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血小板
✍ dations ◷ 2025-04-24 20:22:32 #血小板
血小板(英语:platelet),也称血栓细胞(英语:thrombocytes,源自于希腊语的θρόμβος“凝块”以及κύτος“细胞”),为血液的一个组成部分,可与凝血因子一起,借由结块作用,对血管受伤而出血的部位进行反应,进而形成凝块。血小板没有细胞核:它们是细胞质的一部分,分离自骨髓当中的巨核细胞,然后进入循环系统。在循环系统中未激活的血小板,为双凸盘状(透镜状)结构:117–18,最大的血小板直径约为2-3微米。血小板只有在哺乳动物当中发现,其他动物(如鸟类、两栖类)循环系统中的血栓细胞则为完整无缺的单核细胞:3。在染色过的血涂片(英语:blood film)中,血小板会呈现出暗紫色的斑点,直径约为红细胞的20%。血涂片主要用于检验血小板的大小、形状、数量以及凝结能力。一般来说,健康成人的血小板与红细胞的比率为1比10至1比20。血小板的主要功能,对于止血而言具有贡献,具体而言就是在血管内皮被截断的部位执行止血的功能。血小板会聚集在内皮被截断的部位;除非该部位实际上非常大,它们就会堵住其洞口。首先,血小板会紧贴被截断内皮的外侧,称为“黏附”。其次,血小板会改变形状,开启受体并分泌化学传讯者,称为“激活”。第三,血小板会透过受体互相桥接,称为“聚合”。血小板栓子(英语:platelet plug)的形成(主要止血作用)与凝血因子的激活,以及纤维蛋白的产生、沉积与连结(次要止血作用)有关。这些过程可能会有所重叠,可能会形成大多数血小板栓子,或是由大多数纤维蛋白凝块组成的“白色凝块”,也可能是更多典型混合物所组成的“红色凝块”。上述作用最后产生的结果就称为“凝块”。部分论述会将随后的凝块收缩以及血小板抑制作用作为止血的第4与第5步骤,还有部分论述则是将伤口修复作为第6步骤。血小板浓度过低被称为血小板低下症(英语:thrombocytopenia),起因于血小板产生的数量下降,或是血小板被破坏的数量上升。血小板浓度过高,则被称为血小板增多症(英语:thrombocytosis),起因可能为先天性、反应性(如细胞激素)或不正常增生(如骨髓增殖性疾病或其他特定的骨髓肿瘤等)。血小板功能相关的疾病还有血小板数目不正常病(thrombocytopathy)。正常的血小板可能会因非出血的血管内壁异常而产生反应,导致血小板的异常黏附以及引发血栓形成,也就是在完好的血管内部形成凝块。这种类型的血栓起因于非正常凝聚的机制所引发,也就是会从静脉栓塞(英语:Venous thrombosis)当中的纤维蛋白凝块开始延展;如果是从不稳定且破裂的动脉斑块开始延展,会导致动脉血栓(venous thrombosis)形成;此外还有微循环的血栓。动脉血栓可能会部分阻断血流,导致下游血管缺血;或者,如果动脉血栓完全阻断血流,就会导致下游的组织坏死(英语:Infarction)。血小板是由骨髓中成熟的巨核细胞的细胞质脱落而成的,每个巨核细胞可产生2000~7000个血小板。一个健康人每天生成血小板约1200亿个。根据《自然》杂志Mark R. Looney教授团队通过小鼠实验证实,肺是血小板生成的主要器官,有超过 50% 的血小板都是在肺里生成的。血小板平均分布在血液中,循环血液中的血小板一般处于静止状态,当血管破裂时会大量聚集。正常人血液中的血小板浓度为100~300×109/L。血小板的半衰期为7~9天,主要在单核吞噬系统(如:脾)中清除。一般情况下血小板呈双凸盘状,受到刺激后会伸出足突,不规则状。直径约2~4μm,厚0.2~1.5μm,平均体积7μm3。血小板没有细胞核,细胞质呈淡蓝色,并含有黄色的颗粒。细胞质的周边部分称透明区(hyalomere),有十几层与细胞膜平行的环状排列的微管。靠近细胞膜处还有微丝(肌动蛋白)和肌球蛋白,它们负责保持和改变血小板的外形。细胞质的中央部分称颗粒区(chromomere),有血小板颗粒、小管系、线粒体、核糖体、过氧化物酶体和溶酶体等。血小板颗粒有两种,一种是特殊颗粒(又名ɑ颗粒),体积较大,含有凝血因子3等;另一种是致密颗粒,含有5-羟色胺、ADP、ATP、钙离子、肾上腺素等。小管系也有两种,一种是开放小管,开口于细胞膜,可与血浆进行物质交换;另一种是致密小管,分布于细胞质的周边,不与细胞膜相通,能收集钙离子和合成前列腺素。细胞膜含有丰富的磷脂,为凝血过程提供反应界面;细胞膜上的糖蛋白能介导血小板黏附,并常常吸附大量的与凝血、纤溶系统有关的分子。包括黏附、聚集、释放等。这些功能是在血小板激活后几乎同时出现的。黏附(adhesion)指的是血小板与非血小板表面的黏着。参与此过程的物质主要有:黏附的机制:血管壁受损后,血管内皮细胞下的胶原暴露于血液,vWF立即与胶原结合,并导致vWF变构,随后,变构的vWF与血小板细胞膜上的糖蛋白结合,使得血小板黏附于受损的血管;与此同时,血小板内钙离子浓度升高,cAMP浓度降低,进而出现细胞骨架重组,引起血小板变形并增加黏性。蛋白激酶C抑制剂可抑制这个过程。聚集(aggregation)指的是血小板彼此的黏着,通常分两个时相。第一聚集相也叫可逆聚集相;第二聚集相也叫不可逆聚集相。引起血小板聚集的物质叫致聚剂,也叫诱导剂。病理性致聚剂包括病毒、细菌、免疫复合物、药物等。生理性致聚剂包括:释放:血小板受到刺激后,将贮存在血小板颗粒等细胞器内的物质排出的现象。血小板释放可能与血小板内钙离子浓度改变、肌动蛋白、肌球蛋白及细胞骨架等有关。释放出的物质包括ADP、血栓烷A2等,可进一步促进新一轮的血小板激活,引起正反馈;亦可促进止血过程中的血管收缩和凝血;也能激活抗凝和纤溶机制限制血栓的过度发展。血液中的血小板浓度过低是相当危险的。一般来说,血小板浓度为80~100×109/L时,伤口的止血速度会变慢;血小板浓度为50~80×109/L时,伤口的止血速度会更慢,甚至会出现自发性出血,比如皮下,黏膜出血,月经增多等。血小板浓度低于50×109/L时,会频繁的出现明显的自发性出血,最常见的就是皮下紫癜。血小板浓度低于20×109/L时,病人就会变得极其危险,受到外伤或是突如其来的颅内出血、消化道大出血等会严重威胁到病人的生命。为了治疗血小板浓度过低或者大出血的病人,以及帮助病人术后平稳快速恢复,特别对是化疗后的肿瘤病人,医生一般会为他们输送血小板。经过提炼采集的血小板或造血干细胞又称成分血。采集成分血与采集全血的流程基本相同。通过相联接的经过消毒、一次性使用的管道流入血液分离机,分离出所需要的血小板,并将其它血液成分还输给献血者。采集一单位的血小板约需一个小时。在人类医疗史上,从输全血到输成分血是一了不起的的变革。成分血的使用量占全部用血总量的比率(成分血应用率)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医疗水平的标准之一,在发达国家,成分血(主要是血小板)得到了广泛充分的应用,挽救了大量人的生命。由于血小板极高的医疗价值和对捐献者的伤害几乎可以忽略,各国都制定各种奖励政策来鼓励人们捐献血小板,例如中国大陆,每捐献一单位的血小板就相当于捐献200mL的全血。
相关
- 痰痰是指肺及支气管等鼻腔以下的呼吸管道的粘膜所产生的分泌物,用来将包含尘埃、病毒、过敏原等异物排出体外的黏液,也可能是因上呼吸道感染,而经由咳嗽及咳痰所吐出来的黏液。感
- C反应蛋白n/an/an/an/an/an/an/an/an/an/aC反应蛋白(英语:C-Reactive Protein,CRP) 是由肝脏生成的血浆蛋白,主要被当作发炎的指标。LOINC术语标准对于血清/血浆CRP检测项目的定义和编码请
- 麻疹麻疹(拉丁语:Morbilli;德语:Masern;法语:Rougeole;英语:Measles 或 Rubeola;日语:はしか),是麻疹疫苗未出现前,一种好发在儿童身上的传染病,但成人也有一定机会感染。儿童常见的急性病毒是
- OO00-O08 流产结局的妊娠O10-O16 妊娠、分娩和产褥期的水肿、蛋白尿和高血压疾患O20-O29 主要与妊娠有关的其他孕产妇疾患O30-O48 与胎儿和羊膜腔及可能的分娩问题有关的孕产
- 神经内科人体解剖学 - 人体生理学 组织学 - 胚胎学 人体寄生虫学 - 免疫学 病理学 - 病理生理学 细胞学 - 营养学 流行病学 - 药理学 - 毒理学神经内科(neurology)是医学的一个分支,专
- 嗜热细菌嗜热生物,或者多数可被称作嗜热菌,是在相对高的温度下中生存的生物,温度范围在45和122 °C(113和252 °F),是嗜极生物的一类。很多嗜热生物是古细菌。在地球上,嗜热生物可以在很多
- 系统发生树系统发生树(英语:phylogenetic tree)又称演化树或进化树(evolutionary tree),是表明被认为具有共同祖先的各物种间演化关系的树状图。是一种亲缘分支分类方法(cladogram)。在图中,每
- 基因组基因组(genome)在生物学中,是指一个生物体所包含的DNA(部分病毒是RNA)里的全部遗传信息,又称基因体。基因组包括基因和非编码DNA。1920年,德国汉堡大学植物学教授汉斯·温克勒(Hans
- RNA干扰RNA干扰(RNA interference,缩写为RNAi)是指一种分子生物学上由双链RNA诱发的基因沉默现象,其机制是通过阻碍特定基因的转录或翻译来抑制基因表达。当细胞中导入与内源性mRNA编码
- 识字率识字率的定义为一个国家当中,十五岁以上的合法“劳动人口”中能读写文字的人的比率,就目前而言,全球平均识字率正在增加当中,但是世界上依然有不少失学的人口。识字率能反映出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