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书带蕨,是书带蕨属的一个物种,原分布于中国海南省(三亚、白沙、陵水、儋县、乐东)、云南省(河口)及越南北部。
2003年李荣文在台湾台北市北投唭哩岸山进行生态总体调查发现共约130株海南书带蕨孢子体聚落。2005年高卉、张宪春等依据1995、1997年Edmund H. Crane对书带蕨科的研究成果,将中国蕨类分类原为书带蕨科与车前蕨科合并成书带蕨科,原有的Vittaria成员应属Haplopteris,因此海南书带蕨的学名更动为 Haplopteris hainanensis (C. Chr. ex Ching)。
2003年8月,李荣文进行唭哩岸山生态总体调查时,发现海南书带蕨族群。当时普调全区发现孢子体植株总量约130余株,其后因天灾、动物、人类不当采集等危害与自然老死,至2006年6月底只剩50余株。至2007年底,因盗采严重,成熟植株剩下不到十株,有灭种危机。2008年普调生长海南书带蕨配子体岩壁约3平方米。
该地区海南书带蕨苞子体个体附生岩壁苔藓层或桫椤(笔筒树)基部上,比旁边的姬书带蕨个体耐旱。配子体密生附生岩壁上,条件适合处密生孢子体,少许可长大成株形成孢子体聚落。孢子体幼生期只长营养叶,成熟后才长孢子叶,初熟个体营养叶与孢子叶共存,老熟体只剩细长孢子叶,枯萎叶片宿存不掉落。营养业叶形汤匙状,长约1-7公分,每年初春新抽营养叶2-3片。个体成熟后开始长孢子叶,初生孢子叶叶形半汤匙与线形状,长约10公分。孢子囊群着生在叶片后半段。成熟孢子叶线形,宽约0.5-1公分,长约10-35公分,孢子囊群分布叶背两侧近叶缘深陷凹槽中,每年初春(约2-3月)抽新孢子叶1-8片,新孢子叶红色,清明前后转绿色逐渐长出孢子囊群。与中国产海南书带蕨植株附生于蒲葵树干上不同。少数昆虫会啃食海南书带蕨嫩叶,已纪录到有蝗虫类等,属杂食性昆虫,尚未纪录到以海南书带蕨为寄主植物之昆虫。
早在1995年,刘以诚等人曾在台北市剑潭山西向岩壁卧龙岗裸露岩壁发现疑似海南书带蕨配子体与幼生孢子体。此处岩壁于2008年实地观察没有发现成熟营养叶与孢子叶个体,长有配子体岩壁约1.5平方米。
初步判断海南书带蕨的孢子随着在越南或中国南方发展之强盛热对流雷雨包,经强盛西南气流输送台湾北部降水落地后萌芽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