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特洪峰

✍ dations ◷ 2025-02-23 16:55:09 #马特洪峰
马特峰(德语:Matterhorn,意大利语:Monte Cervino,法语:Mont Cervin)也称马特洪峰、切尔维诺峰,是阿尔卑斯山脉中最著名的山峰。马特峰的位置在瑞士、意大利边境,附近是瑞士瓦莱州小镇采尔马特和意大利瓦莱达奥斯塔的小镇布勒伊-切尔维尼亚(Breuil-Cervinia)。马特峰的名称是由德语“Matt”(意为山谷、草地)和“horn”(意为呈锥状像一只角一样的山峰)组成。马特峰是一个有四个面的锥体,分别面向东南西北。每一个面都非常陡峭,因此只有少量的雪黏在表面,中间发生的雪崩把过多积雪推到峰下的冰川里。登峰者惯常从东北角的Hörnli山脊上山。马特峰是阿尔卑斯山脉中最后一个被征服的主要山峰。原因不只在于攀登技术上的种种困难,也在于此峰陡峭的外形给予早年攀山者的心理恐惧。攀山家们大约于1858年左右开始尝试征服马特峰,他们多数选择从南边登山,事实上南面路线比较困难,他们经常发现自己身处湿滑的岩石上而决定放弃前进。1865年7月14日,爱德华·温珀(Edward Whymper)、查尔斯·赫德森(Charles Hudson)、弗朗西斯·道格拉斯(Francis Douglas)、道格拉斯·罗伯特·哈多(Douglas Robert Hadow)、米歇尔·克罗(Michel Croz)和彼得·陶格瓦尔德(Peter Taugwalder)父子从采尔马特登山,成为首支成功登上马特峰的登山队。不幸地是,下山的时候米歇尔·克罗、道格拉斯·哈多、查尔斯·赫德森和弗朗西斯·道格拉斯四人发生意外,堕进1,400米以下的冰川里身亡。事后,除道格拉斯的尸首不能寻回外,其余三人都葬在了采尔马特。三年后,让-安托万·卡雷尔(Jean-Antoine Carrel)带领的团队成功从南边登顶。尤利乌斯·埃利奥特(Julius Elliott)在1868年成为第二支从采尔马特登顶的登山队,同年约翰·廷德乐、J·J·马基纳斯(J. J. Maquinaz)与J·P·马基纳斯(J. P. Maquinaz)成功跨越山峰。露西·沃克和梅塔·布雷武特在1871年分别成为首名及次名攀登马特洪顶峰的女性。现在,登山者一年四季都可从马特峰的每个面或山脊登峰。在夏季由采尔马特从Hörnli上山的人骆驿不绝。登上马特峰需要一定技术,但对老手来说不算困难(难度评级为AD,请参阅攀登难度等级),在部分路段更设有固定绳索辅助登山者。虽然如此,每年总有数人因为缺乏经验、落石或路线太拥挤等原因而意外身亡。登山者通常先由采尔马特乘黑湖缆车(Schwarzsee Cable Car)上山,然后步行上海拔3,260米的Hörnli-hütte,在大石屋里待一晚。登山者须于第二天早上4时出发登顶,以确保他们可以在下午的云雾及风暴到来前平安下山。除Hörnli外,登山者可选择其他路线如意大利脊(Italian Ridge)(难度评级为D)、Zmutt Ridge(难度评级为D)及难度最高的北面路线(难度评级为TD+)(到1931年才被施密德兄弟(Toni Schmid与Franz Schmid)征服,因此该路线又称为施密德路线。虽然马特峰外形突出、山势雄伟,但如果以山峰突出高度计算,马特峰在阿尔卑斯山中却100名不入。原因是附近的山峰如罗莎峰、多姆峰、利斯卡姆峰及魏斯峰的海拔高度都比马特峰高。这张全景相拍下了阿尔卑斯山脉群峰(由芬斯特拉峰向北面拍摄),马特峰位于相片的偏左方。加州迪士尼乐园的"马特峰"世界上有很多突出的锥形尖峰都被别称作该地区的“马特峰”,例如:Cnicht(威尔士的马特峰)、Mount Assiniboine(洛矶山脉的马特峰)、Innerdalstårnet(挪威的马特峰)、枪岳(日本的马特峰)、Machhapuchhare(尼泊尔的马特峰)、Shivling(印度的马特峰)、Ama Dablam(喜马拉雅山的马特峰)、Mount Aspiring(新西兰,南方的马特峰)、加拿大内华达山脉的马特峰(12,264呎)及美国科罗拉多州圣胡安山脉的马特峰(13,590呎)。另外,火星探测器“火星探路者号”附近一块75厘米高的岩石也被称作“迷你马特洪”。赫伯特·乔治·威尔斯在1904年出版的短编故事《The Country of the Blind》里面一座虚构的山Parascotopetl,别称“安第斯的马特峰”。美国作家卡尔·马兰蒂斯出版于2010年的畅销越战小说《马特峰(英语:Matterhorn: A Novel of the Vietnam War)》中,一座位于南北越交界区的虚构高山被驻屯战区的美国海军陆战队命名为“马特峰”。马特洪峰东面及北面马特洪在Riffelsee的倒影从采尔马特看东及北面从Skigebiet Breuil-Cervinia看到山峰的南面由Rothorn看东及北面马特洪峰与采尔马特马特洪在Riffelsee的倒影从高空俯瞰马特洪(另一角度) (1/1)

相关

  • 斑色鱼鳞癣斑色鱼鳞癣,又称为小丑鱼鳞癣(Harlequin-type ichthyosis ,在英文还有Harlequin ichthyosis、ichthyosis congenita、Ichthyosis fetalis、keratosis diffusa fetalis:562等名
  • 方块侗字陶文 ‧ 甲骨文 ‧ 金文 ‧ 古文 ‧ 石鼓文籀文 ‧ 鸟虫书 ‧ 篆书(大篆 ‧  小篆)隶书 ‧ 楷书 ‧ 行书 ‧ 草书漆书 ‧  书法 ‧ 飞白书笔画 ‧ 
  • 字体 (消歧义)字体、字型、字形、书体等词容易混淆,它们可以指:
  • 福氏耐格里变形虫福氏耐格里虫(学名:Naegleria fowleri)是异叶足纲(Heterolobosea)的内格里虫,俗称食脑菌、食脑变形虫(brain-eating amoeba)、福氏阿米巴虫。在其生物生命周期有三种型态:囊胞、类阿
  • 爱尔兰威士忌爱尔兰威士忌(英语:Irish Whiskey)是一种只在爱尔兰地区生产,以大麦芽与谷物为原料经过蒸馏所制造的威士忌。爱尔兰可以说是威士忌的发源地,最早是从修道院里流传到民间的蒸馏术,
  • 伊藤正男伊藤正男(日语:伊藤 正男/いとう まさお Itō Masao,1928年12月4日-2018年12月18日),日本神经科学家,理化学研究所脑科学研究所主任。他曾获得2006年格鲁伯神经科学奖和1996年日本
  • 南湾南湾可以指:
  • 二硫苏糖醇二硫苏糖醇(Dithiothreitol,简称为DTT)是一种小分子有机还原剂,化学式为C4H10O2S2。其还原状态下为线性分子,被氧化后变为包含二硫键的六元环状结构。二硫苏糖醇的名字衍生自苏糖
  • 柠檬酸钠柠檬酸钠(sodium citrate),又称枸橼酸钠,是一种有机酸钠盐。外观为白色到无色晶体,有肥皂水的味道。柠檬酸钠可由柠檬酸和氢氧化钠酸碱中和或与碳酸钠或碳酸氢钠发生复分解反应而
  • 希尔佩里克二世希尔佩里克二世(法语:Chilpéric II,670年-721年2月13日),是希尔德里克二世与比莉查尔德(英语:Bilichild)的幼子,从715年9月3日开始任纽斯特里亚和勃艮第的国王,自719年起任整个法兰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