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也纳学派

✍ dations ◷ 2025-07-30 10:13:40 #维也纳,哲学流派,分析哲学家,奥地利哲学家,知识论者,科学研究,科学哲学家,维也纳学派

维也纳学派(德语:Wiener Kreis),1920年代发展出来的一个自然科学和哲学的学派。

维也纳学派是发源于20世纪20年代奥地利首都维也纳的一个学术团体。其成员主要包括领袖人物石里克、鲁道夫·卡尔纳普、纽拉特、赫伯特·费格尔(英语:Herbert Feigl)、汉恩、伯格曼、弗兰克、韦斯曼(英语:Friedrich Waismann)、哥德尔,等等。他们多是当时欧洲大陆优秀的物理学家、数学家和逻辑学家。他们关注当时自然科学发展成果(如数学基础论、相对论与量子力学),并尝试在此基础上去探讨哲学和科学方法论等问题。

受到19世纪以来德国实证主义传统影响,加上在维特根斯坦《逻辑哲学论》思想启示下,维也纳学派提出了一系列有别传统的见解。大致来说,他们的(除哥德尔)中心主张有两点:一,拒绝形而上学,认为经验是知识唯一可靠来源;二,只有通过运用逻辑分析的方法,才可最终解决传统哲学问题。

20年代末以来,维也纳学派通过组织一系列国际会议与发行丛书,与欧美思想相近学者(如德国的柏林学派与波兰华沙学派)相联系,而逐渐发展成为声势浩大的逻辑实证主义运动。然而,随着30年代中起纳粹在欧洲兴起,学派中的犹太的学者受到迫害,导致不少重要成员被迫逃亡海外。及至1933年汉恩病逝,1936年石里克遇刺身亡,维也纳学派最终走向解散的结局。尽管如此,逻辑实证主义思想却因此得在英美国家得到广泛传播,并促成了二战后分析哲学成为英语世界的学术主流。

·Amsterdam的Vienna Circle Foundation
·目前的Institut Wiener Kreis,有英文版
·Internet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的Vienna Circle条目
·Stanford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的Vienna Circle条目

相关

  • 家族性肾淀粉样变家族性肾淀粉样变(Familial renal amyloidosis、或称"家族性内脏淀粉样变性病"(familial visceral amyloidosis),或"遗传性淀粉样肾病"(hereditary amyloid nephropathy))为原
  • 晚幼粒细胞晚幼粒细胞(英语:Metamyelocyte)是正在进行粒细胞生成(英语:granulopoiesis)的细胞,由中幼粒细胞(英语:myelocyte)发育而来,并将发育成杆状核粒细胞。中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与嗜酸性
  • 埃黎耶·埃黎赫·梅契尼可夫埃黎耶·埃黎赫·梅契尼可夫(乌克兰语:Илья Ильич Мечников,1845年5月16日-1916年7月16日),出生于乌克兰,俄国微生物学家与免疫学家,免疫系统研究的先驱者之一。曾
  • 鼓部,为汉字索引中的部首之一,康熙字典214个部首中的第二百〇七个(十三划的则为第三个)。就繁体和简体中文中,鼓部归于十三划部首。鼓部只以上方为部字。且无其他部首可用者将部
  • 莫斯科州莫斯科州(俄语:Московская область,罗马化:Moskovskaya oblast)位于俄罗斯首都莫斯科周围,是俄罗斯联邦主体之一,属中央联邦管区。成立于1929年1月14日,首府莫斯科
  • 约翰·里德约翰·里德可译作John Reed或John Reid,可以是指以下人物:
  • 钱存训钱存训(英语:Tsien, Tsuen-hsuin,1910年1月11日-2015年4月9日),生于中国江苏泰州,拥有中华民国与美国国籍,汉学、历史学及图书馆学学者,专长于中国古文字与书目学。对日抗战时,钱存训
  • 俄罗斯联邦内务部俄罗斯联邦内务部(俄罗斯文:Министерство внутренних дел,缩写:МВД),俄罗斯联邦政府组成部门之一。为负责维持俄罗斯国内治安的执法机关,俄罗斯联邦内
  • 这不是斯巴达《这不是斯巴达》(英语:)是2008年恶搞《斯巴达300勇士》的电影,由杰森·佛雷和艾伦·赛兹(Aaron Seltzer)联合执导。性质相似于《惊声尖笑》、《史诗电影》和《约会电影》等嘲讽类
  • 刘庭燝刘庭燝(1851年-1904年),字景星,号卓园。江苏省常州府靖江县人。清朝政治人物。进士出身。光绪九年(1883年),参加癸未科殿试,登进士二甲第8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