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米曲霉
✍ dations ◷ 2025-09-18 21:04:40 #米曲霉
米麹菌(学名:Aspergillus oryzae),又名米曲霉菌、米麹霉、麹霉菌或曲霉菌。日文名“麹菌”。米麹菌是一种带有菌丝(hypha)的真菌与霉菌,在中国与日本料理中经常被用来发酵大豆来制作酱油、味噌与甜面酱。而这种真菌在上述两个文化中也被用于糖化(saccharify)稻米、马铃薯、麦等粮食来发酵制作酒类,像是黄酒、清酒、泡盛与烧酎等等。除此之外,米麹菌这种真菌也被用在米醋(rice vinegars)的制作上,如日本的“合わせ酢”(awasezu)等。而由此种真菌产生出来的蛋白酶被诺维信(Novozymes)以“风味蛋白酶”(Flavourzyme)的名称于市场上销售。日本也将米麹菌认定为日本的“国菌”。19世纪在日本东京医学校(即今日的东京大学医学部)任教的德国教师赫尔曼·阿勒堡(Herman Ahlburg)于以米为原料的清酒麹中分离出该菌体,并将其命名为“Eurotium oryzae”,其中种名“oryzae”即是来自于稻属的学名“Oryza”。数年后,赫尔曼·阿勒堡感染上痢疾,而在1879年8月28日逝世。1884年,日本邀请的学者费迪南·朱里亚斯·孔恩(英语:Ferdinand Cohn)将其从散囊菌属(Eurotium)移至麹菌属(Aspergillus),至今都是如此。由于米曲霉和有害的黄曲霉的外观非常相似,所以米曲霉一度被西方的微生物学家将它与黄曲霉一并视为有害的霉菌,该菌也导致了在食物安全的议题中的一场争论。2004年,日本东北大学名誉教授一岛英治于《日本醸造協会誌》第99卷第2号中,提议将“麹菌”定为日本的“国菌”。2006年10月12日,日本酿造学会大会上通过了将麹菌(Aspergillus oryzae)认定为日本的国菌。米麹菌的基因组研究于2005年晚期由日本的制品评价技术基盘机构(製品評価技術基盤機構)所发表。8条染色体总共包括了约3700万个碱基对与1万2千个已经被预测出来的基因。与另外两个同属于麹菌属(Aspergillus)(基因模式生物的小巢状麹菌〔Aspergillus nidulans〕与致病的薰烟麹菌〔Aspergillus fumigatus〕)相比,米麹菌的基因组要大大约三分之一。根据预测,米麹菌许多额外的基因和二次代谢物(secondary metabolism)有关。这个被定序的菌株被称为“RIB40”或者是“ATCC 42149”,这个菌株是野生型(wild type)菌株,也已经被应用在工业上。
相关
- 苯甲酸钠苯甲酸钠(化学式:C6H5CO2Na),E编号E211,是苯甲酸的钠盐。苯甲酸钠是很常用的食品防腐剂,有防止变质发酸、延长保质期的效果,在世界各国均被广泛使用。然而近年来对其毒性的顾虑使得
- 生物链食物链是表示物种之间的食物组成关系,在生态学中能代表物质和能量在物种之间转移流动的情况。虽然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种类众多,亦于生态系统分别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但根据它们在能
- 药代动力学药物代谢动力学(英语:Pharmacokinetics),简称药代动力学或药动学,也简称为PK,是药理学的分支,研究药物在机体的影响下所发生的变化及其规律,其中的药物包括药剂、激素、营养素和毒素
- 巴西卢佐岛巴西卢佐岛(Basiluzzo)是意大利西西里岛北侧的火山岛岛链伊奥利亚群岛中面积最小的一个岛,面积只有1 km²。位置介于帕纳雷阿岛和斯特龙博利岛之间。其古代名称为"Hycesia"。坐
- The Age世纪报(英语:The Age),是费尔法克斯传媒时代有限公司在1854年澳大利亚墨尔本发行的每日新闻报纸。该报纸主要在维多利亚州发行,但也可以在塔斯马尼亚、澳大利亚首都直辖区、南澳
- 有活性药物成分原料药(英文:API, Active Pharmaceutical Ingredients),又称活性药物成分,由化学合成、植物提取或者生物技术所制备,但病人无法直接服用的物质,一般再经过添加辅料、加工,制成可直接
- 奥德·哈塞尔奥德·哈塞尔(挪威语:Odd Hassel,1897年5月17日-1981年5月11日)是一位挪威物理化学家,1969年获诺贝尔化学奖。哈塞尔出生于奥斯陆,他的父亲是一名妇科医生。1915年他进入奥斯陆大
- 至至部,为汉字索引的中的部首之一,康熙字典214个部首中的第一百三十三个(六划的则为第十六个)。就繁体和简体中文中,至部归于六划部首。至部只以左、下方为部字。且无其他部首可用
- 卡塞塔王宫卡塞塔王宫(意大利语:Reggia di Caserta,意大利语发音:)是位于意大利南部卡塞塔的前皇家宅邸,那不勒斯王国波旁王朝建造的。这是最大的宫殿建筑,也为18世纪建筑在欧洲最大的建筑物
- 百悔经《百悔经》,福建人刘乙撰。《清异录》载:“闽士刘乙尝乘醉与人争妓女,既醒惭悔,集书籍凡因饮酒致失贾祸者编以自警,题曰《百悔经》。自后不饮,至于终身。”