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国宝雕刻列表收录日本自1951年以后依照《文化财保护法(日语:文化財保護法)》指定为国宝的雕刻作品。这些塑像大多存放于寺庙、神社或者附属的博物馆内,题材包括佛陀、佛教神话人物以及来自中国或者日本国内的得道高僧。大多数塑像为木制,其余多为黏土制、铜制或者干漆制,仅有臼杵磨崖佛为石制。这些塑像的制作时间前后相距数世纪,许多流派的制作者参与其中。有部分来自中国古代的塑像被包含在国宝中,它们和其他在日本国内制作的塑像共同反映出古代中国对日本佛教文化以及雕塑技艺的影响。
公元6世纪中叶,佛教从百济公开传入日本(日语:仏教公伝),为原本已经停滞发展的日本雕塑艺术带来了复兴。来自百济的佛教僧侣、工匠和学者住在当时日本政权中心所在的大和国(现今奈良县)附近,并将新技术传授给当地工匠。因此飞鸟时代(7世纪上半叶)早期的佛教雕塑受到了经由朝鲜半岛传入的中国南北朝时期雕塑风格的影响。以飞鸟寺主佛释迦牟尼如来塑像(现存,已经过大范围修复,属于日本重要文化财)和法隆寺“铜制释迦如来及两胁侍像”为代表作的鞍作止利就是渡来人塑像雕刻师的代表。止利所创立的佛像雕塑风格被称为“止利样式”。其特点在于塑像人物具有杏仁状的眼睛、仰月形嘴唇以及服饰上左右对称排列的衣文(褶皱)等,且深受北魏晚期的浓重色彩风格的影响。法隆寺梦殿的“木制观音菩萨立像(救世观音)”与止利式相类似,但在服饰下的身体形态的表现方面有不同于止利式的感觉。而法隆寺的“木制观音菩萨立像”(百济观音)虽是7世纪中叶的作品,但其风格与止利一派完全不同。综上所述,认为飞鸟时代的雕塑不仅包括北魏,还包括中原以及朝鲜半岛的各种雕塑风格。
日本历史从七世纪中叶到首都迁至平城京的710年,在日本艺术史上被称为飞鸟时代晚期(也称为“白凤时代”)。在这个时代,除了此前铜和木材为的主流材料之外,还将干漆和泥雕用于雕像的制作。当时的中国正处于唐初时期,塑像手法出现了更多写实风格的特点,例如富贵的身形、狭长的眼睛、柔和的面部表情、宽松的衣物、还带有手镯和装饰品等。受这种初唐风格影响的日本雕塑包括法隆寺大宝藏院的“铜制观音菩萨立像”(梦违观音)和“铜制阿弥陀如来及两胁侍像”(橘夫人念持佛)、当麻寺的“泥制弥勒佛坐像”、兴福寺的“铜制佛头”(原山田寺药师如来像的头部)等。
在奈良时代(710年至794年),日本朝廷在各处(如东大寺)设立了造佛所,作为制作佛教雕塑的专门设施,并对加以庇护。圣武皇帝尤其笃信佛教,他推崇兴建寺庙、佛像以及誊抄佛经,并在东大寺建造了被称为“奈良大佛”的“铜制卢舍那佛坐像(日语:東大寺盧舎那仏像)”。彼时的官办造佛所不仅使用铜,还使用黏土(泥制)、干漆和木材(木制)来制作雕塑。这段时间的日本雕塑风格受盛唐风格的影响,其特征是对人体的自然把握,均衡的造型以及在天部像上可以看到的逼真的描绘。作为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有东大寺法华堂的“干漆不空羂索观音立像”,同寺庙戒坛堂的“泥制四天王立像”,兴福寺原西金堂的“干漆八部众立像”、“干漆十大弟子立像”、唐招提寺的“干漆卢舍那佛坐像”、“干漆鉴真和尚坐像”等。药师寺的“铜制药师如来和两胁侍像”和“铜制观音菩萨立像”(圣观音),因其风格和技巧,既有属于奈良时代的说法,也有飞鸟时代晚期的说法。
在平安时代,寺庙和市井的作坊逐渐取代官府设置的造佛所来负责制作佛教雕像,而木材也成为了主要材料,此后的塑像制作开始变得具有日本独有的特色。奈良时代之前经常见到的由铜或黏土制佛教雕像已很少见,干漆也更多的被用于木制塑像辅助装饰(例如面部特征和衣饰)的细节。
从平安时代早期(以前称为弘仁贞观时代)到9世纪末的雕塑与10世纪之后的平安时代后期(藤原时代)的雕塑之间存在很大差异。平安时代初期的佛教雕像主要分为以一整块木头(即独木雕塑,称之为“一木造”)制成,除了眼睛和嘴唇外没有任何颜色称为“檀像”的样式;以及木雕与干漆并用的样式这两种样式流。前者的代表例子有新药师寺“木制药师如来坐像”、神护寺“木制药师如来立像”以及法华寺“木制十一面观音立像”等;后者的代表有观心寺的“木制如意轮观音坐像”和东寺讲堂群像等。这一时期雕像风格特点是强调体积感的身形,神秘的表情,深沉而鲜明的着装表达等。在服饰表现上常以大波浪和小波浪交错的“翻波式”褶皱,以及用螺旋形来表现衣物边缘的卷曲。在近畿以外的地区都发现了这一时期佛教雕像,代表性的例子是福岛胜常寺的“木制药师如来及两胁侍像”。
从10世纪中叶开始,越来越多更柔和,更优雅的雕塑见之于市,而这种趋势在11世纪变得更加强烈。在这个时期,日本专门制作佛像的雕塑家被称为“佛师”,其中最著名的当属11世纪的定朝(日语:定朝)。他发展并完善了“寄木造”(意即将数根木材铆接制作)技术,这是一种通过拼合多块木头来制作雕像主要部分(如头部、躯干以及腿)的技术。定朝也是此后日本佛教雕塑三个流派,圆派、院派以及庆派的鼻祖。但是,现存被认为是定朝作品的仅有平等院凤凰堂供奉的木制阿弥陀如来坐像。
随着庆派的活跃,日本雕塑在镰仓时代迎来了复兴。受中国宋朝文化的部分影响,这一时期的雕塑有着诸如精致的头饰、珠宝和波浪形的衣服等现实主义特征。雕像制作的原材料主要是木材,有些也使用青铜。另一个新元素是历史上的名僧也被作为塑像的制作对象,作为佛像的胁侍。
自1897年开始,日本官方将特殊的文化资产认定为“国宝”。“国宝”一词最早出现在1897年的《古社寺保存法(日语:古社寺保存法)》中。依照古社寺保存法和其后继的国宝保护法所认定的“国宝”(所谓的旧国宝)等同于现行日本法律规定的“重要文化财”。根据1950年实施的《文化财保护法》,在此之前被认定为“国宝”的艺术品被重新认定为“重要文化财”,在这其中中,特别重要的文化财被重新认定为日本“国宝”(所谓的新日本国宝)。当前的国宝雕刻被文部科学大臣指定为“从世界文化的角度来看具有很高价值的,是不折不扣的国民瑰宝的重要文化财”(《文化财保护法》第27条第2款)。新制度下的第一批日本国宝于1951年6月9日被正式认定。
已有从7世纪的飞鸟时代到13世纪的镰仓时代的134件雕塑被认定为日本国宝(截至2017年10月)。然而,由于有些是多尊雕塑被认定为一件国宝,因此实际的塑像数量超过134尊。被认定为日本国宝的雕塑(包括直接从中国传入的雕塑)一般代表着佛教或神道教的创始人和神灵。
日本国宝雕刻中大多数是木制,而其他材料中的铜(青铜)制11件,干漆制17件(脱活干漆制11件,木心干漆制6件),黏土制(泥制)7件,此外只有“臼杵磨崖佛”是由石头制成。木制雕塑中扁柏木、榧木和樟木是最常用的材料。有时佛师会在木制雕像上涂漆或贴上金箔。最小的国宝雕刻高约10厘米,而最大的则是神奈川县镰仓市约15米高的高德院“铜制阿弥陀如来坐像”。拥有国宝的地方大多数是寺庙或寺庙附属的博物馆设施,但也有些属于神社和博物馆藏品。
在140件日本国宝雕刻中,按国宝所在地划分,数量最多的是奈良县77件,其次是京都府的41件。就设施的持有量而言,奈良县的法隆寺和兴福寺各占18件。
手掌制成于桃山时代、佛头曾于江户时代(元禄3年)重制
通称:奈良大佛。
(高i)古园石佛(古園石仏)13尊、(高ii)山王山石佛(山王山石仏)3尊、(高iii)白身石佛第一组(ホキ石仏第一群)5尊、(高iv)白身石佛第二组(ホキ石仏第二群)6尊。(高26.8——280.0厘米)其余32尊均为附属认定国宝。
曾被认为是“圣观音菩萨立像”(聖観音菩薩立像),但最近的研究表明该像自有尊名,因此以“虚空藏菩萨立像”之名被认定为日本国宝。
别名:“试制作原型大佛”
现存世的“白凤佛”之一
木造伝众宝王菩萨立像1尊、
木造伝狮子吼菩萨立像1尊、
木造伝大自在王菩萨立像1尊、
木造二天王立像2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