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尔夫冈·克特勒

✍ dations ◷ 2025-08-10 17:04:13 #1957年出生,在世人物,德国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德国诺贝尔奖获得者,麻省理工学院教师,慕尼黑工业大学校友,海德堡大学校友,巴登-符腾堡人,富兰克林

沃尔夫冈·克特勒(德语:Wolfgang Ketterle,1957年10月21日-),德国物理学家,现任麻省理工学院物理学教授。他的研究专注在冷原子的捕捉,以使这些原子接近绝对零度。在1995年时,他所领导的团队,成为首先获得玻色-爱因斯坦凝聚的团队之一。由于这些研究,使他与埃里克·康奈尔以及卡尔·威曼,因“在碱金属原子稀释气体中(制成)玻色-爱因斯坦凝聚的成就,以及关于凝聚特性的早期基础研究”,共同获颁200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三人平分奖金。

沃尔夫冈·克特勒1957年出生在德国海德堡,并在附近的埃佩尔海姆(Eppelheim)长大,从海德堡的中学毕业后,1976年开始在海德堡大学学习物理学,两年后转去慕尼黑工业大学,专业方向是理论物理学,1982年以不对称材料的自旋松弛为论文硕士毕业。此后前往加兴的马克斯·普朗克量子光学研究所和慕尼黑大学,在赫伯特·瓦尔特(Herbert Walther)和哈特穆特·菲格(Hartmut Figger)手下攻读博士,研究实验分子光谱学,1986年以“氢化氦和三原子氢分子的光谱学”为课题获得博士学位。

离开加兴后,克特勒回到海德堡大学研究内燃机,1990年移居美国,在麻省理工学院的电子研究实验室(RLE)工作,并将工作领域转换到激光冷却,1993年加入麻省理工学院物理系,1998年成为教授。2006年被任命为麻省理工学院电子研究实验室副主任,并任麻省理工学院超冷原子中心主任。

克特勒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证明了氢化氦(HeH)的存在,并首次获得这种分子的光谱。在加兴的博士后阶段,他又完成了对光谱的完整解释。赫伯特·瓦尔特后来在总结这一成就时说:“他开创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随即又很快结束了它”(德语:Er hat ein Gebiet kreiert und es gleichzeitig getötet)。

由于20世纪80年代初激光冷却技术的发展,能够将原子气体的温度降低到接近绝对零度,物理学家开始了在气体中实现玻色-爱因斯坦凝聚的尝试。克特勒的研究组是最先实现玻色-爱因斯坦凝聚的研究组之一,1995年克特勒在麻省理工学院的团队在钠(23Na)原子蒸气中实现了玻色-爱因斯坦凝聚。此后,他们又在1997年展示了两个碰撞凝聚物之间的波的干涉,并实现了第一台原子激光仪。2001年,因在碱性原子稀薄气体中实现玻色-爱因斯坦凝聚态,以及对凝聚态物质的性质的早期基础性研究,克特勒与另两位实现铷(87Rb)原子蒸气中玻色-爱因斯坦凝聚的埃里克·康奈尔和卡尔·威曼,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除了研究超冷原子中的玻色-爱因斯坦凝聚外,克特勒的研究成果还包括2003年创造了分子玻色凝聚物,2005年完成了证明费米凝聚物中高温超流体的实验。

1901年:伦琴 / 1902年:洛伦兹、塞曼 / 1903年:贝克勒、皮埃尔·居里、玛丽·居里 / 1904年:瑞利 / 1905年:菲利普·莱纳德 / 1906年:汤姆孙 / 1907年:迈克耳孙 / 1908年:李普曼 / 1909年:马可尼、布劳恩 / 1910年:范德瓦耳斯 / 1911年:维恩 / 1912年:达伦 / 1913年:昂内斯 / 1914年:劳厄 / 1915年:劳伦斯·布拉格、亨利·布拉格 / 1917年:巴克拉 / 1918年:普朗克 / 1919年:施塔克 / 1920年:纪尧姆 / 1921年:爱因斯坦 / 1922年:玻尔 / 1923年:密立根 / 1924年:西格巴恩 / 1925年:弗兰克、赫兹

1926年:让·佩兰 / 1927年:康普顿、威耳逊 / 1928年:理查森 / 1929年:德布罗意 / 1930年:拉曼 / 1932年:海森堡 / 1933年:薛定谔、狄拉克 / 1935年:查德威克 / 1936年:赫斯、安德森 / 1937年:戴维孙、汤姆孙 / 1938年:费米 / 1939年:劳伦斯 / 1943年:施特恩 / 1944年:拉比 / 1945年:泡利 / 1946年:布里奇曼 / 1947年:阿普尔顿 / 1948年:布莱克特 / 1949年:汤川秀树 / 1950年:鲍威尔

1951年:考克饶夫、沃尔顿 / 1952年:布洛赫、珀塞尔 / 1953年:泽尔尼克 / 1954年:玻恩、博特 / 1955年:兰姆、库施 / 1956年:肖克利、巴丁、布拉顿 / 1957年:杨振宁、李政道 / 1958年:切连科夫、弗兰克、塔姆 / 1959年:塞格雷、张伯伦 / 1960年:格拉泽 / 1961年:霍夫施塔特、穆斯堡尔 / 1962年:朗道 / 1963年:维格纳、梅耶、延森 / 1964年:汤斯、巴索夫、普罗霍罗夫 / 1965年:朝永振一郎、施温格、费曼 / 1966年:卡斯特勒 / 1967年:贝特 / 1968年:阿尔瓦雷茨 / 1969年:盖尔-曼 / 1970年:阿耳文、奈尔 / 1971年:伽博 / 1972年:巴丁、库珀、施里弗 / 1973年:江崎玲于奈、贾埃弗、约瑟夫森 / 1974年:赖尔、休伊什 / 1975年:玻尔、莫特森、雷恩沃特

1976年:里克特、丁肇中 / 1977年:安德森、莫特、范扶累克 / 1978年:卡皮察、彭齐亚斯、威尔逊 / 1979年:格拉肖、萨拉姆、温伯格 / 1980年:克罗宁、菲奇 / 1981年:布隆伯根、肖洛、西格巴恩 / 1982年:威尔森 / 1983年:钱德拉塞卡、福勒 / 1984年:鲁比亚、范德梅尔 / 1985年:克利青 / 1986年:鲁斯卡、宾宁、罗雷尔 / 1987年:贝德诺尔茨、米勒 / 1988年:莱德曼、施瓦茨、施泰因贝格尔 / 1989年:拉姆齐、德默尔特、保罗 / 1990年:弗里德曼、肯德尔、泰勒 / 1991年:德热纳 / 1992年:夏帕克 / 1993年:赫尔斯、泰勒 / 1994年:布罗克豪斯、沙尔 / 1995年:佩尔、莱因斯 / 1996年:李、奥谢罗夫、理查森 / 1997年:朱棣文、科昂-唐努德日、菲利普斯 / 1998年:劳夫林、施特默、崔琦 / 1999年:胡夫特、韦尔特曼 / 2000年:阿尔费罗夫、克勒默、基尔比

2001年:康奈尔、克特勒、威曼 / 2002年:戴维斯、小柴昌俊、贾科尼 / 2003年:阿布里科索夫、金兹堡、莱格特 / 2004年:格娄斯、波利策、韦尔切克 / 2005年:格劳伯、霍尔、亨施 / 2006年:马瑟、斯穆特 / 2007年:费尔、格林贝格 / 2008年:南部阳一郎、小林诚、益川敏英 / 2009年:史密斯、博伊尔、高锟 / 2010年:海姆、诺沃肖洛夫 / 2011年:珀尔马特、施密特、里斯 / 2012年:阿罗什、瓦恩兰 / 2013年:恩格勒、希格斯 / 2014年:赤崎勇、天野浩、中村修二 / 2015年:梶田隆章、麦克唐纳 / 2016年:索利斯、霍尔丹、科斯特利茨 / 2017年:魏斯、巴里什、索恩 / 2018年:阿什金、穆鲁、斯特里克兰 / 2019年:皮布尔斯、奎洛兹、麦耶

相关

  • 克雷伯氏菌属克雷伯氏菌属(学名:Klebsiella)是肠杆菌目肠杆菌科的一属,为革兰氏阴性菌,杆状,其中包括了人类感染症常见的克雷伯氏肺炎菌(Klebsiella pneumoniae)。克雷伯氏菌属的命名,是纪念德
  • 未解的问题尚未解决的语言学问题(List of unsolved problems in linguistics)列举了语言学中十分关键但仍待解决的诸多问题,内容如下。以下所示问题中,既有目前已被公认无解的问题,也有已解
  • 右苯丙胺右旋安非他命(英语:Dextroamphetamine)是强力中枢神经兴奋剂,也是苯丙胺(“安非他命”) 的对映异构体,是注意力不足过动症(ADHD)和发作性嗜睡病的处方药。此外,它也被用作提升运动员能
  • 纯素主义者维根主义(英语:Veganism)是一种哲学,是一种生活方式。志在尽可能排除对动物的剥削与虐待。包括:食用动物或动物身上的部分(包含肉类、鱼类、甲壳类及昆虫)、奶制品(如起司)、蛋、蜂蜜
  • 盲肠鞭菌属盲肠鞭菌属是新美鞭菌门新美鞭菌科真菌的一属。其学名来自拉丁语caecum(盲肠)和古希腊语mykēs(真菌),指其最初在食草动物的盲肠中发现。相较于其他属的新美编菌科真菌,此属的特色
  • 国家国有资产管理局国家国有资产管理局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直属机构。负责国有资产管理。财政部归口管理。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批准,1988年8月成立。内设:其他下属单位:根据第八
  • 慕尼黑惨案慕尼黑惨案是于1972年9月5日于第二十届夏季奥运会举办期间发生在西德慕尼黑的一次恐怖事件,策划者是巴勒斯坦武装组织黑色九月,袭击对象是参加奥运会的以色列代表团,结果在营救
  • 无声操枪排美国海军陆战队无声操枪排(英语:United States Marine Corps Silent Drill Platoon)是美国海军陆战队一支由24人组成的步枪排,常昵称为“行军的24人”(The Marching Twenty-Four)
  • 西瓜汁Citrullus vulgaris西瓜(学名:Citrullus lanatus),古称寒瓜,是葫芦科西瓜属的一种植物或其果实。原产于非洲,是一种双子叶开花植物,形状像蔓藤,叶子呈羽毛状。它所结出的果实是假果,
  • 共相问题共相问题(英语:Problem of universals),又译为普遍命题问题,起源于古希腊的形而上学问题,争论共相(universals)是否存在。共相是一种一般或是特殊的性质、特征、关系、特色,例如颜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