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冠南渡

✍ dations ◷ 2025-11-10 15:06:37 #衣冠南渡
衣冠南渡,指晋朝时中原政权和文明首次大规模南迁,由黄河流域迁至长江流域。八王之乱后,晋怀帝、晋愍帝时期之中原地区仍战争不断,内徙的周边部族相继建立政权,威胁到西晋政权,最终匈奴攻破中央朝廷,即“永嘉之祸”。晋建武年间,司马睿率中原汉族士族臣民从西晋京师洛阳南逃。王导依赖南渡的北方士族,团结江东豪强,协助晋元帝重建朝廷,史称“永嘉之乱,衣冠南渡”。晋室渡江后,定都江东建康(今南京),史称东晋,也是古代中国正统皇朝首次由中原迁都至江南,亦是继孙吴后在江南建立的第二个汉人建立的偏安皇朝,连同南朝四个皇朝,合称六朝。“衣冠”:东晋时士族峨冠博带,风度翩翩,衣冠楚楚。因普通人家无力负担搬迁费用,随晋室南迁的尽是名门世族大户,官宦士绅,故有“衣冠南渡”之谓。同时“衣冠”象征文明,衣冠南渡即是中原文明南迁。在福建,从唐代初年开始出现“(西晋末年)永嘉之乱,衣冠入闽”的传说,最晚在唐宋之际,已有“衣冠南渡,八姓入闽”的具体叙述:自永嘉二年(308年)起,中原士族开始大规模进入福建,入闽的主要八姓,指林、陈、黄、郑、詹、邱/丘、何、胡。王仲荦教授认为,自永嘉元年(307年)至宋泰始二年(466年)一百六十年间,北方流民分七个阶段南下,但流亡南下的人大都只抵达荆州、扬州、梁州、益州等地,没有流入福建的记载。朱维干教授考证后认为“衣冠入闽说”不仅无根据,且背离四世纪当时的历史局势。东晋建都建康(今江苏南京),大量士族从华北,南下江南一带,在江南落地生根。华北士族南渡,号称侨姓,居首者:琅琊王氏、陈郡谢氏、陈郡袁氏、兰陵萧氏,合称“王、谢、袁、萧”。此外也有其他士族南渡,如祖逖、苏峻由原本青州刺史部迁居至江南。

相关

  • 卵菌见内文卵菌门(学名:Oomycota)或卵菌纲(学名:Oomycetes),俗称水霉 (water mold),是一种与真菌很相似的真核微生物,不具叶绿素,不进行光合作用,需将养分在体外分解后,再进行吸收。但根据亲
  • 语干在语言学中,词干(stem),或语干,是词的一部分。在不同情况下使用,其含义有差异。词干的其中一种含义,是指词缀所附着的部分。 例如在英语单词friendships中包含了词干friend,词缀-shi
  • 苯醌苯醌(英语:Benzoquinone)是具有单个苯环的醌,于库门鸢尾根茎发现,其中只有两种:
  • 三B大力神三B是自大力神二号洲际弹道导弹及大力神三号运载火箭改良后之火箭总称,加上Agena上面级加以改良,由四枚分散的火箭组成,大力神23B用大力神二号为基础,加上Agena上面级;而大
  • 自然宿主自然宿主(natural reservoir,亦作reservoir host),又名存储宿主、保虫宿主或储蓄宿主,是一个流行病学或感染性生态学(英语:disease ecology)的专有名词,指病原体天然栖息及繁殖,又或赖
  • 唇形科唇形科(学名:Lamiaceae),过去也称作唇形花科(Labiatae)是被子植物中次于菊科、兰科、豆科、茜草科 、禾本科的第六大科,双子叶植物中第四大科。有237个属7173种,广泛分布于全球,是干
  • 市中心市中心是指一个城市的核心地区,通常意指城市的交通枢纽与商业设施的聚集地带,或者城市中的历史城区。市中心当中商业活动的集中地,在现代又被称为中央商务区。但对于较古老的城
  • 滑动关节滑动关节,又称平面关节(Plane joint),是使骨块左右滑动的关节。在此种关节中,骨的表面实际上是平的,两骨块间彼此滑过而产生动作,可进行多方向的相对移动。滑动关节见于手的腕骨之
  • 三甲基氰硅烷三甲基氰硅烷(简称TMSCN,分子式(CH3)3SiCN),室温下为挥发性液体。该化合物在有机合成中作为剧毒的HCN之替代试剂,用于向分子中引入氰基。可由氰化锂与三甲基氯硅烷制备:合成中最主
  • 甲肿甲状腺肿(又称甲状腺肥大、大脖子病,粤语俗称大颈泡)指甲状腺发生肿胀,而此往往亦会引发颈部及声带肿胀。甲状腺一般重15至25克,然而肿大的甲状腺可成长至1千克。甲状腺肿大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