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00 (估计)
占柬埔寨总人口的0.1% (2013)
柬埔寨华人指的是移民到柬埔寨的华人及混有华人血统的柬埔寨人。在高棉语中,Khmer kat Chen(ខ្មែរកាត់ចិន)用于混合柬族和华人血统的人,Khmer Chen (ខ្មែរចិន) 表示在柬埔寨出生的华人。1960年代末及1970年代初,柬埔寨华人是柬埔寨最大的少数民族;估计有42.5万。但到了1984年,有华人血统的柬埔寨人只剩下61,400人了,由于战争、经济及恐怖统治的因素使柬埔寨华人移民。
尽管柬埔寨人口相对较少,但柬埔寨华人比例过高,使柬埔寨社会的出现对华人的排斥,导致“纯粹血统”的柬埔寨人的怨恨与彻底的歧视(但很多红色高棉领导人有华人血统)。
柬埔寨华人在柬埔寨工商界以及柬埔寨的政治界上扮演领导角色。在柬埔寨经济中也有相当大的分量,许多柬埔寨华人在柬埔寨银行业中特别有影响力,在贷款和商店企业普遍存在。
自2013年来,大量华人移居西哈努克市从事商业活动,在柬埔寨长期居住。2017年,西哈努克市常住人口中,20%是华人。
跟据柬埔寨政府统计,2013年约有15,000人(占总人口的0.1%)为华人后裔。金边中华协会估计约有70万柬埔寨人至少有部分华人血统。1962年进行的一次政府人口普查显示,柬埔寨有163,000人登记为华人,占全国总人口的3%。在柬埔寨法院特别法庭估计,柬埔寨华人人口在1965年有300,000人至 435,000人;中央情报局估计,在1975年柬埔寨华人人口大约有444,000人。1961年,学者威廉·威尔墨特(William Willmott)实地考察发现,柬埔寨有42.5万的华人,占当时总人口的7.4%。 威廉·威尔墨特指出,有华人通过婚姻同化进入高棉人社群在政府普查中被认定为高棉人。2004年至2008年间的官方普查显示,华人占柬埔寨全国城镇人口的0.3%,主要集中在金边,而华人在2004年至2013年期间在柬埔寨农村人口的0.0%至0.1%之间波动。1963年,威廉·威尔墨特在柬埔寨城乡研究华人,其中59%的华人生活在城镇,41%居住在农村。金边的华人人口为13.5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三分之一(33.5%)。
潮州人构成柬埔寨最大的华人民系,占柬国华人人口约77%。约85%的潮州人来自广东揭阳、潮阳和普宁。潮州移民柬埔寨最早的纪录可以追溯到十六世纪,当时以林道干为首的一些中国海盗定居在柬埔寨。在1860年代以前,并无大规模的潮州人从潮汕地区移民至柬埔寨;在十九世纪后期,少数潮州人移居到柬埔寨。潮州人大规模移居至柬埔寨在1920年代和1930年代,成为柬埔寨主要的华人民系。约48%的潮州人生活在农村,约占农村华人人口的90%。1962年135,000名华人中,约有10万人为潮州人。乡村地区的潮州人一般职业为经营杂货店、农村信贷管理、大米商人或农民。在金边和小城镇中,潮州人通常是转口贸易商、药师或街头小贩。
广东人在高棉语中被称为“Chen-Catung”,为17世纪至20世纪初在柬埔寨最大的华人民系。广东人主要居住在城市。当中约有40%集中在金边,其他则分布在马德望、磅湛、磅清扬和桔井市,并至少构成华人人口的30%。大约55%的广东人来自东莞县、三水县、南海县和花县。
海南人80%以上来自文昌县,他们从18世纪初移居至柬埔寨。早期的海南移民一开始为转口贸易商,但在18世纪末转为胡椒贸易商。他们在贡布省建立胡椒种植园,成为该省占主导地位的华人民系。诗梳风和Sre Ambel(英语:Sre Ambel)也有小规模的华裔海南人社群。在1950年代,许多海南人搬到金边去开设中国餐馆和酒店。
柬埔寨福建人被认为是定居于柬埔寨最早的华人民系,大部分的柬埔寨福建人来自福建泉州和厦门,主要定居在金边和马德望,马德望的许多高棉族家族声称有一些华裔福建人的血统。柬埔寨福建人大部分从事转口贸易或银行业。
柬埔寨客家人大约有65%来自广东梅州和河源。柬埔寨客家人中有70%的客家人住在金边,主要行业为中医和制鞋业。在茶胶省、上丁省和腊塔纳基里省的客家人主要从事蔬菜种植和橡胶种植园工人。这些省分的华裔客家人主要为18和19世纪从北圻和交趾支那进入柬埔寨。
柬埔寨华人通常信奉中国民间信仰包括与道教,儒教和佛教。大多数华人家庭至少拥有一个或多个神龛,供奉各种神佛,如灶神、关公、观音、妈祖、王爷等。在农历新年等华人节日的时候,柬埔寨华人携带香烛、纸钱及其他供品至寺庙敬神礼佛。少数柬埔寨华人信奉汉传佛教。柬埔寨华人家庭一般不信奉上座部佛教,也不会将他们的孩子送到上座部佛教佛寺,除了那些已经融入高棉族社群的华人后代。在1990年代和2000年代,和祖国商人做生意的柬埔寨华人商人,重新采用中华文化和宗教习俗。在家中和商店内设置中国民间信仰的神龛,并表示采取这种做法是与祖国建立更密切联系的必要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