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平面

✍ dations ◷ 2025-04-02 18:18:47 #侵蚀地形,地貌学

夷平面(英文:planation surface,德文:Rumpffläche:73),也称剥蚀面、侵蚀面、准平原、残余面、均夷面、山足面、山顶面、峯顶面等,是由于夷平作用所产生的,以截面形式横切过一切年龄上先于它的地层和构造的一种平缓地形:96,是在构造相对稳定条件下经过长期外营力作用形成的一个接近基准面(英语:Base level)的平坦地形:93,上有残山存在,地面有风化壳或其它碎屑堆积:158,是地貌长期发展的终极产物经抬升破坏或埋藏的结果:520。夷平面是与长时间稳定的海侵(英语:Marine transgression)环境相对应的大尺度地貌景观,其原始高度受控于当时的地貌基准,在地貌对比研究中起着“基准点”的作用:58。

夷平面是一个总括性的地貌术语,是一种特殊的侵蚀面,包括:准平原(peneplain)、泛平原(panplane)、始平原(Primärrumpf)、终平原(Endrumpffläche)、山足面(英语:Pediment (geology))(pediment)、山麓面(英语:Pediplain)(pediplain,也叫联合麓原)、刻蚀平原(英语:Etchplain)(etchplain)、热带稀树平原(Savanna plains)、浪蚀平台(wave-cut platform)、剥露或构造平原(stripped or structural plains)、宽谷(英语:Strath)(strath)和冰缘山足面(periglacial pediments):2。

“夷平面”这一概念的提出,最早可追溯至19世纪80年代费迪南·冯·李希霍芬、威廉·莫里斯·戴维斯和阿尔布雷希特·彭克等地理学家的研究:96。李希霍芬在1886年出版的《考察指南》(Führer für Forschungsreisende)中,将外表通过磨蚀作用形成的山脉的种类称为“磨蚀山脉”:73。1899年,戴维斯提出“准平原”概念,此后相继有学者对“准平原”概念发起攻击,瓦尔特·彭克研究了1877年由格罗夫·卡尔·吉尔伯特(英语:Grove Karl Gilbert)提出的“山足面(英语:Pediment (geology))”并延伸提出“山麓梯地(英语:Piedmonttreppen)”概念,二战后又有莱斯特·查尔斯·金(英语:Lester Charles King)提出“山麓剥蚀平原(英语:Pediplain)”概念:158。这些剥蚀面可以说是准平原的变种,统称之为“夷平面”:158。1948年,前苏联地理学家康斯坦丁·马尔科夫(英语:Konstantin Markov)提出了在地貌夷平作用为主导下形成的四种地貌水准面,对夷平面进行了综合阐述:96。此后,让·特里喀尔(英语:Jean Tricart)、安德烈·卡耶、朱利叶斯·布台尔(英语:Julius Büdel)、赫尔曼·冯·维斯曼(英语:Hermann von Wissmann (geographer))等地貌学家都对夷平面进行了研究:96。20世纪60年代开始,夷平面相关问题成为了地貌学家的研究焦点,1960年国际地理大会上夷平面的成因问题成为地貌组争论的中心问题之一,1961年的中国地貌学会议也决定把地貌水准面问题列为此后地貌学基本理论研究的首项任务:96。

由于早期学者提出的“夷平面”是在不同气候系统下发育的,由不同主导外力所形成,诸如戴维斯的“准平原”(peneplain)、吉尔伯特(英语:Grove Karl Gilbert)的“山足面(英语:Pediment (geology))”(pediment)、金(英语:Lester Charles King)的“山麓面(英语:Pediplain)”(pediplain)、韦兰(英语:Edward James Wayland)的“刻蚀平原(英语:Etchplain)”(etchplain)、布台尔(英语:Julius Büdel)的“双层水平面”(double leveling surfaces),导致夷平面的定义较为混乱,但每一个的定义都是正确的:107。正如地貌学家崔之久所言,只要条件允许,各家定义的“面”都可以看成是夷平面(包括准平原)发育过程的一个阶段,只是在不同地区和气候条件下,营力作用类型和速度不同而已:1796。

在英文文献中,部分研究者把“夷平面”定义为一种特殊的侵蚀面,另有大量英文文献作者将“夷平面”与“侵蚀面”看作是同义词,这一定义导致在不同语言间产生相当大的混乱,各语言间的翻译也出现了混乱:2。

地貌是在内、外力相互作用下形成的,形成夷平面的作用称“夷平作用”,它是剥蚀作用、流水侵蚀作用、磨蚀作用共同构成的,致力于倾向侵蚀基准(英语:Base level):74。陆块在构造相对休止期间,在一种有利的气候条件下,由于夷平作用长期削切地质构造面,以控制该陆块的基准面为目标,地面逐渐削平,形成平缓起伏的地形,成为夷平面:97。夷平面生成后,在后期构造运动内外力的共同作用下,塑造了夷平面的现代地貌,常见的夷平面有四种变形:断裂变形、拗曲变形、拗曲与断裂伴生变形、掀斜与断裂伴生变形:102-103。一般来说,形成越早的夷平面越难保留,因为可能遭到后来的构造运动和剥蚀作用而破坏严重,中国东部地区保存最老的夷平面其时代不超过白垩纪:172。

影响夷平面形成的主要因素包括前期大地构造(s)、侵蚀基准面(英语:Base level)(e)、气候(c)、岩性(英语:Lithology)(r)、时间(t)、后期构造运动(m):109。夷平面的形成可以看作是这些因子的函数:

Y = f ( s , e , c , r , t , m ) {\displaystyle {\begin{aligned}Y=f(s,e,c,r,t,m)\end{aligned}}} :109

由于区域性的差异,建立统一的界定夷平面的数学标准是非常困难的:108。夷平面形成的时间也受到多个因素控制,如地貌原始起伏、外动力地质作用和内动力地质作用的强度差异等,一个夷平面的形成需要数千万年,华北陆块中奥陶世-早石炭世的准平原的发育和持续期约一亿五千万年:7。

未经后期变形的夷平面在形态上具备的特点有:

由于气候、水系、岩性(英语:Lithology)、时间等因素的不同,夷平面表现出多种形态。北京大学崔之久、李德文等学者认为,“夷平面”这一概念包括准平原、山麓面(英语:Pediplain)、联合山麓面和刻蚀平原(英语:Etchplain)四种类型:1795。兰州大学潘保田、李吉均等学者根据形成方式和条件,将夷平面分为准平原、山麓剥蚀平原(英语:Pediplain)、双层水平面、冻融山足面与冻融剥夷平原四种类型:520-523。根据夷平面的活动状态,崔之久将乔治·菲尼尔·亚当斯(George Finiel Adams)的分类完善为七种:活动面、休眠面、外来面、废止面、埋藏面、剥蚀面或化石面、叠置面:1801。马尔科夫(英语:Konstantin Markov)划分了四种地貌水准面,根据夷平面发育的水准面的不同就可以划分出对应的海蚀-堆积夷平面、剥蚀夷平面、雪线夷平面和上部剥蚀夷平面:108。西南大学楚玉春等学者从气候地貌学的观点对夷平面进行了地带性划分,得出四种类型的夷平面:温湿夷平面、萨瓦纳夷平面、干旱夷平面和寒冻夷平面:116。

对夷平面进行研究有助于了解和重建区域地貌发育过程和历史,对了解区域构造单元及新构造运动的类型、强度和幅度也有一定意义,另外在矿产勘探领域也有应用:104。夷平面的测年,主要原理是依靠松散堆积物中的化石以及对沉积物进行同位素测年:72。夷平面形成的年代,就是地表隆升开始的年代:110。就目前的知识而言,确凿的夷平面及其可信的时代、高度、性质等是唯一国际公认的判断陆地抬升幅度的证据:1798。以夷平面为主的层状地貌面的分布范围广泛,高度相对稳定,它们的上升真正代表了高原的隆升,因而成为青藏高原、云贵高原等众多高原隆起的重要证据:520。应用夷平面的原始高度,即可以研究和确定这些高原的抬升幅度:1。

相关

  • 毒蝇伞毒蝇伞(学名:Amanita muscaria)又称毒蝇鹅膏菌,为一种含神经性毒害的担子菌门真菌,分类上为鹅膏菌科鹅膏菌属的物种。毒蝇伞的生长环境遍及北半球温带和极地地区,且也无意间拓展到
  • 尘螨科Hyporder 无气门小目 Astigmata尘螨科(学名:Pyroglyphidae)是恙螨目甲螨亚目无气门小目之下的一个科,包括有19个属,56个物种。 旧属尘螨总科((Pyroglyphoidea),今属Analgoidea总科。
  • 开普勒太空望远镜开普勒任务(英语:Kepler Mission)是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设计来发现环绕着其他恒星之类地行星的太空望远镜。使用NASA发展的太空光度计,历经九年多的时间,在绕行太阳的轨道上,观测10
  • 第5周期元素第5周期元素是元素周期表中第五行(即周期)的元素。含有:第1周期元素 -第2周期元素 -第3周期元素 -第4周期元素 -第5周期元素 -第6周期元素 -第7周期元素 -第8周期元素
  • 鲍里斯·维克托罗维奇·萨温科夫鲍里斯·维克托罗维奇·萨温科夫(俄语:Бори́с Ви́кторович Са́винков,1879年1月19日-1925年5月7日),俄罗斯作家、革命家。作为社会革命党战斗组织的领
  • 糸洲安恒糸洲安恒(琉球语:糸洲 安恒/イチュジ アンコー  ?;日语:糸洲 安恒/いとす あんこう ;1831年-1915年3月11日),冯姓,唐名不详,是活跃于琉球王国第二尚氏王朝末期和日本冲绳县时期的唐手
  • 西之海嘉治郎 (初代)初代西之海嘉治郎,(1855年2月19日(安政2年1月3日-1908年(明治41年)11月30日),原名小园嘉次郎,日本萨摩国高城郡(现在鹿儿岛县萨摩川内市)出身的前大相扑力士。第16代横纲。身高176公
  • 阿方索·费雷罗·拉马尔莫拉阿方索·费雷罗·拉马尔莫拉(Alfonso Ferrero, Cavaliere La Màrmora) (1804年11月18日-1878年1月5日) 意大利将军和政治家。他的兄弟亚历桑德罗·拉马尔莫拉建立了意大利军
  • 华龙一号华龙一号(代号HPR1000)是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第三代压水堆核电站技术,由中国核工业集团及中国广核集团联合研发,是两个集团分别研制的ACP1000与ACPR1000+两种三代核电技术融合的
  • 史树清史树清,河北乐亭人,中国文物鉴定专家之一,出生于1922年8月16日,于2007年11月7日去世。生前为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员、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