。从教科书等内容判断,现在比较通用的应该是后者的序数性效用。假设一个经济中存在
n
{displaystyle n}
种商品,消费者从消费商品向量:x
=
(
x
1
,
x
2
⋯
,
x
n
)
,
∀
i
∈
{
1
,
2
,
⋯
,
n
}
,
x
i
≥
0
{displaystyle mathbf {x} =(x_{1},x_{2}cdots ,x_{n}),forall iin {1,2,cdots ,n},x_{i}geq 0}来得到效用。为了集中讨论效用问题,我们这里不考虑消费约束,也就是说消费者不用担心自己是否能够承担这些消费。假设消费者的效用函数存在(效用函数的存在性证明需要较大篇幅,这里不予给出),则可以表示成:U
=
u
(
x
)
{displaystyle U=u(mathbf {x} )}
。边际效用可以定义为,在其他情况不变的情况下,消费者通过增加一个单位的商品
i
{displaystyle i}
的消费导致的效用的增加量。形式上,可以用下面的表达式来表示:M
U
=
∂
u
(
x
)
∂
x
i
=
u
i
(
x
)
{displaystyle MU={frac {partial u(mathbf {x} )}{partial x_{i}}}=u_{i}(mathbf {x} )}
。
相关
- 窄谱β-内酰胺类抗生素(Beta-lactam antibiotic)是一种种类很广的抗生素,其中包括青霉素及其衍生物、头孢菌素、单酰胺环类(英语:monobactam)、碳青霉烯和青霉烯类酶抑制剂等。基本上
- 渗透压渗透压(osmotic pressure)是施加到溶液上以防止溶剂经选透膜内流的最低压力。在U型管实验时,当渗透持续进行至两液面高度不再变动时,此时两液柱之压力差称为渗透压。渗透压的大
- 芜菁发黄镶嵌病毒科芜菁变(发)黄镶嵌病毒属 玉蜀黍雷亚多精致病毒属 小黑点斑(纹)病毒属芜菁发黄镶嵌病毒科,又称芜菁变黄镶嵌病毒科(Tymoviridae),是病毒的一科,包括以下属:
- 朱砂朱砂又称辰砂、丹砂、赤丹、汞沙,是硫化汞的天然矿石,大红色,有金刚光泽至金属光泽,属三方晶系。朱砂产于石灰岩,板岩,砂岩中。分布于湖南、湖北、四川、广西、云南、贵州。朱砂为
- 观察性研究观察性研究为流行病学及统计学中的一种研究方法,又称非实验性研究或对比研究。该研究通过对研究对象在自然状态下根据特定的特征分组后进行观察、记录,并对结果进行描述和对比
- 茱莉娅·罗伯茨茱莉亚·费欧娜·罗伯茨(英语:Julia Fiona Roberts,1967年10月28日-),生于美国乔治亚州士麦那的女演员。2001年以《永不妥协》获得第73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女主角奖。茱莉娅·罗伯
- 杆菌状核糖核酸病毒科杆菌状核糖核酸病毒科: Barnaviridae名称来源: Barna:杆菌状类型(bacilliform)-核糖核酸(RNA)的缩并字。
- 杨祖保杨祖保(英语:Ralph T. Yang,1942年9月18日-),江苏镇江人,美国化学工程专家、密歇根大学讲席教授。他是美国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校长杨祖佑之弟。杨祖保于1964年获国立台湾大学学士
- 汪 耕汪耕(1927年10月-),安徽休宁人。1949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电机系,于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主管学部为技术部。他现亦为上海电机厂的高级工程师。汪耕为电机及发电机
- 氯气弹含有氯气的炮弹,为化学武器,有毒性,在施放之后会释放大量氯气以毒杀敌人。由德国科学家弗里茨·哈伯(Fritz Haber)所研发,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在1915年由德国陆军首次在军事用途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