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仙国家公园

✍ dations ◷ 2025-02-24 02:21:21 #IUCN分类II,越南国家公园,1978年设立的保护区

吉仙国家公园(越南语:Vườn quốc gia Cát Tiên)是越南南部同奈省、林同省、平福省三省交界处的一座国家公园,位于胡志明市北方150公里处,占地71920公顷,是越南最重要、面积最大的国家公园之一,可分为南吉仙、西吉仙与吉禄犀牛保护区等三个部分,其中南吉仙于1978年即被规划为自然保护区,1998年三个保护区被合并为吉仙国家公园。因外侧有同奈河(英语:Đồng Nai river)流经,吉仙国家公园中有区域会季节性泛滥,其中泛滥区蒲筲(Bàu Sấu)于2005年被列入拉姆萨公约重要湿地。

吉仙国家公园的生态资源丰富,是许多原生种与特有种动植物的栖地,包括红颊黑猿、亚洲黑熊与亚洲象等,并有吉仙小头蛇(英语:Oligodon cattienensis)、吉仙轴榈(英语:Licuala cattienensis)与吉仙松芝等许多新种生物在此被发现。1988年,极为罕见的越南爪哇犀牛出现于此,促成1992年吉禄犀牛保护区的建立与后续监测保育计划,不过2010年该亚种的最后一只个体在此被盗猎杀害而灭绝。吉仙国家公园内有斯丁族与麻族等原住民居住,近年来有许多外来人口移入邻近地区,对公园的环境造成威胁。

吉仙国家公园可分为三个区域,即位于同奈省的南吉仙(Nam Cát Tiên、占地约40000公顷)、平福省的西吉仙(Tây Cát Tiên、占地约4000公顷)与林同省的吉禄犀牛保护区(Cát Lộc、占地约27000公顷),其中南吉仙与西吉仙相连,吉禄则在其北方约5公里处,初建时曾有计划将其与南吉仙连成一体,但未能实行。吉仙国家公园的园区曾为越南战争战场,林相受美军喷洒的落叶剂破坏严重:29。1978年,越南政府指定南吉仙约35000公顷的土地为自然保护区并展开造林工作,1986年又提出规划西吉仙为保护区。1988年附近地区有极为罕见的越南爪哇犀牛被发现,因此于1992年成立吉禄犀牛保护区,同年越南政府公告南吉仙保护区为国家公园:27。1998年,南吉仙、西吉仙与吉禄被合并为吉仙国家公园。200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简称UNESCO)认定吉仙国家公园为生物圈保护区。2005年,拉姆萨公约秘书处认定公园内的蒲筲(Bau Sau)为重要湿地(Ramsar site),编号为1499,是越南继春水国家公园(英语:Xuân Thủy National Park)后的第二处重要湿地。

吉仙国家公园的海拔介于200米至600米间,但有一些较陡的山坡,当地气候为热带季风气候,年降雨量约2300毫米,年均温则为摄氏15度至35度:28。公园外侧有同奈河(英语:Đồng Nai river)流经:29。

UNESCO将吉仙国家公园内的林相分为五大类,包括大叶常绿林(树种包括缅茄、乳状黄檀(英语:Dalbergia mammosa)、具翼龙脑香(英语:Dipterocarpus alatus)与缠结龙脑香(英语:Dipterocarpus intricatus)等)、落叶林(于干季落叶,树种包括副萼紫薇木(英语:Lagerstroemia calyculata)、四数木与榆绿木等,并有越南中南部的特有种无刺苏铁(英语:Cycas inermis))、次生林(树种包括副萼紫薇木、铁力木与木荚豆(英语:Xylia xylocarpa)与竹林树种)、竹林(树种主要为与滇竹等)与季节性泛滥区(约2500公顷,较大的泛滥区包括蒲筲、蒲雀、蒲加等)。据统计公园内共有162个科共1610种植物。

2008年,有一新种棕榈树吉仙轴榈(英语:Licuala cattienensis)()被描述发表,样本采集自吉仙国家公园,为越南南部的特有种。

据UNESCO统计,吉仙国家公园有约100种哺乳动物,其中灵长类有红颊黑猿、黑脚白臀叶猴(英语:Pygathrix nigripes)、印支银叶猴(英语:Trachypithecus germaini)、短尾猴、食蟹猕猴、北方豚尾猕猴、小懒猴;食肉类有马来熊、亚洲黑熊、缅甸鼬獾、黄喉貂、亚洲小爪水獭、食蟹獴、熊狸、大灵猫、椰子猫、小齿狸、石虎、印度支那虎、豹、云豹、金猫与渔猫等;蝙蝠有狐蝠科5种、假吸血蝠科2种、菊头蝠科6种、叶鼻蝠科(英语:Hipposideridae)3种与蝙蝠科14种;其他还有巽他鼯猴(英语:Galeopterus variegatus)、亚洲象、马来穿山甲、印度野牛、爪哇野牛、野猪、小鼷鹿、赤麂、水鹿、缅甸野兔等。

吉仙国家公园内过去曾有现已灭绝越南爪哇犀牛。越南爪哇犀牛为爪哇犀牛的一个亚种,十九世纪时曾大量分布在中南半岛各地,但二十世纪时数量因过度捕猎而大减,1970年代后就没有被发现的纪录,一度被认为已经灭绝。1988年,一只越南爪哇犀牛在现为吉仙国家公园的区域被猎杀,使研究人员重新发现此亚种,翌年的野外调查显示当地可能有10至15只的犀牛族群。1992年,越南政府在发现犀牛的地区成立了吉禄犀牛保护区,位于南吉仙和西吉仙北侧约五公里处,并于1998年合并为吉仙国家公园。1999年,1998年至2004年,世界自然基金会执行了吉仙国家公园保育计划(Cat Tien National Park Conservation Project, CTNPCP),其中越南爪哇犀牛便是计划的一旗舰种,有两支犀牛监测小队先后成立,并以相机陷阱拍摄到数张越南爪哇犀牛的相片,为史上首次拍摄到此亚种的纪录。研究人员多次透过分析犀牛粪便中的基因序列,判定当地犀牛族群为1-6只不等。

另外亦有计划将吉禄保护区范围内的四个村庄迁村,2003年至2006年有两个村庄成功迁走,但另两村因政府与国际组织未能达成共识而未能迁移。CTNPCP结束后,保育与监测工作仍持续进行,2009年10月至2010年4月,世界自然基金会的研究人员观测纪录犀牛粪便的位置并取样分析,不过后两个月未有发现任何犀牛粪便或脚印,不久后研究人员发现一只被盗猎的犀牛遗体,其中腿部中弹,且角已被砍去,又粪便分析显示所有粪便均来自同一只犀牛,意即当地仅存一只犀牛个体,被盗猎后越南爪哇犀牛即灭绝。现时爪哇犀牛仅存的一个亚种只分布于印尼爪哇的乌戎库隆国家公园中,约有60个个体,可能是世上数量最少的大型哺乳动物。

据UNESCO统计,吉仙国家公园有348种鸟类,包括原鸡、绿孔雀、眼斑孔雀雉、戴氏鹇、橙颈山鹧鸪(英语:Arborophila davidi)、蓝耳翠鸟、斑鱼狗、冠斑犀鸟、花冠皱盔犀鸟(英语:Rhyticeros undulatus)、双角犀鸟、斑腹八色鸫、蓝翅八色鸟、红臀拟䴕(英语:Psilopogon lagrandieri)、黑红阔嘴鸟、暗阔嘴鸟、斑阔嘴鸟、灰脸纹胸巨鹛(英语:Macronus kelleyi)、多种啄木鸟、南美鹳、白颈鹳、白翅栖鸭,以及鱼鹰、灰头鱼雕(英语:Haliaeetus ichthyaetus)、渔雕、大冠鹫、红腿小隼等猛禽。

据UNESCO统计,吉仙国家公园有79种爬行类,包括暹罗鳄、吉仙弯脚虎(英语:Cyrtodactylus cattienensis)(越南南部的特有种,得名自吉仙国家公园)、山角蜥(英语:Acanthosaura capra)、长鬣蜥、斑飞蜥、印度蜓蜥、泽巨蜥、网纹蟒、吉仙小头蛇(英语:Oligodon cattienensis)(越南南部的特有种,得名自吉仙国家公园)、绿瘦蛇、、绿林蛇、红脖颈槽蛇、棱鳞钝头蛇、茶斑蛇、金环蛇、马来环蛇(英语:Bungarus candidus)、眼镜王蛇、泰国眼镜蛇等。

据UNESCO统计,吉仙国家公园共有133种鱼类(园方则统计有159种);昆虫则有751种,其中蝴蝶即有457种(园方统计为439种)。

2007年,莫斯科国立大学与越南-俄罗斯热带中心(英语:Vietnam-Russia Tropical Centre)的研究人员在吉仙国家公园采集到了新种栉蚕,2010年由越南研究人员发表描述,为在越南发现的第一种栉蚕,2013年由莱比锡大学研究人员正式发表命名,并在标本的最初发现者要求下以日本动画角色龙猫为名,定名为龙猫栉蚕(英语:Eoperipatus totoro)()。

2011年,吉仙国家公园有一小甲螨属(瑞典语:Oribatella)的新种螨类与属的新种螨类被发表描述,且同年底又有四种从该公园土壤中采集的甲螨新种被发表。2014年,有研究人员从吉仙国家公园的湖泊与池塘中发现盘肠蚤属(荷兰语:Chydorus)的一新种。2015年,有一竹节虫的新属被发表,包含三个越南的竹节虫新种,其中模式种黑天使竹节虫(英语:Lobofemora scheirei)便是自吉仙国家公园采集。2017年,吉仙又有一长尾蜓属(英语:Gynacantha)的新种蜻蜓吉仙长尾蜓()被发表描述。2018年,属一新种螨类被发表描述,采集于吉仙国家公园中榕树的树皮上,为网背螨科(英语:Stigmaeidae)的类群首度在越南被发现。

以下为摄于吉仙国家公园中的动物图像。

红颊黑猿

亚洲黑熊

斑腹八色鸫

白颈鹳

吉仙小头蛇

吉仙弯脚虎

2012年,松芝属的一新种真菌吉仙松芝()被发表描述,经形态与转录间隔区(英语: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的序列分析被认定为新种。2014年,座囊菌纲的一新属与其下唯一物种被发表描述,样本采集于吉仙国家公园中的落叶。2016年,有研究人员发表了子囊菌门新葚孢属(英语:Neosporidesmium)的新种,为自吉仙国家公园中甜根子草的枯叶上采集。同年还有鱼鳞藻属(英语:Mallomonas)的两新种藻类与被发表,皆采集自吉仙国家公园的沼泽中。

吉仙国家公园中的原住民为斯丁族与麻族,皆从事轮耕与狩猎采集。1980年代中期,现为吉仙国家公园及其周边的地区有多处被划为新经济区(英语:New Economic Zones program),使许多外来人口移入此区,造成严重的植被破坏与土地利用问题,且由于政府部门间的协调不彰,直至1992年吉禄犀牛保护区成立后,该保护区内仍有相当部分是新经济区的范围。2000年统计显示吉仙国家公园内的居民有9484人,其中约四分之一(2798人)为当地原住民:33。

吉仙国家公园周边为人口稠密的地区,当地人耕地的扩张、刀耕火种与放牧、盗猎等活动都对此公园的生态造成威胁。越南战争后,随着先进武器和外来盗猎者的大量进入,老虎、犀牛与大象等动物的族群都因过度捕猎而锐减,非法砍伐也一度经常发生。近年来在当地人与外界关注下盗猎与盗伐逐渐减少:35,世界自然基金会并与当地原住民合作以发展生态旅游产业。

吉仙国家公园外围有考古遗址吉仙遗址(英语:Cát Tiên archaeological site),该遗址最早于1985年被发现,至2006年经历八次挖掘,出土有多座神庙的遗迹与多件文物,经考证该遗址可能属于一存在于四世纪至九世纪、受印度教影响的古文明,且可能与澳盖文化和占婆有关。

相关

  • 日本龙虾日本龙虾(学名:Panulirus japonicus,俗名:龙虾、红龙虾,日语汉字写成伊勢海老)是龙虾科中的一个物种。日本龙虾的体长可达30厘米,不过大多数仅达到25厘米。日本龙虾生活在太平洋西
  • 帕累托法则帕累托法则(英语:Pareto principle,也被称为 80/20 法则、关键少数法则、八二法则)指出,约仅有20%的变因操纵着80%的局面。也就是说:所有变量中,最重要的仅有20%,虽然剩余的80%占了
  • 文言词 (西班牙语)文言词(Cultismo)在传统的西班牙语言学中指与其希腊语或拉丁语词源词形中密联系的词,这类词不遵循自俗拉丁语演变至卡斯蒂利亚语的一般规律。这些词通常是出于文化、文学或科学
  • 同志社前站同志社前站(日语:同志社前駅/どうししゃまええき  */?)是一个位于日本京都府京田边市三山木垣之内,西日本旅客铁道(JR西日本)片町线(学研都市线)的铁路车站。车站编号为JR-H23。侧
  • 杰西沃尔杰西•沃尔(1974年5月6日-),是一名美国籍艺术家,专业于绘画,电影和音乐。他的短片电影El Angel曾在洛杉矶的当代艺术博物馆所举办的第5届LA Freewaves节庆中展出,同时他的作品也曾
  • 吴昌时吴昌时(?-1644年),字来之,浙江秀水人,一说嘉兴人。天启四年(1624年),与郡中名士张采、杨廷枢、杨彝、顾梦麟、朱隗等十一人组织复社。崇祯三年(1630年)应天乡试举人。崇祯七年(1634年)中进
  • 蹈火节蹈火节(泰米尔语:தீமிதி Kundam),是印度教的传统节日,起源自印度南部泰米尔纳德邦,并在泰米尔历的Aipasi月份庆祝(大约为公历的10月至11月)。节日里,地上会铺着炙热的木材,而信
  • 第一代佩斯克-劳伦斯男爵弗雷德里克·佩斯克-劳伦斯第一代佩斯克-劳伦斯男爵弗雷德里克·威廉·佩斯克-劳伦斯(英语:Frederick William Pethick-Lawrence,1st Baron Pethick-Lawrence,1871年12月28日-1961年9月10日),英国工党的政治
  • 装裱装裱,又称装池、裱褙,是一种对书画、拓片原件保护以及美化的工艺,可以分为卷、册、轴及镜片等不同格式。操作时,先将纸张托裱在原件的背面,起加固作用,再用丝织品和纸张装饰镶边,最
  • 北好莱坞抢劫案北好莱坞抢劫案(North Hollywood shootout),是发生在两名全副武装并穿着防弹衣的银行劫匪(小拉里·尤金·菲利普斯和埃米尔·德克巴尔·马塔萨利努)与洛杉矶市警察局巡警及特警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