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古斯民族(俄语:Тунгус, Tungus),指居住在满洲(远东)到西伯利亚的东北亚地区,所有使用满-通古斯语族的民族。
通古斯该词来源于“Donki”,在通古斯语中意为“男人”。 有些学者认为这是源自汉语“东胡”,因为现代汉语发音的“东胡”,音近于通古斯(Tungus)。然而这种说法并没有任何理论依据。朱利斯·克拉普罗特则认为,通古斯(Toŋus)为雅库特语的突厥语借词,意为“猪”。可能指勿吉和靺鞨善于养猪。
通古斯民族的最大支系是满族,有将近一千三百万人口。满族是女真人后裔,发源于满洲(约等同于今之中国东北),并普遍视长白山为民族发祥地,佛阿拉、赫图阿拉等地亦被认为是民族发迹地。随着满族所建立的清朝从山海关外扩张至关内汉地,绝大多数的八旗官兵及眷属也“从龙入关”,随之定居北京。这一系列举措曾一度使留守东北的八旗兵仅剩下1524人。直到康熙年间,清朝与沙皇俄国发生了边界冲突,这使得统治者重新重视东北的防务。他们开始有计划的使部分旗人向故土回流。到了乾隆年间,东北驻防20余处,还有守护陵寝、围场、边门的旗兵总数已恢复至近5万人。此外,还有一部分八旗官兵于关内各处和其他边疆要隘驻防,如江宁、京口、杭州、乍浦、福州、广州、荆州、成都、西安、开封、德州、青州、太原、宁夏、绥远、右卫、凉州等地。使得满族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原本的分布局面,并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大分散,小聚居的特点。另外,锡伯语通常被认为是满语的方言。
鄂温克族主要居住在俄罗斯的鄂温克族自治区,有三万人左右。中国的鄂温克族主要分布在内蒙古与大兴安岭,有三万人左右(2000年)。通古斯人一般被认为是公元前2000-1000年形成,大约是肃慎时代。通古斯最早其实是雅库特人对鄂温克人的称呼。语言上满-通古斯语族分为通古斯语支和满-锡伯语支,赫哲语大体介于两者之间,有时候也单立一个东南语支,所以有南北通古斯之分,南支以松花江、混同江流域为中心分布,其代表是满洲和赫哲,北支的范围比较广泛,分布在黑龙江、勒拿河、叶尼塞河三大流域及周边贝加尔湖、勘察加半岛等地也有分布,代表北方是鄂温克系(鄂温克,鄂伦春,埃文人,涅吉达尔人)。通古斯人分布地区由北冰洋到贝加尔湖,鄂毕河至鄂霍次克海。居住在俄罗斯的滨海边疆区和哈巴罗夫斯克边疆区的则是乌德盖人(俄语:Удэгейцы;民族名称:удээ或удэхе)。
有研究表明6世纪到10世纪的在中东欧的潘诺尼亚平原的阿瓦尔人可能是来自通古斯族群,或者至少部分统治阶层为通古斯人。
现未形成定论,主要有三种假说。
南方起源说
于19世纪提出以来,由于通古斯语族和同属于阿尔泰语系的蒙古语族、突厥语族的近似性,大多数学者定义西伯利亚的游牧通古斯人沿黑龙江北上而来。1920年代,一名俄罗斯学者从当地调查中发表学说,其认为通古斯人形成于松花江、乌苏里江流域,形成以前的源头应再向南追溯至华北、东北地区。从语言学、人类学的观点而言,被许多学者所支持,但是关于“华北、东北起源”的证据缺乏考古学佐证,仍处于假说阶段。
西方起源说
两位苏联人提出通古斯民族色楞格河、贝加尔湖周边的学说。同为阿尔泰语系的蒙古语族、突厥语族诸民族起源之地也被认为在这一带。
上古土著说
1960年由苏联学者提出的假说。根据文化的独特性,被认为与外部相隔绝数千年之久。因发现上古时期的文物中存在与南方文物相似的物件,并且确认可能由人口增加导致的出土文物的增加,此学说未成主流。
黄底的部分是主要居住在中国境内的民族,
橙底的部分是在中国和俄罗斯皆有分布的民族,
粉底的部分是主要居住在俄罗斯境内的民族。
1915年满族人在福州
满族后卫
鄂温克族传统木制家屋
锡伯族屯垦官兵(1885年)
乌德盖人家族
通古斯人在西伯利亚瓦若戈夫,弗里乔夫·南森摄(1913/0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