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

✍ dations ◷ 2025-07-03 20:02:46 #美国停刊科幻杂志,1952年创办的杂志,1953年停刊的杂志,20世纪50年代创刊的科幻杂志,雨果·根斯巴克

《科幻+》(英语:)是1953年的美国科幻杂志,起初采用大尺寸铜版纸印刷,由雨果·根斯巴克出版,共发行七期。根斯巴克早在1926年就推出历史上第一本纯科幻杂志《惊人故事》,但从1936年转让《神奇故事》起就没有涉足科幻题材。他一直坚信科幻文学的教育作用,并在新杂志发表社论继续阐述自己的观念。杂志主笔山姆·莫斯科维茨曾接触许多早期纸浆杂志,在他的引导下,《科幻+》出版过许多二战前颇富盛名作家的作品,如雷蒙德·辛克·加伦、恩多·宾德和哈里·贝茨。这些早期作家的文笔同根斯巴克措辞恳切的社论结合,让杂志与时代显得格格不入。《科幻+》起初销量良好,但下跌很快。根斯巴克从第六期开始使用廉价的木浆造纸,但杂志依旧无利可图,年底的1953年12月号刊成为绝响。

除老作家外,莫斯科维茨也选登过包括克利福德·西马克、默里·伦斯特、罗伯特·布洛克和菲利普·何塞·法默等当时更有名作家的作品,其中西马克的《太空世代》、伦斯特的《梦魇行星》,以及法默的《奇怪的冲动》等作品颇受好评。《科幻+》还刊登过新人作品,但只有安妮·麦考菲利在科幻文学领域取得成功。科幻史学家认为,《科幻+》试图重现早期纸浆科幻杂志的风采,但这条路根本走不通。

1926年,雨果·根斯巴克在纸浆杂志大行其道期间推出历史上第一本纯科幻杂志《惊人故事》(),推动科幻文学走上独立市场文体的道路。1929年因破产丧失杂志主创权后,根斯巴克很快又开办科幻杂志《太空神奇故事》()和《科学神奇故事》(),并于不久后将两者合并成《神奇故事》()。1936年,他把杂志转让给信标杂志出版社(Beacon Magazines)的内德·派恩斯(Ned Pines)。接下来近十七年间,根斯巴克长期活跃在出版界,是多本盈利杂志的业主,但一直没有涉足科幻题材,直到1953年的《科幻+》为止。

根斯巴克聘请山姆·莫斯科维茨(Sam Moskowitz)担任主笔,并于1952年11月制出一期没有发行的样刊,其中所有文章都是根斯巴克撰写,署名既有本名,也有多个笔名,印刷目的只是要注册商标。1953年3月,《科幻+》创刊号面世,采用大尺寸铜版纸印刷,与当时占据领先地位的科幻杂志基本采用廉价纸张相比进步明显。科幻史学家迈克·阿什利(Mike Ashley)认为,采用更好的纸张从理论上来说应该能为杂志赢得市场主动。《科幻+》定价35美分,在当时同样极具竞争力。杂志起初销售态势良好,前四期都是月刊,但销量下滑后,《科幻+》从八月开始改为双月刊。根斯巴克当时还在出版技术杂志,如果新杂志销量与其他刊物相差不远,那么采用更昂贵的铜版纸依然有利可图,但实际情况显然不尽人意。为降低成本,《科幻+》从十月开始采用廉价木浆纸,但也只坚持到12月便停刊。

根斯巴克从20世纪20年代初涉科幻出版领域起就认为,杂志刊登的文章应该给人启发,但为吸引读者,他也不得不在《神奇故事》上刊登情节荒诞或毫不科学的作品。1936至1953年,根斯巴克近十七年没有涉足科幻出版,作品发展方向与立足现实和教育意义这些他重视的理念渐行渐远。科幻史学家彼得·尼科尔斯(Peter Nicholls)和迈克·阿什利认为,科幻小说黄金时代从20世纪30年代末持续到四十年代中期,科幻作品“质量实现量子级跃升”,很可能是科幻文学史上进步最大的时代。开办《科幻+》后,根斯巴克的观念一如先前,他在第一期杂志发表社论,批评当时的科幻作品仿若童话,“以科幻小说之名,行怪诞奇幻之实!”并声明《科幻+》将立足于“真正的科学,预言般的科学幻想,并且充满纯正的科学品味。”社论还呼吁修改《美国专利法》,给予科幻作家单凭理念,无需专利模型便可获取专利的特权,因为许多技术进步就源自他们领先于时代的妙想天开。为证实上述观点,根斯巴克还援引自己1911年著作《拉尔夫124C 41+》()中许多颇具远见的技术构想为证。

杂志主编山姆·莫斯科维茨在科幻领域经验丰富,曾协助组织1939年的《第一届世界科幻大会》。他对优秀科幻文学有自己的观点,这些观点同根斯巴克并不完全一致。根斯巴克对科幻文学的关注重点在于教育意义,莫斯科维茨喜欢的科幻作家大多是在黄金时代以前成名。杂志刊登的文章由莫斯科维茨全权负责,他成功签来许多当时最有名的科幻作家,如克利福德·西马克(Clifford D. Simak)、默里·伦斯特(Murray Leinster)、罗伯特·布洛克、詹姆斯·亨利·施密茨(James H. Schmitz)和菲利普·何塞·法默(Philip José Farmer),同时还有多位二战前颇富盛名的作家,如雷蒙德·辛克·加伦(Raymond Z. Gallun)、恩多·宾德(Eando Binder)和哈里·贝茨(Harry Bates)。阿什利和另一位科幻史学家唐纳德·劳勒(Donald Lawler)都认为,这些作者的文章混合在一起,导致整个杂志虽然外表光鲜亮丽,内容却难免过时。阿什利称,《科幻+》给人的感觉是复古,“好看的杂志不能仅仅是外表‘好看’,内容也要让人满意,但《科幻+》耀眼的地方显然不是那些文章。”劳勒也有同样看法,觉得杂志“同时代格格不入”,“从头到尾都很平淡”。为了鼓励作者在文章中包含合理的科学预测,根斯巴克设计出奖励符号,主体是带有字母“SF”(“科幻”的首字母缩写)的球体,上面还有颗五角星。首篇获奖文章是第一期的《火星探索》(),就是根斯巴克本人的作品,劳勒认为此举算是“颇具特色的自我吹捧”。

《科幻+》的稿酬为每字两到三美分,足以同当时的主流杂志竞争。虽然整体理念过时,但莫斯科维茨还是登出一些颇受好评的作品,如西马克的《太空世代》()就得到劳勒“仿若宝石”的高度评价,他还称赞法默的《奇怪的冲动》是杂志自始至终质量最高的作品。阿什利也觉得上述两篇文章品质出众,还觉得1953年6月刊载,伦斯特创作的《梦魇行星》()毫不逊色。莫斯科维茨尝试发掘新人,在1953年10月刊登安妮·麦考菲利的处女作《种族自由》(),但除麦考菲利外,他提携的其他新人都没能在科幻文学领域站稳脚跟,而且杂志之后也没有再刊登麦考菲利的作品。

除科幻文学外,《科幻+》还包含一些与科学有关但不属文学创伤的栏目,如“科学问答”、“科学简讯”,这些栏目同其他文章的风格让人回想起二十年前根斯巴克的杂志。阿什利认为《科幻+》的美术表现参差不齐,弗兰克·保罗(Frank R. Paul)很早就曾与根斯巴克合作,每期《科幻+》都有他的作品,但他的创作水平这么多年来却没什么进步。在阿什利看来,另一位给杂志创作过很多画作的亚历克斯·绍姆堡(Alex Schomburg)倒是设计出几张高质量的封面。

《科幻+》配有副标题《展望未来》(),全部七期均是山姆·莫斯科维茨主笔,根斯巴克是杂志编辑并撰写社论。杂志前五期采用大尺寸铜版纸印刷,后两期改用廉价木浆纸但尺寸不变,定价始终是35美分,每期64页。杂志没有再版选集或他国版本。20世纪50年代中期,澳大利亚杂志《科幻月刊》()起初有多期采用《科幻+》的文章,其中前四期几乎完全照搬。此外,1954年面世的瑞典科幻杂志《惊讶》(Häpna!)也曾大量采用《科幻+》的封面和内页插图。

相关

  • 三相点三相点是指在热力学里,使一种物质三相(气相、液相、固相)达到热力学平衡共存时的一组温度和压强数值。比如,水的固-液-气-三相点是0.01℃(273.16K)及611.73Pa (约等于标准大气压101
  • 艾尔基·罗斯拉堤艾尔基·罗斯拉堤(芬兰语:Erkki Ruoslahti,1940年2月16日-),芬兰裔美国医学家,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教授。罗斯拉堤名列汤森路透引文桂冠奖,被看好角逐诺贝尔生
  • 联邦州 (德国)联邦州(德语:Bundesland)是德国第一级的行政区划,共有16个;其中柏林、汉堡和不来梅为城市州。德国实行联邦制,联邦州享有较大的地方自治权力。德语为“Bundesland”,简称“Land”;英
  • 智慧财产中华民国的智慧财产法院是依据《智慧财产法院组织法》所成立的专业法院,于2008年7月1日成立,是相当于高等法院(二审)层级的法院,不过亦有管辖与智财相关的第一审民事事件。依据
  • 外接球外接球是几何学中的基本概念,三维空间中一个多面体的外接球是一个使得该多面体的所有顶点都在其上的球面,这时称这个多面体为球内接多面体,外接球的球心被称为该多面体的外心。
  • 三乙基硼烷三乙基硼烷(triethylborane、TEB)是一种有机硼烷。三乙基硼烷是一种无色可自燃液体,可溶于四氢呋喃和己烷。三乙基硼烷可由硼酸三甲酯与三乙基铝(英语:triethylaluminium)反应制备
  • 大宝广博楼阁善住秘密陀罗尼大宝广博楼阁善住秘密陀罗尼,简称大宝楼阁咒,是佛教咒语,经中说,释迦牟尼佛因此咒而能成就佛道、因此咒而能降魔,亦因此咒而能灭恶障成就六波罗密。如果能将此咒之咒轮挂在门幢之
  • 占巴塞王国占巴塞王国(老挝语:ອານາຈັກຈຳປາສັກ)是老挝南部的一个王国,1713年从澜沧王国分裂而出,1946年并入老挝王国。占巴塞下辖邻近的阿速坡、上丁这两个亲王国,构成曼荼罗体
  • 塔吉克国家足球队塔吉克国家足球代表队(波斯语:تیمملیفوتبالتاجیکستان)是塔吉克的国家足球代表队,由塔吉克足球协会管理,现时属于国际足联及亚洲足球联合会成员国之一。塔
  • 小弯曲蛤小弯曲蛤(学名:,台湾称弓形寄生蛤)是帘蛤目寄生蛤科人字蛤属的一种。主要分布于中国大陆、台湾,常栖息在潮间带,寄生于贝类的壳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